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次人口迁移,守住150万平方公里国土,赢得7亿人的市场

青筠谈世界 2024-08-18 15:10:40

最近咱们在讲闯关东的时候,很多网友都问,中原百姓为什么非要去东北这个苦寒之地呢,中国南方气候宜人,物产丰饶,岂不是更好的去处?

其实,清朝末期的时候,由于人口大爆炸,南方的土地承载力也到极限了,很多福建和广东的饥民,甚至要到东南亚垦荒谋生。而这股南下的移民潮,就被称之为“下南洋”。

不仅是国内的贫民想出去,而从国际大环境看,当时西方殖民势力开发东南亚,也急需引进大量劳动力。由于非洲黑奴贸易的衰落,西方殖民国家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颁布优惠政策鼓励华人前往东南亚。比如当时马来西亚的一个州,就给华人免费土地耕种,提供临时住所,免费供给一年的大米和食盐,还建立警察局保护华人安全等等。这些政策对闽粤无业失业的流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由于他们穷得连路费都出不起,就以 “契约华工”的方式前往东南亚,即华工与洋行或招工公所签订契约,以出国后的工资为抵押换取出洋旅费。

于是,在国内外因素的合力作用下,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涌入东南亚。而经过一百多年的繁衍生息,他们的后代更是高达数千万,比如印尼2.8亿人口,约1000万华人,马来西亚3400万人,约600万华人;泰国6800万人,约900万华人;新加坡600万人口,华人占74%;菲律宾一亿人口,华人虽然只占1%,但有华人血统的要占大约20%。这些移民在所在国形成了庞大的华人社群,对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说经济方面。华人在东南亚地区,几乎在各行各业都有涉足,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一部分华人在当地经商,收购当地土特产销往中国,形成了一个沟通中国与东南亚的商业网络,这也使得他们特别受当地政府所倚重。暹(xiān)罗王室就表示,“如果没有华侨,宫廷什么买卖也做不成”。另一部分华人则从事手工业,从裁缝、鞋匠、金匠、银匠、锁匠、画家、织工、泥水匠,几乎无所不包。此外从事农业、采矿、园艺、渔业的华侨更是数不胜数。总之,华侨就好比改革开放时的外商,为落后的东南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让当地的文明直接跨越式升级了。当然,很多华侨也成了当地最富裕的阶层,彻底改变了自己与家族的命运。

经济地位的提高,大大提高了华人的话语权,这让华人在政治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比如,泰国前总理他信和英拉都是华人,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也有华人血统,而新加坡就更不用说了,从建国到现在的四位总理都是华人。

最后是文化方面。华人在东南亚地区,保留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和节日庆典,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同时他们也吸收了当地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华人文化。另外,华人在东南亚地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活动,赢得了当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下南洋”这场大规模人口迁徙,不仅造福了东南亚各国,也让中国受益匪浅。首先就是缓解了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据统计,从1840年到1930年,由福建、广东平均每年输出人口10万以上,这足以抵消两地每年的自然增长,大大缓解了人口爆炸可能引发的社会动荡。要知道,“下南洋”的高峰时期,恰逢太平天国、捻军等晚清农民起义大爆发时期,中国的华北、西北和长江流域连年战乱,人口损失高达一个亿!如果华南地区也乱了,那中国可能彻底被外国瓜分,连半殖民地的地位都保不住。而华南地区人地矛盾更突出,能够不乱,多亏了大量剩余人口的输出。

其次,华人为祖国的民族独立和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这14年,当时全世界有800多万华侨,绝大部分在东南亚,其中有400多万人为祖国抗战捐过款,总额高达国币13亿多元。其中,1939年国民政府全年战争经费18亿元,而华侨义捐足足占了1/3!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每次遭遇自然灾害时,华人的捐款更是数不胜数。改革开放后,广大海外侨胞更是积极响应号召,率先回国投资,以雄厚的资本助力祖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架起了中外交流合作的桥梁。

最后,华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外部的风险挑战等不确定因素加大,中国经济外循环面临诸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东南亚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就成了稳住中国经济外循环的压舱石。美国妄图拉拢东南亚国家,搞产业链“去中国化”,但东南亚国家不为所动,依旧与中国一起建立了全球最大的自贸区RCEP。如果没有“下南洋”,东南亚与中国的经济联系,不可能有现在这样紧密,他们很可能像日韩一样倒向美国。这样一来,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将空前恶化。

如果说,“闯关东”为中国守住了15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那么“下南洋”,就为中国赢得了一个7亿人口的庞大市场。这两次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人口迁移,一个夯实了我们的基本盘,一个稳住了我们的外循环,他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贡献,怎么赞誉都不为过。

0 阅读:228

青筠谈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