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一般所说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常指第二首。
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重点词句解析。
“潋滟”:形容水波流动、阳光闪烁的样子,展现晴天西湖的明媚灵动。
“空蒙”:描绘雨中雾气缭绕、山色朦胧的景象,突出雨中西湖的神秘美。
“晴方好”“雨亦奇”:通过对比晴雨两种天气,强调西湖“无论何时皆美”的特点,体现诗人包容的审美观。
“淡妆浓抹”:以美人妆容比喻西湖的晴雨之景,赋予自然以人格化魅力,新颖巧妙。
主题思想。
自然之美:赞颂西湖晴雨皆美的独特风光,体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细致观察。
人生哲理:借“淡妆浓抹总相宜”表达“美在和谐”的审美观,暗含顺境逆境皆可从容面对的豁达心态。
文化象征:将西湖与西施并提,奠定西湖“人间天堂”的文化意象。

作品背景。
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号东坡居士,诗词风格清新豪健,富有哲理。
文学地位:被誉为“西湖诗的千古绝唱”,尤其“欲把西湖比西子”一句成为西湖文化象征。
创作背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 年 —1074 年)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 年)正、二月间。描写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美景,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豁达心境
赏析。
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 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 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 “晴方好”“雨亦奇” 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下半首:诗人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将西湖比作美人西施,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这一比喻新奇、巧妙且贴切,不仅赋予了西湖以人的美感,还让读者更加形象地感受到西湖的美,同时也使诗歌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艺术特色。
描写生动:对西湖晴雨不同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水光潋滟”“山色空濛” 等词语准确地呈现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特点。
比喻精妙:以西施比西湖,新颖独特,将西湖的自然美与西施的天生丽质相融合,使西湖的美更具韵味和内涵,成为千古传颂的妙喻。
对仗工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中,“水光潋滟” 与 “山色空濛”、“晴方好” 与 “雨亦奇” 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意境优美:整首诗营造出一种空灵、优美的意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西湖的美景之中,感受到西湖的神韵和诗人的情感。
第一首诗为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与第二首相辅相成,第二首是对第一首中 “此意自佳君不会” 的 “此意” 的具体诠释,即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
难点解读。
为何用“西子”(西施)比喻西湖?
地域关联:西施为越国(今浙江)美女,西湖位于浙江,地理文化相契。
气质相通:西施之美“天然去雕饰”,契合西湖“淡妆浓抹”的自然之美。
历史韵味:西施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为西湖增添人文意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