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耀东压根儿没想过,过了十几年,他竟会有个新名字,蔡小东。这事儿啊,得从他老爸蔡正国那儿讲起。
1909年那会儿,蔡正国在江西永新一个挺穷的家庭里呱呱坠地。家里头虽说不富裕,可他爸妈还是铁了心,想尽办法要让他去上村里的学堂。
然而,因为社会不太平,仅仅过了三年,蔡正国就不得不放弃了学业。
退学之后,蔡正国变得很懂事,开始主动帮家里忙里忙外,还想办法赚钱给家里增加点收入。
后来,爸妈就安排他去学做木匠了。不过呢,那老板可不地道,把他当成便宜好用的苦力,啥活儿脏啥活儿累,都一股脑儿地推给他干。
1929年那会儿,红军走进了蔡正国老家的村子。他们一来,就开始帮着村民们收拾那些地主老财,还动手给大伙儿分了田地。蔡正国一看,红军这事儿做得地道,真心实意为咱农民考虑,所以他二话不说,直接就去参加了红军。
1932年那会儿,蔡正国正式迈进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大门,成了红三军团第二师第七团的一份子。这支队伍啊,那可是中央直接管的,说是亲中之亲,一点都不为过。
蔡正国在部队里表现特别突出,仅仅一年工夫,他就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到了那年岁末,他又顺利踏进了红军第二步兵学校的大门,开始深造学习。
那时候的红校,主要就是给红军的基层指挥官们上课培训的。
1934年的时候,国民党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的“围堵”,红军队伍没办法,只好离开中央根据地,开始了漫漫长征路。
蔡正国跟着队伍一起走了,他被派去当红三军团教导营一连的党支部书记。
他领着队伍和国民党军一路交锋,敌人紧追不舍,红军战士们只能边走边打。许多战士都已累得不行,但蔡正国似乎浑身有使不完的力量,不管是打仗还是赶路,他都精神抖擞。
一路上,他要是瞧见有人走不动了,就会赶紧上去搭把手,拉着他继续走,还主动帮他拎起沉重的行李。
在长征的艰难旅途中,走到贵州土城那会儿,蔡正国不慎挨了一枪,打在了肩膀上。可那时候啊,连填饱肚子都是个大问题,更别提有啥药来治伤了。
真没想到,在啥消毒的都没有,麻药也没有的条件下,蔡正国居然就靠着把刺刀,硬是把那颗子弹给挑了出来。
那时候的蔡正国脑袋里没想那么多事儿,他根本不在乎生死,对他来说,只要能多活一天,就要多为国家出份力,就算身上有伤有病,也挡不住他这股劲儿。
子弹虽然被取出来了,可蔡正国的伤口却感染了,体温直线上升,烧得厉害。部队领导劝说蔡正国,让他先去村里老乡家养伤,不然这命怕是要保不住了。
但蔡正国硬是挺着伤口传来的阵阵剧痛,扛着让人难以忍受的高烧,咬着牙跟大部队一步一步往前走。
一大早,他睁开眼,瞅瞅四周,一个人影都没有,这才反应过来,原来队伍早就走了。
他掀开铺板,意外发现了几枚银元藏在下面,心里顿时恍然大悟。这是上头特意给他留的,想必是觉得他伤得太重,担心他撑不过来……
他坐在那块空空的木板上,琢磨了好一阵子,心里头不甘心就这么抛弃了自己的革命梦。他打定主意,得去追上队伍,哪怕是拼了命,也得跟大伙儿在一起。
接着,他踉踉跄跄地站起身,将那几个银元塞进了贴身的衣兜,一点时间都不敢浪费,硬着头皮就往队伍走的那个方向奔去。
一路上,他碰到哪支队伍,就加入哪支队伍,一边走着一边询问自己队伍的下落。
他步伐不快,但部队每隔数日便会停下脚步休整,可他从不加入休息的行列,总是追赶着队伍的步伐。凭借着一股坚持不懈的劲儿,蔡正国最终跟上了部队的节奏,与大家并肩完成了长征之旅。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蔡正国投身到了平型关的战役中。打完这场仗,他就被提拔为八路军115师补充团的参谋长,后来又成了115师独立支队一团的参谋长。
抗战打赢后,蔡正国二话不说,紧接着就投身到了解放战争的战斗中去,服从命令行动迅速。
新中国一建立,他因为打仗特别厉害,就被派上了用场,先后当上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四十军的副军长和五十军的副军长”。他领着战士们在战场上拼命打仗,毫不退缩。
1953年春天,4月份的时候,蔡正国在第50军的地下掩体外面,军部的临时驻地那儿,正忙活着开一个军事会议。他全神贯注地安排着各种事情,压根儿没想到,这会是他最后一次主持这样的会议。
会议眼看就要收尾,突然间,好几架敌机从东北那头猛地冲下来,没一会儿,几颗炸弹就像天塌了一样砸下来。其中一颗,离会议室也就五米远。蔡正国被飞过来的弹片打中了头和胸,一下子就全身是血,倒在地上,啥都不知道了。
尽管战士们迅速地把蔡正国抬起送往救治,但由于伤势实在太过严重,最终还是没能挽回他的生命。
得知消息后,毛主席眼眶湿润了,他痛心地说:“蔡正国啊蔡正国,竟然为国捐躯,真是又失去了一位勇猛的大将!”
