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何东吴会杀了他全家

访风聊历史 2024-07-01 15:10:16

公元251年,司马懿去世;然后紧接着过了不到一年,公元252年,孙权就去世了。

而随着魏吴两阵营的当权者接连去世,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很快就爆发了起来。

司马师认为,孙权突然离世,必然会引发东吴内部的一系列动荡。这正是打仗的好时候,可以狠狠刷一波战功。

于是,司马师分兵三路,进攻东吴。在这三路军队中,东路是主力,由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统领,诸葛诞和胡遵做配,进攻东兴。

司马师对于这次伐吴志在必得,但是吴国那边也不容小觑。因为迎接司马昭的,是东吴的权臣,诸葛恪。

诸葛恪带着四万多人前去救援,派丁奉等人为先锋。由于途中地势狭窄,所以丁奉带着三千多人先走了一步。

当时天气非常寒冷,丁奉等人赶到地点的时候,胡遵的部队正在一起饮酒。

丁奉当机立断,告诉手下:建功立业,就在近日!然后,他们脱下了铠甲,只戴着头盔,拿着兵器,向敌人冲去。

胡遵的部下看到这么一群人,居然裸奔着来了,不由哈哈大笑,也没有立刻组织起队形迎战。

谁知这群吴军来势汹汹,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前部。这个时候,吴军的其他先锋部队也恰好赶到,打了魏军一个措手不及。

如此一来,东路魏军惨败。而毌丘俭他们听说主力部队惨败后,也无心恋战,烧了营地,撤了回去。

这一战,司马师威望严重受损,司马昭引咎自责,被削去了爵位。

司马兄弟有多沮丧,诸葛恪就有多高兴。

然而,这次战争结束后,诸葛恪开始骄傲了起来。

这种骄傲的情绪,最终导致他执意伐魏,结果失败后威望大损,最终被孙峻等人政变杀了。

关于诸葛恪的死亡,许多人都做过预测。他父亲诸葛瑾说:恪儿要么使我家族兴旺,要么牵连我全族;

邓艾说,诸葛恪刚刚秉政,不想着安抚上下,却专心对外征战,损伤百姓,“其亡可待也!”

就连曹芳的岳父张缉,都说诸葛恪“威震其主,功盖一国,求不得死乎?”

就连童谣都说“诸葛恪,芦苇单衣篾钩落,于何相求成子阁”。据说诸葛恪死后,被芦苇席子草草包裹,尸体就随意丢弃了。这首童谣,似乎也预测了他的结局。

诸葛恪的一生,似乎就是为了验证别人的预测而生的。谁评价他,都会显得很有知人之明。

诸葛恪的死亡,给我们留下了一系列疑问:诸葛恪,究竟是怎样的人?他幼年有很多神童事迹,为何成年后,却有那么多人预测他日后的危机?

诸葛恪和其他人物不同的是,他从小就打童工。属于年龄27,工龄17这种人。

诸葛恪的叔叔很有名,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诸葛亮。但是他的父亲诸葛瑾也不是一般人。

诸葛瑾虽然能力不如诸葛亮,但是以敦厚著称,仕途上也不比诸葛亮差多少。诸葛瑾在吴国相当受孙权信任。孙权还曾经说“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

由于父亲的缘故,诸葛恪很早就接触到了孙权,又因为反应快,性格伶俐,受到了孙权的喜爱。

孙权一度非常眼馋诸葛亮,还想让诸葛瑾帮着说和。诸葛瑾告诉孙权:我弟诸葛亮已经“委质定分,失身于人”

委质定分,是古代结成君臣关系的一种礼仪。委质,是指臣子对君王送上礼物,表示臣服;定分,是指君王把这个大臣的名字刻在竹简上,表示咱们结成关系了。

诸葛恪说这话,就是告诉孙权:诸葛亮跟刘备,完全是认真的,你别惦记了。

当然,说完这话,诸葛瑾又顺便给孙权表了一下忠心“我弟不会过来,就像我不会过去一样”孙权这才死心。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孙权从此对诸葛亮产生了执念。所以看到年少伶俐的诸葛恪后,孙权非常乐意带他玩,打算给自己儿子培养一个小号诸葛亮。四舍五入,也算圆梦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规律:一个人如果小时候早熟,那他长大以后会成熟的比同龄人更晚。

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个人如果智商上早熟,那他情商上很容易晚熟。

这种规律,在诸葛恪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诸葛恪小时候的趣事,可太多了。比如有一次,孙权问诸葛恪:“你爸和你叔,哪个厉害啊?”这个叔叔,自然是指远在蜀国的诸葛亮了。

诸葛恪回答:“我爸厉害!”

