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巧夺冀州
作为联军盟主,在讨董过程中袁绍深深感受到自己实力弱小的痛苦,从此开始了夺取地盘的征程。在夺取冀州的一系列步骤中,袁绍具有大局观的谋略,异常精彩。
3.冀州之主
根据形势的发展,袁绍使出最后一招:派说客高干、荀谌不失时机地到了邺城,劝说韩馥让出冀州。
《后汉书·袁绍传》记载:“颍川荀谌等说馥曰:‘公孙瓚乘胜来南,而诸郡应之。袁车骑引军东向,其意未可量也。窃为将军危之。’馥惧,曰:‘然则为之奈何?’谌曰:‘君自料宽仁容众,为天下所附,孰与袁氏?’馥曰:‘不如也。’‘临危吐决,智勇迈于人,又孰与袁氏?’馥曰:‘不如也。’‘世布恩德,天下家受其惠,又孰与袁氏?’馥曰:‘不如也。’谌曰:‘勃海虽郡,其实州也。今将军资三不如之势,久处其上,袁氏一时之杰,必不为将军下也。且公孙提燕、代之卒,其锋不可当。夫冀州天下之重资,若两军并力,兵交城下,危亡可立而待也。夫袁氏将军之旧,且为同盟。当今之计,莫若举冀州以让袁氏,必厚德将军,公孙瓚不能复与之争矣。是将军有让贤之名,而身安于太山也。愿勿有疑’。”
高干是袁绍外甥,荀谌与韩馥的关系不错,他们对韩馥说:“公孙瓒乘胜南下,诸郡望风而降;袁车骑也领兵到了延津,他的意图难以预料。”韩馥急切地问应对办法,荀谌不正面回答,反问韩馥在宽仁容众、被天下依附方面,在临危决策、智勇过于人方面,在累世施恩,使天下受惠方面,他与袁绍相比如何。韩馥连答三个“不如”。荀谌又说:“公孙瓒率领燕、代精锐之众,兵锋不可抵挡;袁氏是一代英杰,哪能久居将军之下。冀州是国家赖以生存的重地。如果袁氏、公孙瓒合力,与将军交兵城下,将军危亡即在旋踵之间。袁氏是将军的旧交,而且结为同盟,如今之计,不如把冀州让给袁氏。”
在决定韩馥政治命运的关键时刻,韩馥所重用的颍川籍士人也抛弃了韩馥而选择袁绍,使得韩馥仅有的政治资本都完全丧失。加上自韩馥担任冀州牧以来一直对冀州本地势力采取打压政策,使得冀州本土势力对韩馥一直采取不合作态度,所有的因素导致了韩馥的众叛亲离。韩馥生性怯懦,缺少主见,听荀谌这么一说,也就同意了。
而韩馥的忠实部下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劝谏说冀州虽然偏僻,但甲士百万,粮食足以维持十年,而袁绍则是孤客穷军,仰人鼻息,就如同婴儿在手上一般,一旦断了奶,立刻就会饿死,不应让出冀州。韩馥说他是袁氏故吏,才能也不如袁绍,不得不让位。驻屯在河阳的都督从事赵浮、程涣听到消息,急急自孟津驰兵东下,船数百艘,众万余人,请求出兵抗拒袁绍,韩馥不同意。终于,韩馥搬出了官署,又派自己的儿子把冀州牧的印绶送交袁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68645d7db7f0cee7a2e8094388b8e05.png)
韩馥让出了冀州,袁绍代领冀州牧,自称承制,袁绍也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块根据地。袁绍送给韩馥一个奋威将军的空头衔,既无将佐,也无兵众。韩馥离开冀州投奔张邈,这也是被迫无奈之举。后来,张邈与袁绍的使者见面,韩馥以为是要来杀害自己的,于是在厕所中以刻书用的小刀自杀。
夺取冀州,是袁绍个人才能的综合体现,体现出早期袁绍出色的谋略水平。
首先,他利用了公孙瓒集团对于向中原地区扩张的迫切心理,巧妙引诱公孙瓒向冀州地区发起进攻,造成了对韩馥集团强大的外部压力;其次又利用了麴义的反叛制造了冀州内部混乱;最后,又凭借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巨大政治影响力获得了韩馥集团里颍川籍士人的支持,终于一举拿下了“天下重资”的冀州。
成为冀州之主后,袁绍积极吸纳人才,加封沮授为奋威将军,使他监护诸将;又任用在韩馥属下郁郁不得志的田丰为别驾、审配为治中。此外,袁绍还继续重用许攸、逢纪等人为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