在蔡正国留下的东西中,大家翻出了一封他写给老婆的信。这信是他在牺牲头天晚上写的,他告诉老婆,别惦记他。
其实,就在那件事情发生前不久,张博,他的妻子,才刚刚生下他们的第二个小孩,时间并不长。
蔡正国的头一个孩子是个闺女,1943年来到人世。可惜出生后,她妈妈张博没奶喂养,无奈之下,只能把孩子抱给村里人,让孩子喝别人家娃喝剩的奶水。
战乱时期,乡亲们日子苦哈哈的,家里闺女前后换了24个奶妈来喂奶,可即便如此,还没满一个月,孩子还是没能活下来,饿死了。
张博失去了孩子,心里头那个痛啊,一直挥之不去,好久了都没能缓过来。
到了1948年,家里迎来了第二个宝贝,蔡四东。四东的到来,真的让之前有些沉闷的家庭里充满了好多笑声和欢乐。
在抗美援朝那会儿,张博总共接到了丈夫寄过来的16封信。每次收到信,她心里头都会挂念着孩子们。
并且,他对张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今生活好了,有条件改善,咱不能找组织要特殊待遇,也别去求别人帮忙,得靠自己的力量去应对困难。”
蔡正国在朝鲜的青龙里,直到他献出生命的头一天,还写了封家书。在那封信里,他心里还挂念着刚来到世上15天的小儿子。他给小儿子取名叫“小东”,还特意告诉妻子,记得常买点维生素来吃,好给身体补补营养。
在张博老公的告别仪式上,她郑重承诺:“我会拼尽全力去工作和进修,党交代的任务,我一定努力完成。我会把烈士留下的孩子好好抚养长大,教育成人,而且,我一定会为烈士讨回公道!”
可谁能料到,张博正打算为大儿子找学校呢,结果家里的大儿子在一次暴雨天里,遭遇了雷击,院墙倒塌,把他给砸没了。
张博经历了丈夫离世的巨大打击后,接着又痛心失去了一个孩子,这让她精神上受到了严重刺激,变得有些不正常。
张博状态时好时坏,实在没办法,只能请人来家里照看孩子。她自己呢,整天就躺在床上,根本起不来。
1955年的时候,军队里头有了大变动,张博呢,因为身体不好,没法继续干原来的活了,所以没办法,他最后决定离开部队,回家去了。
实际上,组织心里一直惦记着张博和他那尚年幼的孩子。
后来,在张博的组织那边一番劝导和安排后,她决定和董凤奎重组家庭。
结婚那天,张博和董凤奎两口子特意赶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去祭拜蔡正国。
董凤奎认真地看着他,直截了当地说:“蔡副军长,您别担心,我会拼尽全力照顾好张博同志,还有您的孩子小东,保证没问题。”
打那以后,董凤奎就成了蔡小东的爹,小东也跟着换了名字,叫董耀东了。
之后,董耀东就去了丹东八一小学,那是一所整天都待在学校,还得住校的地方,管理得就像军队一样严格。
可没过多久,董耀东就发现自己被不少同学看不起,甚至被疏远。说来说去,就是因为他显得“与众不同”,原因嘛,张博对他太过纵容了。
以前啊,东北那旮旯的城市人吃饭,都是粗粮细粮掺着来,而且粗粮还得占大头,差不多六成呢。
董耀东刚进校门没多久,张博就去找了学校的头头们说:“我家孩子胃不好,那些粗粮他吃不了。”
夏天一到,张博就跑到班主任那儿,硬是不让儿子去游泳。
另外,学校有个规矩,每周都会派学生干部去寝室看看卫生情况。每次去查看,董耀东同学的褥子总是特别显眼,厚厚的,一眼就能瞅见。
董耀东老做一些和大家不太合拍的事儿,这样一来,同学们就觉得他有点儿“太讲究”,慢慢开始对他冷嘲热讽起来。
有那么一回,董耀东跟同学闹起了别扭,这时,班里那个以捣蛋著称的同学喊道:“你根本就不是姓董,你是姓蔡,名字叫蔡小东。听说你老爸早在朝鲜就没了。”
董耀东坚决地表示不相信那套说法,“我本名就叫董耀东,没跑的!”