孙权又问:“为什么这么说呢?”诸葛恪回答:“因为我爸知道应该服侍谁,我叔不知道该服侍谁。所以还是我爸更厉害!”

诸葛恪这么说,意思是刘备不如孙权,而且诸葛亮不跟孙权,那是诸葛亮脑子不好使,不是孙权的问题。

孙权听了这话,不由放声大笑。

还有一次,孙权接待蜀国使者。孙权指着诸葛恪对蜀国使者说:“诸葛恪喜欢骑马,回去告诉你们丞相,给他侄子弄几匹好马来。”

孙权这纯粹变着法要马呢!蜀国之前给吴国送了两百匹马,难道他不能从中挑两匹给诸葛恪吗?

诸葛亮真的派人送马,难道只给诸葛恪两匹,孙权一点不给,也不可能啊?

孙权刚说完,诸葛恪立刻下拜,向孙权谢恩。诸葛恪反应这么快,给孙权都整懵了:“这马还没过来,你干嘛现在就谢恩呢??”

诸葛恪说:“蜀国就是陛下的马厩。现在陛下开口了,那肯定会送来好马呀!所以我得谢恩。”

诸葛恪把蜀国说出是吴国的马厩,再次引得孙权龙颜大悦。

除此之外,诸葛恪还经常拿张昭抖机灵。

时间一长,张昭都快被诸葛恪搞的神经敏感了。有一次,诸葛恪说一只鸟是“白头翁”,张昭以为诸葛恪是在内涵自己,就说诸葛恪是在瞎编,除非他能找出一只白头母来,才能证明他说的是实话。

张昭会这么敏感,可见没少被诸葛恪捉弄。

诸葛恪为啥盯着张昭不放?因为孙权一直想这么干,但是孙权不好意思。诸葛恪反应快,年纪又小,说了啥张昭也不能和他一般见识。

诸葛恪察觉孙权的想法,所以才会常常这么干。

诸葛恪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是在抖机灵哄孙权开心中度过的。

相信到这里,咱们已经隐隐觉得不对了。要是抛开诸葛恪的年纪,这做的不都是弄臣的事吗?

诸葛恪就这么长大了,孙权还让他和顾谭等人去给太子孙登做幕僚。要是孙登可以继位,那诸葛恪凭着他的聪明才智,再凭借着他和太子孙登的关系,应该可以平步公卿,顺利的成为吴国的栋梁。

孙权给诸葛恪安排的第一份工作,是节度官。

节度官,是孙权自己设置的一个官位,管的是军队的粮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职位,但是不适合诸葛恪。

诸葛恪很不喜欢这个工作,因为这种繁杂的工作,需要的是时间和细致,根本没有他耍聪明的余地。

最后还是诸葛亮给陆逊写信,说诸葛恪性格粗疏,而军中粮草至关重要,所以还是给诸葛恪换一个工作吧!

陆逊把诸葛亮的意思转告给孙权,于是孙权就给诸葛恪调去领兵了。

山越,是东吴将领的经验包。诸葛恪也打算拿山越下手。不过,诸葛恪不是像其他将领一样,打一仗,带一批人回去领功劳。诸葛恪想干一波大的。

诸葛恪许诺,只要给他三年,自己能从山越征来至少四万兵。

诸葛恪的想法一说,大家都觉得这小子要翻车。因为山越这地方,实在是太特殊了。

山越这地方,民风彪悍,百姓都会自己制作兵器。他们不需要组建军队,出来自动就是兵。

这里肯定有人会觉得,山越民风彪悍,但是东吴也有精兵良将啊,多派点人去,不就行了吗?

这就不得不提,山越的另一个特殊性了。

山越这块骨头不好啃,不是因为他们民风彪悍,而是因为山越地形复杂。这地方,实在是太适合打游击了!

山越地形复杂,山越人自己知道地形,但是吴国的军队不如本地人熟悉地形。真要是孤军深入,必然吃亏。速战速决不行,长期作战,你也耗不过人家本地人啊!

说白了,山越之于东吴,就好比阿富汗之于英美苏。我干不过你,但我能耗死你。

所以诸葛恪说,自己能从山越征兵的时候,大家都在心里给诸葛恪点蜡:这小子,是迟早要完啊!

