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点半,老张蹲在阳台抽第三根烟。手机屏幕还亮着,班级群里又在传“某某同学被提前录取”的消息。他回头看了眼趴在书桌上睡着的儿子,卷子上的红叉刺得他心口疼。这场景多少家长都经历过?最新调查说,中国92%的家长为孩子教育焦虑得睡不着觉。可摸着良心问问自己:我们真是在愁孩子将来没饭吃吗?还是怕自己兜里那点钱不够给孩子擦屁股?
一、说是在愁孩子,其实愁的是自己家长群现在比股市还刺激。今天看见谁家娃考了雅思8分,明天听说隔壁单元孩子拿了机器人比赛冠军,心里那个慌啊,跟当年自己高考填志愿似的。但仔细咂摸咂摸,这哪是比孩子啊?分明是咱们中年人在较劲——你给孩子报六个补习班,我就得凑够八个;你买了学区房,我砸锅卖铁也要换套更大的。
咱们这代人最怕啥?怕掉队啊!当年自己没考上985的遗憾,现在全指望孩子给补上。我们没考上211,拼了老命也想把儿子送进名校的大门。过年同学喝多了说了实话:“老刘,当初我就是没好好学,吃了没上大学的亏,所以说啥我都得把孩子供出去,不管他愿不愿意,就得逼他。”这话扎心吧?多少家长逼着孩子学奥数、练口语、上各种辅导班,其实是在治自己的心病。就像小时候过年穿不上新衣裳的,当了爹妈非得把孩子打扮成童装模特。更可怕的是,这些折腾早就变味了。一位朋友暑假一把掏了十几万给孩子报辅导班,结果孩子成绩纹丝不动。北京有个家长说透了:“补习班就是赎罪券,买了图个心安。”其实就是想在朋友圈发定位时配那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二、越管越乱的两难:放不开手,又托不住底现在家长都成“人形监控器”了。孩子写作业时你在门口转悠,考试前你比他还紧张,连微信步数都要管。有个节目跟拍发现,初中生家长每天能催23次“快学习”,结果呢?越盯孩子越磨蹭,最后母子俩对着哭——家长急出了心脏病,孩子被逼的魔怔了。这哪是养孩子,简直是熬鹰啊。说到底,是家长自己心里虚。看着房贷车贷,瞅瞅公司里新来的00后,再算算留学费用,后背直冒冷汗。上海的王姐给儿子存了100万教育基金,说了大实话:“这钱哪是给娃用的,是给我自己买安眠药的。”现在幼儿园都开始卷家长出身和收入了,以至于上面都发文件不让统计家长的职业信息。家长都怕孩子问:为啥我们班小强暑假都能出国玩,咱家怎么总往姥姥家跑呢?
最要命的是家长都把孩子的活抢来干了,替写手抄报、贿赂家委会、甚至跑到学校擦玻璃,美其名曰“为你好”。可这么干等于告诉孩子:“你不行,离了爸妈你啥都不是。”有个校长说得狠:“你们这是在培养三十岁还要妈喂饭的巨婴!”
三、救命药方:管好自己比管孩子管用《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中提到一个很重要的理念:课题分离。谁的孩子谁抱走,谁的课题谁负责。想通了就一句话:孩子的归孩子,大人的归大人。杭州有学校让家长签“不检查作业保证书”,结果你猜咋样?孩子们自己订正错题比家长盯着还认真。这就跟学骑自行车似的,你老扶着车后座,孩子永远学不会蹬轮子。当然,放手不是放纵,而是非必要不要瞎掺和。现实中好多家长是不管孩子是否需要,都认定自己不可或缺,都认为孩子管不住自己,随时随地都得需要自己的提醒、监督、帮助。于是本应是孩子自己负责的事情和领域,家长却把手脚伸到孩子的领地瞎指挥一通。孩子好不容易有点独立性、积极性,被家长这么一折腾,索性躺平了。
真要给孩子托底,不如教他怎么摔倒了能自己爬起来。日本有个大老板,他爹是修自行车的,从小就跟他说:“车链子掉了?自己装!”这种底气比留套房子实在。现在孩子碰上个考试失利就要死要活,缺的不是补习老师,是扛事的肩膀。最关键的是咱当爹妈的得活出人样。你天天躺沙发上刷抖音,凭啥要求孩子埋头读书?你在职场混日子,孩子能学会啥叫责任心?一位好朋友的故事特励志:爸爸拼尽全力挣钱往上托举孩子,姑娘去了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妈妈陪着儿子在加拿大读初中,边陪读边自学英语。这叫什么?身教比报班管用一万倍!天快亮了,老张把烟掐了。他轻轻给儿子披上外套,突然发现孩子书包带上别着个小徽章——是上次科技节他自己捣鼓的“自动浇水器”得的鼓励奖。老张鼻子一酸,终于明白:与其天天焦虑孩子飞得高不高,不如先把自己活成不怕风雨的老鸟。当爹妈的把日子过敞亮了,孩子自然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
作者简介:
刘立明
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中国政法大学MBA,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致力于青少年学业规划和就业指导。
个人公众号:一辈子爱读书爱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