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河
渝南黔北交界的地方,驻扎着一支部队,因为军事基地的原因,这个地方在地图上是找不到坐标的,即便是现在的卫星定位导航也不行。
这里就是曾经的南桐矿区东林煤矿辖内的箐溪沟。这里的山很高大,在大山夹峙之下,箐溪沟的溪流自东向西经腰子口入腰子河,由于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兵们三五年一轮换,以至于来不及考证箐溪沟的源头就脱下军装转业或是退役了。
顺着箐溪沟的来脉往上走则是陡峭的马尿崖,马尿崖原本无名,崖高五六十米,崖顶有两座不大也不小的山峰,远远望去像一匹骆驼的驼峰,两驼峰之间是一条小溪,溪流常年不竭,从崖顶直泻而下,枯水季节,水小如马尿,“马尿崖”因此得名。汛期一到,马尿崖便不是“马尿”崖了,四面的洪水一股脑儿的汇聚于此,汹涌着窜出驼峰口,于是,“马尿崖飞瀑”便形成了。
飞瀑三面环山,一面与箐溪沟相通,离飞瀑约二百米处是总后第五〇八仓库的库区。当年建库时,与飞瀑本无界线,20世纪80年代瀑布下游的库区闹过几次“水灾”后,仓库党委不得不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在飞瀑的出口处筑起了一道坚实的拦洪大坝,并在库区与飞瀑之间垒起了一堵高高的围墙,于是仓库就多了一道屏障,瀑布便多了一道门栏。如果不是马尿崖这条山脉的另一边还有一条溪流的话,马尿崖瀑布丰富的水源大概可以算是箐溪沟的源头了。
自从筑成了拦洪大坝之后,奇迹出现了,崖脚落水处,由于飞流的长年冲击,形成了一个很深的潭,冲起的砂石溅出潭外,在坝内日积月累,渐渐堆积成了一个平台,从坝外向里看,酷似一个天然舞台,大坝是台沿,两旁黛的山、翠的竹是侧幕,底幕则是马尿崖,飞瀑是挂在底幕上的玉带,那正午的太阳直射下来就是再绝妙不过的灯光了。
由于军事禁区的禁止,马尿崖瀑布名不见经传。于是马尿崖瀑布便成了驻守在这里的官兵们的专属娱乐区,官兵们常在此过团日、搞联欢、只要有活动,飞瀑下面的幽谷之中就会荡漾起阵阵笑声、歌声和阳刚之声,回荡的声音宛如天然的立体声响。
由于军事禁区的禁止,外界的人很少能够看到马尿崖飞瀑的风采,这也更增加了她的神秘色彩。1986年夏天,我作为现役军人代表应邀到南桐矿务局技工学校支持学生(民兵)军训,军训结束后,以军地联谊活动的名义,把所在民兵连(85级电工九班)的学生们组织到瀑布下面开展了一次联欢活动,才得以揭开马尿崖瀑布的神秘面纱。也许就因为这次不经意的举动,掀起了瀑布旅游热,尽管部队有禁制,瀑布有门栏,那又怎能禁得住人们对瀑布的向往?于是,经常有民众偷偷潜入五〇八库深处的马尿崖瀑布,享受瀑下愉悦。有的人带了炊具来此埋锅造饭搞野炊,有的人携着照相机在瀑前摄像留影,有的人拿着画笔写生留下最美的风景,更多的人则喜欢在夏天来此消暑解热或带来卡拉OK,轻歌曼舞。通常只要不是恶意行动,执勤的哨兵们都会网开一面,让他们进去休闲娱乐。
沿着马尿崖瀑布的这条山脉下延至另一条溪流交叉处,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山头,这个山包头上有当年备战时留下的战壕。出于对和平的神往和对防御的考量,老兵们常带着新兵到山头上的战壕体验战地生活,好奇的新兵们总是喜欢趁着体验战地生活的机会满山穿梭,于是在战壕之外便发现了另一个奇观,一条数十米长十数米深的斜石缝横亘在山上,从石缝底下向上看就是一线天,我倒希望劈山救母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可这里毕竟不是华山。在一线天的背面,再往马尿崖瀑布方向走几十米,竟有一个几乎垂直的溶洞,于是,胆大的战友便打着火把结伴探险,用背包绳当安全带,顺着背包绳吊垂到洞底,洞约三米来深,下到洞底就平坦了,沿平坦处向里走,有一个瓶颈样的口子,仅能一人出入,钻过去就开阔了,里面足有几个球场大,洞中上有钟乳石悬垂,下有石笋兀立,还真是别有洞天。至于溶洞的深度,限于时间和纪律,战友们只好收敛起好奇心,终止探险行动。如果不是军事禁区的禁制,我想马尿崖瀑布、溶洞、一线天,再加上对面母猪山上的小石林,这箐溪沟只怕早就成为旅游胜地了。
由于时代的局限,箐溪沟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局限,山民们大多靠天吃饭,守着金山银山哭穷山。
1990年,因部队工作需要,我也离开了那片朝晖夕荫下服役了十年的热土。
2024年的八一建军节,又把在渝的战友齐集到五〇八库,通过战友群分享的影像资料,我终于又看到了阔别的五〇八库,看到了阔别的万盛。
星星还是那个星星,五〇八库已不再是当年的五〇八库。当我看到战友们、网友们、第二故乡的亲人们在朋友圈里晒出的诗意新万盛、美丽新山乡时,一股莫名的感动油然而生,遂提笔写下这些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