在众人质疑的目光中,诸葛恪得到了孙权的许可,带兵去山越了。

那么,诸葛恪是怎么做的呢?

咱们还记得诸葛恪是怎么承诺的吗?三年,四万士兵。诸葛恪为什么要三年呢?因为,他打算和山越人玩一个长期主义。

前面说过,山越最大的优势,不是他们民风彪悍、作战勇猛,而是当地的地形复杂,本地人可以和吴国的军队长期耗着。

诸葛恪没有急着和山越人打仗,而是让军队在外面守着。我不动手,你们没法让我们吃亏。

等到山越人种的粮食熟了,诸葛恪就让自己手下的士兵抢先把粮食收走。即使收不走,也全都烧了。绝不给山越人留一颗粮食。

你机动性强,那我不主动和你打,就不会被你们戏耍。但我可以收走你们的粮食,没了粮食,就什么都维持不下去了。

你们也可以出来,阻止我们抢粮食,但硬碰硬作战,你们的机动性优势和地形优势就没了。

而且,之前吴国军队在山越那里吃亏,是因为他们和山越人耗不起。现在山越人一点粮食都没有,就变成山越人耗不起了。

因为实在缺乏粮食,所以山越人只好出来投降。诸葛恪以非常低的损失,取得了别人损兵折将都得不到的成果。

当山越人投降后,诸葛恪又颁发了一项命令。诸葛恪下令:“山民出来投降,地方官不差别对待他们,也不许拘捕他们。”

诸葛恪这么干,是要让山越人知道,东吴让他们出来,没有恶意。

当时有一个山越人,因为是被饥饿才出来投降的。所以出来没多久,又想回去了。县令察觉了此人的意图,就把他关了起来。

诸葛恪得知这件事后,立刻下令斩杀了这个县令。山越人听到这件事后,感觉诸葛恪确实只是想让他们出来受东吴管理,没有其他的意思,于是来投降的人更多了。

如此操作下,诸葛恪招揽了十万山越百姓。他在其中挑选了四万壮丁,把他们编入军队。

诸葛恪圆满的完成了任务。这下子,大家都服了,都知道诸葛恪是个有能耐的人。

诸葛恪能收服这些山越人,是因为他看清了山越人的优势。但是,优势是有适用范围的。诸葛恪对症下药,让山越人无法发挥出优势,所以才能制服山越人。

后来,太子孙登死了,孙权又立了三儿子孙和为太子。接下来,东吴爆发了南鲁党争。这场党争,把东吴的命运带入了深渊。

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南鲁党争。孙权立三儿子孙和为太子后,开始宠爱另一个儿子孙霸。

孙和的生母王夫人,又和孙权的大女儿孙鲁班有仇。所以孙鲁班就扶持鲁王孙霸,经常说孙和的坏话。如此一来,孙和的地位更加危险了。

在孙和孙霸斗争的过程中,东吴的许多大臣都卷入其中,然后受到打击。

事情发展都最后,孙权自己都控制不住了,只好废了太子,赐死鲁王,然后立小儿子孙亮为太子。

孙亮年幼,孙权只好给他选几个辅政大臣。

当时,大家都觉得诸葛恪最有能力,认为诸葛恪应该做辅政大臣。可是孙权这个时候却犹豫了。他认为诸葛恪刚愎自用,不适合做辅政大臣。

孙峻是东吴宗室子弟,在南鲁党争中非常活跃。现在太子和鲁王都倒了,他却依然受孙权信任。他认为诸葛恪适合做辅政大臣,就对孙权说:论才能,没有那个大臣强过诸葛恪了。自己愿意给诸葛恪担保。

就这样,孙权最终把诸葛恪定位辅政大臣。

公元251年,孙权病危,把五个辅政大臣都叫了过来,向他们托付了后事。

这五个人,分别是诸葛恪、孙弘、太常滕胤、将军吕据和侍中孙峻。

人名有点多,可能有点难记。但是没关系,一会儿就死没了。

第一个下场的,是孙弘。孙弘和诸葛恪不合,就没公布孙权驾崩的消息,想把万鸿门宴偷袭诸葛恪。把诸葛恪干掉。

孙峻当时更倾向于诸葛恪,所以就把孙弘的计划泄露给了诸葛恪。诸葛恪于是反客为主,假意邀请孙弘,趁机把孙弘给反杀了。

解决了孙弘,诸葛恪坐稳了辅政大臣的位子。在剩下的四个人中,吕据和滕胤性格比较好,孙峻和诸葛恪此时还算和睦。

这个时候,诸葛恪在吴国,权势极胜。

孙权刚死的时候,诸葛恪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事情。他取消了校事制度,从此吴国人人畏惧的特务销声匿迹;还免掉了百姓拖欠的赋税,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这些事情给诸葛恪带来了非常高的声望,一时间,人人都夸赞诸葛恪。每次诸葛恪出门,百姓们都抻着脖子,想看看诸葛恪究竟长什么样。

