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8d91a26030949e104d46f209f01a9d2.jpg)
古代每月的第一天叫作朔,最后一天叫作晦。(《庄子》:“朝菌不知晦朔。”)
初三叫作朏(fěi),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作望,近在望后的日子叫作既望。
西周初期有一种特别的纪日法,即把一个月分为四份,类似现代的周,每份都有一个特定的名称,“既望”就是其中之一。一刻:古以漏壶计时,一昼夜分为一百刻,一刻即为14.4分钟,至清初定为九十六刻,一刻即为15分钟。
一、古代纪时法:十二时辰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和现代的时间对照,夜半12点(即24点)是子时,凌晨2点是丑时,4点是寅时,6点是卯时,其余由此顺推。后来又把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晚上11点(即23点)为子初,夜半12点为子正;凌晨1点为丑初,2点为丑正,等等。这就等于把一昼夜分为二十四小时了。列表对照如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b301ddb910fa41534adad893aa5a453.jpg)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或五夜。
一更:19点至21点
二更:21点至23点
三更:23点至1点
四更:1点至3点
五更:3点至5点
二、古人的纪日法:六十甲子
古人用干支纪日,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干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为六十单位,称为六十甲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a66c4fbf31d27a22a8b0cdcdaeffa24.jpg)
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假设某日为甲子日,则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顺推为乙丑、丙寅、丁卯等;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为癸亥、壬戌、辛酉等。六十甲子周而复始。这种纪日法远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有了。
三、古人对月份的称谓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季),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依次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古人又有所谓“月建”的观念,就是把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和十二个月份相配,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十一月(夏历)配子,称为建子之月,由此顺推,十二月为建丑之月,正月为建寅之月,二月为建卯之月,直到十月为建亥之月,如此周而复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2e9bda6b5dfb55ae5bdeab32c50a888.jpg)
《说文》对于十二支各字的解释就是联系着月份的。前人把“建”解释为“斗建”,意思是斗柄所指,认为十二支代表北斗星斗柄所指的十二个不同的方位《例如以子为北,午为南,卯为东,酉为西,等等〉,十一月斗柄指北,所以为建子之月,以后斗柄每月移指一个方位,十二个月周而复始。
四、二十四节气
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个节气,用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掌握农事季节的经验总结,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贡献很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cdf3a5bb16f968b58943b8e0181a045.jpg)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不同的视位置定的。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平分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太阳运行到某次就叫某某节气。例如,太阳运行到星纪初点交大雪,运行到星纪中央交冬至,运行到玄枵初点交小寒,等等。如下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cdf3a5bb16f968b58943b8e0181a045.jpg)
关于古代计时小知识,你还知道哪些?欢迎留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e1913006b58ee33f9df3eb60125debe.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90c24982e8e0443a8540be41be5ec01.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61d1534c991328d90bea48e46f213d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