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俄罗斯航空专家,放弃一切到中国寻根,其祖父竟是刘少奇

文史风云 2025-02-12 22:49:37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2003年4月的一天,一位名叫阿廖沙的男子来到了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提交了签证申请。

审核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这位申请者竟然是俄罗斯国家航天局的技术专家。

而当阿廖沙声称自己的祖父是刘少奇时,大使馆内的工作人员更是惊讶不已。

回国效力

阿廖沙的父亲刘允斌,是刘少奇与夫人何宝珍的长子。

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在苏联求学并定居,与莫斯科大学的同窗玛拉结为连理。

两人育有一子一女,也就是阿廖沙和他的姐姐索尼娅。

1955年,刘允斌在莫斯科大学核物理专业拿到了博士学位。

不久后便收到了父亲刘少奇的来信,希望他能回国效力。

彼时,刘允斌已经得到了导师的推荐,要前往一家研究所工作。

妻子玛拉那时候也已获得博士学位,在学校教研室任主任。

夫妻二人家庭事业双丰收,生活美满。

因此,玛拉多次劝说刘允斌,希望他能留在苏联。

然而,对刘允斌而言,回国工作不仅是是父亲的期望,也是他自己内心的召唤。

“祖国正如大病初愈的母亲,亟需儿子坚实的臂膀。希望你们能理解我的抉择。”

最后,刘允斌放弃了在苏联的工作、生活,毅然回国。

在内蒙古包头,他参与了我国首颗原子弹的研发工作。

他对妻儿满怀深情,曾向刘少奇的机要秘书刘振德坦露心声:“我对妻子有着深深的爱,但我对祖国的爱更深沉。我坚定地选择了回国,可玛拉并未同行,因此我们分隔两地。我对玛拉和孩子们有很多愧疚。”

1958年,玛拉带着索妮娅和阿廖沙远赴北京,与丈夫重聚。

然而,由于难以适应中国的异国生活,他们最终还是回到了苏联。

隐姓埋名

1960年,刘少奇前往苏联,参加八十一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

他特意抽空去探望了玛拉和孙子孙女。

那年,五岁的阿廖沙第一次见到了爷爷。

他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个秋天,一辆豪华的黑色轿车停在家门口,从车上走下来的老人慈祥和蔼。

老人不仅亲吻了他,还给他带来了许多玩具和糖果。

后来他才知道,那位老人就是他的爷爷刘少奇。

阿廖沙与爷爷仅此一面之缘,与父亲相聚的时光也寥寥无几。

一开始,父亲经常写信回家,分享自己在中国的生活情况。

母亲会把这些信件的内容转述给他们,在她的描述中,中国仿佛是一个美丽而又遥远的梦。

1959年,玛拉最后一次来到中国,那时她已经感受到了两国关系的微妙变化。

因此,她决定不再踏足中国,孩子们也继续留在苏联。

不久后,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在紧张的政治局势下,他们与父亲的联系变得愈发艰难,直至彻底失去了音讯。

1967年11月的一个寒冷冬夜,42岁的刘允斌不堪忍受迫害,在包头铁轨旁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直到二十年后的1987年,玛拉和孩子们才得知这一不幸的消息。

阿廖沙感慨地说:“我那时还太小,对父亲的记忆并不深刻。我对父亲的了解,大多是在成年之后。直到现在,我依然难以相信父亲会选择自杀……”

阿廖沙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后顺利加入苏联国家航天指挥中心,担任地面控制员一职。

索尼娅从医学院毕业后,又进入高尔基文学院继续深造。

但在那个政治风云变幻的时代,中苏关系极度紧张。

即使玛拉已经给孩子们改了姓氏,可索尼娅最终还是被克格勃盯上了。

在苏联解体前夕,索尼娅移民去了美国。

从中学到工作,阿廖沙从来没向任何人透露过自己的家庭情况,他也因此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既没有享受特殊照顾,也没有受到政治纷扰的影响。

他坦言,若非如此,自己的命运恐怕也会和姐姐一样。

在航天指挥中心这个高度机密的单位,阿廖沙投身于前苏联国防的尖端科技研究。

因工作出色,他多次荣获国家奖章。

直至退役前,他已成为指挥中心的高级工程师。

寻根之旅

阿廖沙能够重返中国,离不开奶奶王光美的深切关怀与牵挂。

在北京,尽管王光美膝下儿孙环绕,享受着天伦之乐。

但是,她总是惦记着远在莫斯科的两个孩子,盼望着一家人重聚的那天。

1987年,刘少奇的长女刘爱琴经过多方打听,历经一番波折后,终于与阿廖沙一家取得了联系。

王光美

1998年初,中央电视台正在筹备文献纪录片《刘少奇》的摄制工作,计划前往俄罗斯进行实地拍摄。

王光美特意委托节目组,给远在莫斯科的索尼娅和阿廖沙带去500美元。

同时,向他们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并希望他们能够回国与家人团聚。

收到这份来自远方的关怀,阿廖沙感动不已。

在给王光美的回信中,他亲切地称呼她为“我最亲爱的奶奶”。

他在信中写道:“我的根在中国,无论身在何处,我永远是刘氏家族的一员。”

王光美

正是这份亲情的召唤,让阿廖沙心中萌生了到中国寻根的念头。

随着姐姐在美国定居,外公、外婆和母亲又相继去世,除了妻子与孩子,阿廖沙在俄罗斯已经没有亲人了。

这一系列的变故,更加坚定了他前往中国寻找亲人的想法。

1998年,值刘少奇诞辰100周年之际,中方向阿廖沙发出了邀请,请他参加纪念活动。

这本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是阿廖沙此前一直在俄罗斯的机密单位工作。

而根据那个时候的规定,他要等到退役三年之后才可以出国。

这封承载着深情厚谊的邀请函,最终也被俄罗斯有关部门扣留。

阿廖沙得知这一情况后,心急如焚。

他申请无门,投诉无果,万般无奈之下,为了能够顺利前往中国,阿廖沙选择了提前退役。

2003年4月,经过漫长的等待和努力,阿廖沙终于和妻子一起,踏上了寻根之旅。

当他第一次来到中国驻俄大使馆办理签证时,他怀着忐忑的心情告诉工作人员:“我是刘少奇的孙子!”

工作人员听后惊讶万分,因为当时,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他的存在。

获准出国后,阿廖沙与妻子迫不及待地飞到了北京。

在奶奶王光美的陪伴下,他们度过了一段温馨的日子,体会到了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之后,他们回到湖南老家,认祖归宗,了却了多年心愿。

自2003年首次回国探亲后,阿廖沙与中国的联系愈发紧密,他频繁地往返于中俄两国之间。

在顺利获得了中国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后,阿廖沙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要在广州定居下来。

这个决定不仅意味着他将在中国开始新的生活,更意味着他将更加深入地参与到中俄两国的交流与合作中来。

在给奶奶的信中,他曾写道:“我有两个故乡:中国和俄罗斯。我将尽我所能,做一些有利于两国的事情。”

作为俄罗斯亚洲工业企业家联合会的创办人之一,阿廖沙得到了俄罗斯政府的大力支持。

这个联合会,旨在促进俄罗斯与中国之间的项目合作与交流,加强两国以及与其他亚洲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

阿廖沙不仅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更在中俄两国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的桥梁。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两个故乡的热爱与奉献,成为了中俄友好交流的使者与见证者。

参考资料

黄昌成《阿廖沙的广州生活》

肖冠雄《刘少奇的俄罗斯籍长孙阿廖沙寻根之路》

本文由“文史风云”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0 阅读:13
文史风云

文史风云

历史会说话,历史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