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李云龙就是团长,为什么最后被授少将?楚云飞要负主要责任

侯哥谈历史 2025-04-15 10:15:54

开头:《亮剑》这部剧里有个情节讲的是李云龙、丁伟、孔捷三个人拿少将军衔的事儿。他们虽然都得了这个衔,但心里头都不太乐意,特别是丁伟,那更是不满意。

那时候,丁伟直接道:“你心里憋屈着呢吧?一颗星还觉得不够?依我看,没给你整个大校的衔儿就算照顾你了。想想你干的那些事儿,咱俩能打个平手就不错了……”

从李云龙说话那调调,还有后来他不再穿五五式军装这两点,能瞧出来他对被封为少将这事儿心里头不太乐意。特别是当他得知程瞎子都当上了中将,他心里头就更不是滋味了,觉得不太公平。

聊聊李云龙的那些战斗事迹,那简直是太牛了,打败坂田联队、轰平平安县城、还参与了淮海大战,这些都是他超厉害的战绩,让人印象深刻。但话说回来,为啥他战功这么多,最后只拿了个少将呢?给他少将这个衔儿,到底合不合理?咱们一块儿探究探究。

李云龙能不能评上中将?

聊起授衔这事儿,我门儿清,以前捣鼓过不少授衔相关的文章。咱先来瞅瞅,李云龙那家伙,到底够不够格当个中将?说实话,我个人觉得,他大概率是没那资格的。

1955年给大伙儿授衔,主要就是看1952年那会儿军事干部的评级情况。那时候,解放军里有专门的部门来给全军干部打分评级,还按照大伙儿干的活儿,分成了好几个档次,像是正兵团级的、正军级的、还有正师级的干部。不光是这样,每个档次里头还再细分三个小等级呢,举个例子,正兵团级下面还有副兵团级、准兵团级这些。

李云龙在淮海战役里受了伤,一直到1949年10月份才重新回到了队伍里,这回他当上了二师师长。要是按照这个新职位去参加1952年的军队评级,那李云龙顶多也就混上个正师级的头衔,想当中将那是门儿都没有的事儿。

他调到福州军区后,C军的军长因病没法继续指挥了,所以副军长李云龙就临时接手了军长的工作。要是那时候给他授衔,李云龙能当上中将的可能性也不大。

在部队里头,军长和政委那就是正军级的领导,副军长和副政委呢,通常就是副军级的干部了。李云龙虽然是临时管着军长的事儿,但只要正式的军长还在位子上,没有被调走或者撤掉,那李云龙就只能算是副军级的干部。

1955年的时候,咱们国家有1位中将属于正兵团级别的大佬,还有22位是副兵团级别的干部,另外有53位是准兵团级别的,再加上96位正军级的干部。从这里头能瞧出来,军长这个级别的人,是有机会被封为开国中将的,但要是副军级的话,那就没这资格了。

在开国少将里头,有一位是副兵团级别的领导,正军级的有107位,副军级的达到了216位,还有344位是准军级的干部。说到副军级的,他们大多被授予了少将衔,而且啊,就算你是正军级的,也不一定就能当上中将,很有可能还是会拿少将衔。

福州军区的大头和政委,那可都是兵团级的大佬。在这个军区下面,管着好几个军呢,这些军的军长和政委,都是正儿八经的正军级干部。要是李云龙想戴上中将的肩章,那他得努力坐上福州军区的大头或者政委的位置,要么就得去当个主力军的军长。要是只是个代理军长或者副军长啥的,那想当中将,怕是有点难。

李云龙、丁伟、孔捷这几号人物里,要数李云龙的官职最小。丁伟那可是纵队司令,一般来说,四野的纵队司令都是中将以上的军衔,少将都少,就那么俩特例,贺晋年和钟伟。孔捷呢,他是志愿军军长,这军长啊,大多给的是中将或者少将衔,当然,也有混到上将的。

他们全都是正式职务,唯独李云龙是个副军长,并且还是暂代军长之职。按规矩,副军级是没法被授予中将军衔的,可其他两位本来是有资格晋升中将的,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能如愿授衔。

这里得提一下赵刚,他那时候是纵队的副政委。后来纵队变成了军,赵刚自然也就成了副军级的干部。虽说副军级也是少将,但赵刚的背景和能力都摆在那儿,他以后的发展潜力,说实话,比李云龙要大得多。

