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意趣。
一、原文与注释。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天门山:位于今安徽芜湖长江两岸,东梁山与西梁山隔江对峙,形如天门。
楚江:长江流经楚地(战国时属楚国)的河段。
至此回:江水因山势受阻而转向北流。
日边来:孤帆从水天相接处驶来,仿佛自太阳升起的远方。
二、创作背景。
此诗为李白开元十三年(725 年)首次出蜀漫游江东时所作。诗人乘舟顺流而下,途经天门山,以雄奇之笔描绘山水壮丽,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豪迈之情。
三、诗句赏析。
首联: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断” 与 “开”:以拟人化手法展现长江冲破天门山的磅礴气势,暗含山水相争的动态美。
“碧” 与 “回”:既写江水之清澈,又暗喻水流因山势回旋,突显天门山的险峻。
山水互动:山因水断,水因山回,二者互为衬托,形成刚柔并济的意境。
颔联: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相对出”:以船行视角赋予静态青山动态感,仿佛两山迎面而来,暗含诗人初见奇景的惊喜。
“日边来”:以红日为背景,孤帆从远方驶来,画面层次分明,意境开阔辽远。
虚实结合:实景(青山、孤帆)与虚景(日边)交融,强化空间延伸感。
四、艺术特色。
视角转换:全诗以舟行视角展开,从远观天门山到近赏两岸青山,最后望向远方孤帆,形成 “由远及近再及远” 的视觉流动。
动静相生:
动态:楚江奔流、孤帆驶来;
静态:青山对峙、红日高照。
二者结合,使画面既充满活力又不失宁静。
色彩鲜明:碧水、青山、白帆、红日,构成绚丽画卷,展现盛唐诗歌的明朗基调。
意象象征:孤帆象征诗人的漂泊与自由,天门山则隐喻人生旅途的险阻与突破。
五、主题与情感。
赞美山河:通过天门山的险峻与长江的壮阔,歌颂祖国自然之美。
抒发豪情:以 “日边来” 的孤帆暗喻诗人胸怀天下、勇往直前的精神。
哲学思考:山水相争的意象暗含自然规律与人力的关系,展现李白对宇宙力量的敬畏。
六、名家点评。
宋代陆游《入蜀记》:“李太白诗云‘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皆得句于此。”
清代《唐宋诗醇》:“语无深意,写景逼真。”“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
现代学者:诗中 “出” 字突破静态描写,赋予山水生命感,堪称 “诗中有画” 的典范。
七、地位与影响。
《望天门山》是李白七绝的代表作之一,以简练的语言和宏大的意境,成为唐代山水诗的经典。其 “动态写景” 手法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如苏轼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亦受此启发。
总结:李白以浪漫主义笔触,将天门山的险峻与长江的壮阔熔铸于二十八字中,既展现了盛唐气象的雄浑豪迈,又暗含诗人对自由与理想的不懈追求。全诗意境开阔,语言凝练,不愧为唐诗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