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医生放弃200万安家费和副高待遇,重返北大深造!背后的原因

大刘的备忘录 2024-11-12 18:32:54

导语

社会需要有人去做科研,同样也需要有人坚持做手术匠。

你是否愿意为了自身的追求,放弃手中的百万安家费和三甲医院副高级医师的待遇?

近日,据曾经来自某三甲医院的刘医生在短视频平台上发表自述,他在迈过而立之年后选择了一条“偏锋之途”。

他在临床工作的几年中,每日从早至晚忙于手术,口碑日益上升,手术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甚至获得了副高级医师的待遇。

然而,一位病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一天晚上,急诊室送来了一位30岁的心梗患者,当时已经心跳停止。刘医生所在的急救团队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电击、按压等急救措施,尽管全力以赴,但最终还是无法挽回患者的生命。

当他走出手术室,面对的是一位年轻的妻子,泪水满面,坐在地上,还有一位3岁的孩子,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母亲,他可能还不知道,他的父亲已经永远离开了他们。

妻子带着哽咽的声音问道:医生,他之前只是说胸口有点闷,怎么会这样?

面对这个问题,刘医生的心沉了下去。这个年轻的生命,为何会突然离世?作为医生,他无法给出答案。

这个事件对他的影响深远,他开始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他意识到,手术并不能救治所有人,许多问题已经超出了手术台上能解决的范围,他不应该满足于做一个“手术匠”。

他这样说:“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十年间冠心病患者的数量翻了一倍又一倍?为什么我们每年要放200万个心脏支架?我觉得我们走错了,我们的医学观念走错了。一个真正优秀的医生,不应该只是一个手术匠,而应该能够找出疾病的根源,从根本上预防疾病。”

因此,刘医生果断地退还了全国知名三甲医院给的200万安家费和人才公寓,放弃了副高级职称,重新回到了北大校园,开始从事博士后研究。他希望有一天,能够研究清楚心脏病的本质,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改变人们健康状况的医生。

在过去的两年中,他一直在人们的质疑声中生活……近日他在网络上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依然引来了很多网友的批评。

有人质疑他是在炒作,利用互联网时代,创造话题,吸引眼球,很容易获得巨大的流量,尤其是他还有“北大医学博士后”和“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的光环加持。

还有人认为,医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心梗越来越年轻化,与饮食习惯、生活规律、心理健康、遗传代谢、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他选择科研可能只是在逃避临床工作,也不认同“一个真正的好医生,一定不是一个手术匠”这个观点。

然而,无法否认的是,刘医生在离职前已经拥有了三甲医院副高待遇,获得了百万安家费,并且现在在北大从事博士后研究,这足以证明他已经具备了超过大多数医生的能力和实力。

在中国,仍然存在一个残酷的事实——目前中国医生大部分还无法实现“科研自由”。

所谓“科研自由”,知名医生@唱不完的情歌解释为:一个医生,无论拥有什么样的学历和能力,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都可以受自己的自由意志支配,并且在此基础上不会受到各种政策的限制,也不会影响到正常的临床工作和患者的健康。

“科研自由”并不是靠热爱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在几个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1、资金支持。科研项目通常会得到政府的资金援助,这些资金的来源可能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等机构的资金拨付。此外,一些大型医院也会设立科研基金,以便为本院医生的科研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然而,并非所有医生都能轻易获取这些资金援助。

2.时间投入。从接诊病人、进行初步诊断,到制定治疗计划,再到后续的病情跟踪和康复指导,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临床医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几乎所有医生的工作状态都相似,除了轮班工作外,还需要处理专业培训、职称晋升、医患沟通等各种琐碎事务,对医生来说,时间就像是一种“奢侈品”。

3.专业能力。临床实践能力是基础,如果想要参与科研,还需要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例如,能够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临床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并得出科学的推理和结论;需要熟练掌握相关的统计软件,如SPSS、SAS、MATLAB、Python等;当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和科研思维,以提高临床判断力和治疗策略。

4.科研平台。如果临床医生希望参与或发起临床试验,那么就需要借助专业的临床试验平台或机构,进行试验注册、审批和审核;同时,临床试验相关的伦理审查、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也需要专业平台的支持,这是医生单独完成的难度较大的工作。目前,在中国,只有在一些顶级医院设有研究中心、国家级或省级重点实验室,大多数普通医院还未具备这样的条件。

如果真的想实现“科研自由”,实现自己的追求,放弃临床工作可能是一个无奈的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刘医生选择的这条路,也有很多支持者。他们认为从现实角度看不值得,但从理想信念看值得,如果真能提前预防解决了“未病”问题,那将是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做医生,是把一条条搁浅的鱼扔回大海;而刘医生想的是如何让大海涨潮,然后让鱼自己游回去。

每个人的追求和志向不一样,我们不能用自己个人的观点来批判别人的选择,其实无需太多的说法,世界需要务实的现实主义者,当然也需要富有的理想主义者。反之,社会需要有人去做科研,同样也需要有人坚持做手术匠。

在许多医生看来,临床和科研就像是压在他们身上的两座巨大的山。一位从荷兰回来的医生认为,他们的医疗体制在许多方面比我国更具优势,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在荷兰,临床和科研是两条完全独立的道路,专注临床的医生并不需要承受科研的压力,而专注科研的人也能全心投入科研工作。

但是,对于一名临床医生来说,临床和科研是否需要同步发展?我们与几位来自不同地区的一线医生进行了交谈,让我们来听听他们最真实的内心感受。

北京某顶级医院的崔医生表示,“临床和科研的内在逻辑思维方式是不同的,临床工作需要医生始终关注患者并承担责任,而科研工作则需要医生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文献查阅、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如果我们临床医生同时承担过多的临床研究任务,可能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影响我们的临床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我认为,当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各自专注于自己的领域时,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但前提是,科研人员必须有一定的临床实践基础,否则如果脱离了临床,科研就失去了其意义。”

杭州某顶级医院的陈医生表示,“从我们临床医生的角度看,我认为临床和科研并不应完全分离,两者在某些情况下的结合是相当重要的。例如,虽然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临床问题或挑战,这些问题可以传递给科研人员,或者我们可以亲自参与理解相关的科研项目,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本质,掌握最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从而提高我们的临床技能。此外,我们临床医生经常参加学术会议,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和前沿技术,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融合方式。”

河北某县级医院的张医生表示,“理论上讲,临床和科研的分离可能使各自更专注,但结合我们的医疗体系、文化背景和职业发展需求,可能适度地结合两者更适合我们的医疗发展。但我认为,如果强行将科研与临床医生的职称晋升制度捆绑在一起,可能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比如在我们县级医院,我们无法匹敌大城市的顶级医院,我们根本没有进行科研的条件,这就导致很多医务人员为了晋升职称,不得不冒险编造数据、购买论文,这与我们临床和科研的初衷是相背离的。不过,好在我们国家正在逐步改进,但在实施方面还需要加快步伐,争取让我们每位医生都能真正受益,更全心投入到自己的临床工作中。”

的确,近几年我国多个地区或医院针对医务人员的职称制度正在不断进行改革,比如北京提出对于二、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按照临床为主和科研为主进行分类评价;协和医院通过设立纯临床型、临床教学型(D+E)和临床科研型(D+R)三种考核体系,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职业发展路径等。

总的来说,临床和科研之间应该保持一种适度的平衡,我国也正在积极探索一条与中国医生实际情况相契合的科研与临床结合之路,力求多元化与个性化,为中国医生开辟更多的选择。

而对于像刘医生这样的人才,我们只需尊重他的选择,没有必要多言。

0 阅读:0

大刘的备忘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