就是在这一时期,吴国和魏国之间爆发了故事开头的那次战争。

孙权生前让人修建东兴堤,诸葛恪掌权之后,又让人重修了堤坝,还在之前魏国占领又废弃的地方也修建了工事。

诸葛恪这么干,严肃点说算是侵犯了魏国领土。

此时,司马懿才死了一年,孙权去世一年不到。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司马师才掌权不久,很需要一场胜仗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在司马师看来,孙权刚死,吴国内部必然动荡,这正是一个刷战功的好时候。

所以,魏国和吴国之间就爆发了战争。然后,就是故事开头的那一幕。丁奉带兵雪夜裸奔,吴国获胜,司马昭战败,被削爵位。

这场战争,把诸葛恪的声望抬到了顶点。诸葛恪从此愈发骄傲,然后,根据历史一般规律,他翻车了。

在取得东兴大捷的第二年,诸葛恪收拾军队,打算主动伐魏。

诸葛恪的想法,遭到了大多数的反对。对此,诸葛恪习以为常,他习惯了当天才,习惯在众人的反对中出发,然后胜利归来,闪瞎众人的眼睛。

可是这一次,诸葛恪失败了。

更可怕的是,诸葛恪内心很难接受自己的失败。在这种情绪下,诸葛恪做了许多不可理喻的事。

比如部下对他的计划稍微提出一点异议,他就大发雷霆,把人家罢免。

比如士兵长期作战,生活条件差,很多人都生病了。手下向他汇报,他认为人家是说谎,怒气冲冲的要斩杀汇报的将领。

诸葛恪在外作战时,朝廷任命了一些官员。班师回朝后,把这些人都罢免了,重新选人。

本来诸葛恪出去作战,浪费人力物力,一点战果都没有,大家就对他很失望。再加上战败之后,诸葛恪又很暴躁,动不动发火,大家就更加厌恶他了。

就这样,诸葛恪从人见人爱的顶流,变成了喜怒无常的独夫。

后来,诸葛恪不知道出于什么想法,居然派人给张妃传话:“我会让你尊贵超过别人。”

张妃,就是前太子孙和的妻子,也是诸葛恪的外甥女。

这句话传到孙峻的耳朵里。在孙峻看来,诸葛恪这是预谋要重新扶持孙和上位。

孙峻和全公主,都是当初扶持孙亮的主力,他的富贵和地位,也是依附孙亮全公主而来的。

所以,孙峻决定,先发制人,除掉诸葛恪。

孙峻的方法很老套,再来一次鸿门宴。

孙峻以孙亮的名义,在宫里宴请诸葛恪。其实诸葛恪自己也有一点预感,但是孙峻装作一副从容的样子:“您身子不舒服吗?那就别去了,我帮您告假。”

这么一来,诸葛恪反而降低了疑心,同意和孙峻进宫赴宴了。

宴会上,孙峻借口上厕所,出去换了一身短衣,出来大喊:“有诏书,抓捕诸葛恪。”

诸葛恪本来就胖,一时间没反应过来,直接就被砍死了。

诸葛恪死后,他的儿子也全被杀了。正应了他父亲诸葛瑾说的那句:“诸葛恪会连累我全族。”

诸葛恪之死,固然有一些外部因素的作用。但是他自身性格也有很大责任。

大概是他的前半生太顺利,以至于他性格太过自负。这种自负不仅害他打了一场败仗,折损了他的威望,还让他在失败之后一直拒绝接受现实。结果,这种偏激的态度更加剧了他和周围人的矛盾,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

诸葛恪的资源太好了。高官的父亲,顶流的叔叔,孙权宠爱,孙登亲近。这一切优势让他成名太早,得富贵太易,反而失去了面对挫折的能力。诸葛恪的一生,就像一个爆竹一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成灰”。

0 阅读:11

访风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