那个学生接着讲:“你其实还有个兄长,名字叫蔡四东。”
其实不对,我哥的名字是董四东!
事后,董耀东的老妈张博,直接去找了那些学生的家长,还有学校的头头们。
结果,差不多所有的同学都收到了家长和老师发出的严肃提醒,然后在他们指引下,很快就改变了和董耀东的相处方式。
打那以后,董耀东整个人都变了样:在学校里,他啥都抢着干,就怕别人给他贴上“不能吃苦”的标签。就连每天早上的起床铃一响,他都急着往操场冲,要跟同学们比谁先开始晨跑。
他总是把妈妈的好心给推掉,就算当着朋友的面,也会直接给妈妈脸色看。有时候,干脆就藏起来,不让妈妈找到。而他的朋友们呢,会帮他“掩护”一下。
15岁那阵子,董耀东死活都要去参军,他老妈一开始说啥也不答应。她觉得,给蔡正国生的仨娃,现在就剩这么一个宝贝疙瘩了,万一有个闪失可咋整……
说实话,董耀东刚开始转学那会儿,她对孩子做的那些有点“过头”的事情,也都是因为同样的原因。
他看妈妈不答应,一生气就不吃东西、不喝水,连觉也不睡了。
后来,丹东230医院的政委,也就是我爸董凤奎,那天他在外面挨完批斗,大半夜的回到家,跟耀东聊了聊,最后点了头:“行吧,让他走,现在外面这么乱,送到部队里还安心点。”
1971年6月份的一天,董耀东正在操场上带着队伍练习,突然政治处主任上气不接下气地冲过来,对他说:“赶紧的!把手头的事儿安排一下,上面刚打电话来说,让你马上赶去大连黑石礁那边,49号楼,说是你妈妈到了!”
董耀东一下子呆住了,他以前听说过黑石礁49号大楼,心里清楚那是给高级领导准备的场所。可他老妈只是个平平常常的家庭主妇,咋可能有那个身份去那里呢。
心里揣着满腹的疑惑,他踏上了前往大连的旅程。
在去的路上,他心里五味杂陈。一想到马上就要见到老妈,他就开心得不行。但一想到老妈没跟他打招呼就直接跑到部队来找他,他又觉得挺烦的。最让他心里不踏实的是,老妈还是用了那种大张旗鼓的方式,他特别担心这会在部队里给他惹麻烦。
琢磨着琢磨着,49号楼一眨眼就到了眼前。
可当他一脚一脚踩着49号楼的台阶往上走时,压根儿没想过,就在这个当儿,一扇足足对他关了18年的门,正悄悄地给他敞开了。
他一进门,立马觉得氛围有点古怪,沙发上挤满了领导,其中不少面孔他挺眼熟,但也有一些是他不认识的。
但是,大家的脸上都挂着庄重而深沉的神情注视着他,而母亲呢,在两位姨妈的陪伴下,静静地坐在一旁,头微微低着,一言不发。
这时候,董耀东心里头猛地一咯噔,觉得自己这回可真是捅了大娄子。这些个人,可都是老妈特意找来管教自己的。这么一想,他心里七上八下的,就硬着头皮在那把专门给他留的门口椅子上坐了下来。
刚一落座,旅大警备区的头号副司令赵国泰就直接说了,会议开始。
在那次会议上,按照以往的规矩,他先领头,带着大家一起念了一段毛主席的经典话语:
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咱们老百姓的好处,已经英勇地倒在了前头。咱们得把他们那面大旗高高举起,就沿着他们流血的路,继续往前走!
看完毛主席的讲话后,赵国泰忽然转过身,对着董耀东说:“耀东,你有没有瞧过那个《红灯记》啊?”
他连忙回应道:“对,我有瞧见过。”
赵国泰轻轻应了声,便开始讲述《红灯记》的故事梗概。
小东,今天特地叫你来开会,是想正式告诉你关于你身世的事情。你现在已经18岁了,并且是个有着三年经验的解放军战士,是个响当当的革命军人,到了该了解你身世的时候了。
背景?说起我的背景?我来自哪里?我的出身情况是怎样的?