为啥立下无数战功的李云龙到最后都没能混上个中将当当?我琢磨着,李云龙心里头最大的疙瘩,八成就是跟楚云飞打的那一仗。要不是那场战斗留下的后遗症,没准儿他还真能戴上中将的帽子。说到底,就是那场对决,让他的授衔之路给绊住了。

楚云飞对李云龙有着不小的作用。李云龙这人,平时大大咧咧的,但跟楚云飞一打交道,他就变得不一样了。楚云飞是个有文化的人,说话办事都透着那么一股子沉稳劲儿,这让李云龙挺佩服的。俩人虽然立场不同,但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楚云飞总能给李云龙带来些新想法。李云龙觉得,跟楚云飞聊天就像打开了一扇窗,让他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而且,楚云飞在战场上那股子狠劲儿,也让李云龙暗暗称赞。他觉得,楚云飞这人能文能武,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虽然俩人经常因为立场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但李云龙心里清楚,楚云飞对他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他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确实受到了楚云飞的启发和影响。

土地革命那会儿,李云龙是因为参加了黄麻起义,这才走上了红军的路子。在红军队伍里,他早早就当上了红四方面军红四军的团长,一直以来都是跟着徐向前元帅混的。

抗战那会儿,李云龙被安排进了八路军129师的386旅新一团,当上了团长。他这人,师长刘伯承元帅、旅长陈赓大将又爱又头疼,就连彭老总都晓得李云龙是个难搞的家伙。他打过不少胜仗,比如把坂田联队和日本战地观摩团都给打趴下了,立下了大功。不过呢,他也老是不听话,擅自做主,不接受命令,因此没少挨批评,还被降过职。

在解放那会儿,多亏了刘伯承和粟裕之间的一次安排,李云龙这才被调到了华野的十一纵队,当上了二师的师长。说实在的,十一纵队虽然比不上那些老牌的,像1、4、6、9这样的王牌纵队,但好歹也是个纵队嘛。到了淮海战役那会儿,十一纵队也是出了不少力的,功劳不小。

李云龙命运的大变动发生在十一纵队,那是在淮海战役那会儿。那时候,他跟楚云飞的89师干了一仗,就在潘塘那儿碰上的,虽然战斗不算大,但俩指挥官都受了挺重的伤。

这次李云龙受伤特别狠,要不是靠着他那股子铁打的毅力,加上战地医院拼尽全力地救治,他能不能撑到授衔那会儿还真不好说。还有个小事儿得提一下,就是他受伤后,军队里的大领导都特别这事儿,就连田雨都说,有好几位高层领导都下了死命令,一定要把李云龙给救回来。

李云龙确实犯过错,但他的本事那是没话说的。军队里几位大佬都清楚这号人物,虽然他老是不守规矩让人头疼,但都挺欣赏他这个手下。他们对李云龙为革命事业出的力,那也是认可的。

要不是因为伤得太重,在纵队改编成军那会儿,李云龙说不定能更上一层楼。

淮海战役在解放战争里头,那可是顶呱呱的重要一环。打完这场大战后,咱们的队伍嗖嗖地就壮大了,编制也变得清清楚楚。就在那会儿,好多军官都升了官,调了岗位。

1949年2月份,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华东野战军进行了改编,成了解放军里的第三野战军。他们手下管着四个兵团,外加一个特种纵队。

王近山,他是李云龙这个角色的一个现实基础,在那段时间里,他先是做了第三兵团的副司令员,还同时兼任第十二军的军长和政委。后来,他的职位又往上升了,成了志愿军兵团的副司令员,还做过山东军区的副司令员,甚至代理过司令员的位置。一般来说,副兵团级的干部都是有机会争取上将军衔的,不过王近山最后被授予的是中将的军衔。

李云龙就像是王近山的一个缩小版。在解放战争那会儿,王近山是大名鼎鼎的纵队司令,而李云龙则是师长;后来王近山代理司令员职务时,李云龙也代理了军长。在评军衔时,王近山努力争取上将军衔,但最终被授予了中将;同样,李云龙拼力争取中将,却只得到了少将的荣誉。

从李云龙的经历瞅瞅,他在土地革命那会儿是个团长,抗战时还是团长,到了解放战争,升为了师长,建国后又代理军长。这路子看起来是越走越窄了。要不是楚云飞让他受了伤,建国后他要是能再升半级,当上正军长,那授中将的可能性就大了去了。

大伙儿觉得李云龙被评为少将是不是有点亏?瞅瞅他干的那些业绩,我觉得丁伟那句话挺在理:“能给个大校军衔都算抬举你了”。

0 阅读:29
侯哥谈历史

侯哥谈历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