曾巩(1019-1083) 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好藏书,珍藏古籍达两万余册,收集篆刻500卷,名为《金石录》。
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少有文名,为欧阳修所赏识,又曾与王安石交游。累官通判越州,历知齐、襄、洪、福诸州,所至多有政绩。神宗元丰三年,判三班院,上言以节用为理财之要。次年,加史馆修撰,典修五朝国史,管勾编修院,旋擢中书舍人。曾校理《战国策》、《说苑》、《新序》、《列女传》等典籍。尤擅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七绝.恩藏主送古梅求诗 北宋 · 曾巩
折得前村雪里枝,殷勤来聘老夫诗。
请公静看横斜影,便是当年一字师。
此诗首句“折得前村雪里枝”中,一个“折”字,表明古梅是取自前村。第二句“殷勤来聘老夫诗”,一个“聘”字,则说明这枝梅是向“老夫”曾巩求诗而来。时曾巩于相对封闭的乡间,突然接到这样一枝珍贵的古梅,确实会激起诗兴,可是他当时却并未立即赋诗。到了除夕,才在灯下用七绝写成了这首酬答诗。
诗的后两句“请公静看横斜影,便是当年一字师”,写得极有韵味。这是曾巩向对方表明自己对这枝珍贵的古梅观察得很细致,已经发现了它“横斜”的妙处,并且十分自信地说,这便是“当年一字师”。这一思想完全出之于曾巩的独特感受和体会。诗句中的“静看”,二字十分传神,“横斜影”,三字也用得特别精彩。将“横斜”二字置于句尾,更显得含蓄而不着力,耐人寻味。
七绝.忆越中梅 北宋 · 曾巩
浣沙亭北小山梅,兰渚移来手自栽。
今日旧林冰雪地,冷香幽艳向谁开?
在这首诗中,曾巩回忆起他在浣沙亭北的小山上亲手种植的一株梅花。这株梅花来自兰渚,经过他的精心照料,终于茁壮成长。然而,当诗人再次回到旧林时,却发现这里已经被冰雪覆盖。此时此刻,梅花虽然冷艳幽香,却无人欣赏,无人采摘。
诗人用“冷香幽艳向谁开”的句子,巧妙地表达了梅花在寒冬中的孤独和寂寞。同时,也通过梅花的形象,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在这片冰雪覆盖的土地上,梅花尽管冷艳幽香,却无人欣赏,这不禁让人想起人生的境遇。
这首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将梅花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同时,通过描绘梅花的美丽和孤独,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七绝.正月六日雪霁 北宋 · 曾巩
雪消山水见精神,满眼东风送早春。
明日杏园应烂漫,便须期约看花人。
一场雪后的世界,宛如新生。冰雪消融,山川水色都显现出勃勃生机。在这春寒料峭的早春,东风拂面,带着些许的凉意,却也预示着新生的开始。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生机盎然。此时此刻,诗人曾巩正沉浸在这春意盎然的美景中。他的心情也如同这初春的景象一样,充满着期待和希望。他知道,随着春天的到来,万物都将迎来新的生命。而他自己,也期待着未来的美好。
然而,他更期待的是明日的杏园之约。那里,应该是一片繁花似锦,绚烂至极的景象。而他,也将与那些一同赏花的人相约,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春光。他们将一同欣赏这盛开的花朵,感受春天的气息,分享彼此的喜悦。诗人曾巩的心情是如此的激动和期待。他知道,这场春雪过后,新的生命和新的希望都将随之而来。而他,也期待着与那些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分享这一切的美好。这是他对春天的期许,也是他对未来的希望。
七绝.北园会客不饮 北宋 · 曾巩
画桥南北水西东,高下花枝绿间红。
殢得春风人尽醉,独醒谁似白头翁?
这首诗以描绘北园景色为主,展现了一幅绚烂多彩的春天画卷。曾巩以白描手法,精准地捕捉了北园的独特风光,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春日的美景之中。画桥南北,横跨水域,将美景划分为东西两半。桥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都被这美景所吸引。桥下的水波荡漾,清澈见底,与桥上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
高下花枝绿间红,这是对北园春光的最佳写照。高高低低的花枝上,绿叶间点缀着朵朵红花,犹如锦绣般绚烂。红绿相间,生机勃勃,为春天增添了无尽的色彩。春风轻轻地吹拂着,带着丝丝醉意。春风吹过的地方,花儿绽放,绿叶摇曳,仿佛都在春风的抚摸下陶醉。春风之醉,是那样的深沉,那样的温柔。然而在这醉人的春光中,白头翁却独自清醒。他是谁?为何在这样的春光中独自清醒?他或许是看透了春风的醉意,或许是心境独特,不随春风而醉。白头翁的存在,为这醉人的春光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北园春光为背景,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曾巩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个绚丽多彩的春天画卷。在这画卷中,我们看到了春天的醉意、人的欢笑和白头翁的清醒,三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独特的春天风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