然后他开口讲道:“小东啊,你其实不姓董,你是姓蔡的。你老爸的名字,是叫蔡正国……”
你爸蔡正国,他是个革命烈士。他在五十军里当党委书记,还是第一副军长呢。在抗美援朝那会儿,他是战场上牺牲的我军里职务最高的指挥官。
赵国泰瞧着董耀东那惊讶的表情,摇了摇头,然后朝四周的首长们摆了摆手说:
咱们这里坐着的这些人,全是你老爸以前的老兵兄弟,有的是跟你老爸一块爬雪山过草地的长征战友,有的是跟你老爸一起打日本侵略者的英勇伙伴,还有的是在解放那会儿,跟着你老爸从北方一路打到南方的沙场勇士……
董耀东瞅瞅老妈,想求点帮忙。老妈呢,正眼泪汪汪地瞅着他。俩人对上眼的那一刻,老妈的眼泪就像开了闸的洪水,哗哗地流了下来。
接着,他眼泪汪汪地,情绪很激动地说了好一阵子话,最后直接失控,人就晕倒了。等董耀东醒过来,一看自己周围全是首长们,医生跟他说,是因为受到了太大的刺激,所以才晕倒的。
董耀东这会儿总算是缓过神来了,他确实是大将军蔡正国的亲生骨肉,这事儿千真万确。
打他记事那会儿起,老妈就整天忙里忙外,是个没上班的家庭主妇。不过,跟别的家庭主妇比起来,老妈好像特别受人敬重。
他小时候老想不明白,为啥他妈妈,一个没上过班、就在家里忙活的普通妇女,不管到哪都能让人高看一眼,连那些当大官的叔叔伯伯们都特别尊敬她。而且,他还觉得那些叔叔伯伯对他好得不得了,简直比妈妈还要宠着他。
这么说吧,他小时候被妈妈“宠过头”的那些事儿,现在想想也都能理解了。毕竟妈妈心里头,就怕失去了她那位烈士丈夫留下的这根独苗。
这时候,董耀东脑子里闪过小时候的画面,他上的那所小学,老是安排大家去扫墓。
丹阳八一小学里,大部分学生都是军人的孩子,好多同学的爸妈都安息在这片土地上。
因此,一到那些重要的节日,同学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前往烈士陵园。
给每个英雄坟头放上一朵花,或者拔掉墓碑周围的野草,擦掉碑上的枯叶,对着每一座墓碑,心里头充满敬意。
他回想小时候,常来这儿跟同学们一块儿干活,就是打扫这一百二十多个墓碑。
以前他也来过这块父亲的墓碑前祭奠,但那时候的他压根没想到,这位躺在烈士陵园里的“无名英雄”其实就是自己的亲爸。
之后,董耀东心情平复了些,便去了他爸的墓地,找到了亲爹蔡正国的碑。这回,他实在是憋不住了,猛地扑到碑上,紧紧抱住,哭得那叫一个伤心:“爸,爸!您睁开眼瞅瞅啊!儿子、就是当兵的那个蔡小东,来看您啦!”
在老爸的坟头前,我刻下了这么一句话:“我接着老爸的班,路还长着呢,得好好干。”
小东为了感谢继父把他抚养长大,从那以后,他还是继续叫自己“董耀东”。
张博跟董凤奎说了那些事后,董凤奎就专门找了个时间,私下里和董耀东聊了聊。
他讲起了蔡正国将军不幸牺牲的故事,然后把这家子一路走来的艰难坎坷,一点一滴都详细地说给了董耀东听。
最后,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以前啊,我让你跟我姓,主要是想让你少些麻烦,免得老是得解释来解释去。不过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你可以改回原来的名字了。”
董凤奎查出了骨癌,身体疼得要命,可他硬是不肯花钱买那些昂贵的药。他心里老惦记着,想给老婆多攒点积蓄。
快不行的时候,他特地把干休所的负责人叫到病床旁边,聊了好久好久。等他们从病房出来,那位负责人眼眶红红的,对张博说:“董政委心里一直惦记着你呢!”
之后,蔡小东就领着闺女去了她继父董凤奎的老家——山东。
蔡小东望着眼前的山东美景,脑海中浮现出老爸以前讲过的家乡模样,心里头顿时涌起一股悲伤。
老爸董凤奎这些年一直忙得抽不开身,没能亲自回老家瞅瞅。这次,他特地回来,代董凤奎本人探望家乡,见见那些朝思暮想的亲人。
有人问起他们的身份时,蔡小东就直接说:“嗨,我是董凤奎的儿子,董耀东。我爸这么多年老想着老家,这次特意带着他孙女回来瞅瞅。”
蔡小东有俩老爹,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多亏了董凤奎的那份深情厚意,蔡小东和他妈才有了新的人生。蔡小东这人,特别看重感情,讲义气。
其实哪有什么平稳安逸的日子,都是因为有人在背后默默承担和付出。
如今咱们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安宁,虽然远离了战火硝烟,但我们绝不能忘却那些在战争中为和平献出生命的英雄,不能忽略先辈们经历过的重重苦难。
向那些英勇牺牲的先辈们和他们亲爱的家人、后代们表达最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