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的日子总是不好过的。
我们看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对此就有很形象的描述,一家人乘坐小轮船到哲尔塞岛游玩,男主人看到别人在船上吃牡蛎,认为这是雅致高级的好派头儿,于是走过去问老婆和女儿:
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这句话就有讽刺的意味,把在行驶着的海船上吃牡蛎当成“文雅”的事,第一是说明了一家人没有吃过,第二是初次乘船出游,第三是小气的人要装大方。
女主人怕花钱,于是很不痛快的说,“我怕伤胃,你买给孩子们吃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这就戳破了男主人的困窘的真实。
困窘大都是缺钱造成的。俗话说,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人生在世,钱当然不是最重要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
你想要什么东西却得不到,你想要给家人送礼物却没钱买,你想要买车买房,你想要出去旅行,你想去大饭店品尝美食,你想要精彩的生活,结果都办不到,为什么?
没有钱去实现啊。因为缺钱,你不得不节衣缩食,过非常受限的日子,衣食住行都要精打细算,脑子里整天想着如何节省,唯恐多花钱。
而且越穷就越要面子,害怕别人的冷眼和轻视,内心敏感,生活永远是以赚钱为主题,其他都是细枝末节。
富贵如龙游尽五湖四海,贫穷是虎惊散九族六亲。这是现实的写照。
空袋子立不直。一个朋友说他原来没钱的时候,不得已要请客,每次点菜、加菜的时候都是心惊肉跳,暗暗担心自己带的钱不够。
这种心理压力很大,他以为自己掩藏的很好,其实别人早已洞察了虚实,不过是顾及他的面子而已。
后来有钱后再请人吃饭,根本不在意菜单上的价格,想吃什么点什么,买单时候也不用多说话要老板打折,“我这时候才晓得吃顿饭一般也花不了几个钱,以前是自个吓自个。”
这就是人穷志短,兜里没钱就没有底气,说话也透着一股子心虚。
要知道,贫穷和咳嗽一样是无法隐藏,除了自己在那里自欺欺人之外,每个人都能洞若观火。
抠抠搜搜的大方是穷人,大大方方的小气是富人?跟一个有钱人吃饭,我们两个人每次消费不过几十块钱,有次我开玩笑说吃饭才花这点钱不符合大户的标准啊,他就冷哼,“大户什么标准?顿顿吃燕窝鱼翅就是富人了?那都是穷人的想当然,按照他们的想法,皇帝天天都用金锄头耕地的。”
或许穷人最不能理解的就是富人为什么可以大大方方的“小气”,而他们自己奢望可以通过抠抠搜搜来展示自己的大方。
有次某大老板请客,桌上有个女士,老板客气说女士点菜吧,她就接过菜单看了十来分钟,还找服务员咨询,最后点了酒店最贵的酒和菜,结果七八个人吃了近两万。后来我听她跟同伴讲,跟有钱人吃饭就是要点贵的,否则让人瞧不起。这种心理也是挺感人的,她平常恐怕也不会请客吧。
对穷人而言,拮据的生活让人倍感痛苦,什么都要习惯性讨价还价,尽管最后也没有省几毛钱,唯有在面子需要的时候舍得花钱,心里肉疼,表面还要装作无所谓,因为关系到自尊和虚荣。
抠抠搜搜是穷人小心翼翼的无可奈何,但如果穷人真的变成了富人,恐怕对于节省就不至于有什么心理压力了,比如宗庆后穿衣吃饭都很简单,他也不怕人瞧不起,他就是光明正大的节约钱。
只有穷人乍富,小人得志,“腰有十文钱,必振衣作响”,以张牙舞爪来宣泄抑制不了的自我膨胀。
钱给人带来的是什么?喜欢钱,努力赚钱,应该不是以成为“守财奴”为目的,更不是为了让别人高看一眼,为了让别人说好或羡慕嫉妒恨。
如果动机错了,那努力的过程和结果恐怕也好不哪去。
赚钱应该是以生活品质的提升为目的,这是狭隘意义上的人之常情,如果是从广义来讲,那应该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用钱来构成实现利他事业的支撑。
当你有钱后会发现自己会有很多的时间和选择,原来不得不做的事可以不做,想去哪里随时可以去,无价值的事情能够放到一边,可以有更多时间和心力去聚焦在自己的兴趣、个人发展上。
“人穷志短”是一种受限的心态,健康的心态应该是发展自我,不受面子的拘束。要知道,自由和快乐在于内心,而不是金钱。
以“有多少钱才能配得上什么消费和生活”的心态,只会让人处于“临时的、敷衍潦草的”状态,大多数穷人都是这样的思维方式。想一想,兜里有10万的你和有100万的你,有什么区别?如果没有钱,没有了社会的标签,没有了外在的身份,那你又是谁?芸芸众生,普罗大众,不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去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