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赏析

博喜评生活文化 2025-03-06 16:54:36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经典作品,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盎然春意与深邃时空交织的意境。

原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间鸣叫,一行白鹭向湛蓝的高空里飞翔。西岭雪山的景色仿佛嵌在窗里,往来东吴的航船就停泊在门旁。

创作背景:

此诗为杜甫《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作于广德二年(764 年)。当年三月严武再次镇蜀,复邀杜甫入幕,杜甫返成都。在经历了 “安史之乱” 的颠沛流离后,杜甫暂时过上了相对安定的生活,于是写下了这首即景小诗。

赏析:

一、结构精妙:四幅屏风式的对仗艺术。

全诗四句两联,构成四幅独立而呼应的画面:

动态对比:前两句以"黄鹂鸣翠柳"的婉转低吟(近景)与"白鹭上青天"的飘逸高远(远景)形成空间层次,一动一静间暗含生命律动。

时空并置:后两句中"千秋雪"凝固时间(西岭积雪象征永恒),"万里船"拓展空间(东吴航船暗示漂泊),诗人以窗框截取永恒之景,却让门外的航船承载流动的历史感。

对仗之工令人惊叹:"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翠柳"对"青天","西岭"对"东吴",数字、色彩、方位、生灵的精准对应,展现杜甫炉火纯青的格律驾驭能力。

二、意象美学:色彩交响与生命哲思。

色彩碰撞:黄鹂之明黄、翠柳之碧绿、白鹭之素洁、青天之湛蓝,四色交织如印象派点彩,构建出饱和而不艳俗的春日色谱。青天与白鹭的冷色调平衡了黄鹂翠柳的暖色,暗含诗人对乱世中宁静的珍视。

符号隐喻:黄鹂啼鸣暗喻诗人心声的流露,白鹭高飞象征超脱尘俗的精神追求;"千秋雪"既是对蜀地实景的描摹(西岭即岷山),又暗指未融化的战乱创伤;"万里船"则寄托着对故园消息的期待(杜甫此时流寓成都,东吴船来或暗示江南战事平息)。

三、情感意蕴:安史之乱后的微明心境。安史之乱虽平,但藩镇割据未息。杜甫在成都草堂暂得安宁,诗中可见:

刹那永恒:前两句的鲜活春景是诗人对当下片刻美好的捕捉,后两句的时空延展则透露出对历史与远方的凝视。窗含雪岭的静观,与门前待发的航船形成张力,暗示诗人身在草堂、心系天下的矛盾。

悲欣交集:明快的画面下潜藏时代伤痕,"万里船"通往的东吴,正是八年前诗人躲避战乱的流亡之地。此刻航路重开,既带来生计恢复的希望(商船往来),也勾连个人与国家的漂泊记忆。

情感表达:诗歌通过对春日美景的描绘,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也表现出诗人在经历了战乱后的喜悦和对未来的希望。

总结:

此诗突破绝句常有的抒情局限,将叙事性、绘画性、象征性熔于一炉。王夫之评其"以写景之心理言情",纪昀赞"气象宏阔而措语自然"。四句诗如四帧微距长焦交替的镜头,从鸟鸣柳浪的特写,拉到白鹭青天的广角,再以窗框门扉为画框,收纳千年积雪与万里征帆,最终在尺幅之间展开一幅大唐山河的时空长卷。这种"咫尺万里"的艺术张力,正是杜甫被称为"诗圣"的绝佳例证。

0 阅读:1
博喜评生活文化

博喜评生活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