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衹掌管屯田,恰逢大收,东吴学习曹魏,实行屯垦政策

春梅聊历史 2023-05-09 10:09:43

据历史记载,“枣公”在此负责“屯垦”,那年正值好天气,粮食大获成功,曹氏财阀因此得到了几十万石的粮食。司马懿曾在关中布防并组织屯田,每年都有收成,所以有了很多的储粮。有一年,中原发生水患,司马懿送来五百万石的粮草,赈济中原。邓艾倡导的“两淮屯田”,在此基础上修建了一系列的水利设施,使耕地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农作物获得了丰收。至曹魏末期,两淮民屯和军屯的人口总数超过三十万,这些军屯的储备,为以后的攻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屯田”制度则为曹氏家族和曹魏王朝奠定了坚实的物资基础。推行“册象屯田”制度,也使遭受重创的农业得以复苏。实行“屯田”制度后,国家开始关注农事,努力恢复农事,并以其在任期间对国家的贡献为衡量标准。

在建立屯田制度的同时,国家还积极地开展了大量的农业和水利工程。例如,邓艾在淮北提出“兴田”之策,筑“淮阳”、“百尺”两条运河,以黄河为上,淮河为下,以运河为界三百多里,引水浇灌二千多亩田地。还有刘靖,他在今天的北京,负责屯田,他在高梁河上建了一座“戾陵遏”,高一米,东西宽三十丈,南北宽七十丈,用石头围起来,把河流分成两半,还挖了一个马车沟,用来浇灌几十万亩的田地。虽然以官屯为主体,但也给民众带来了重振和发展农业的契机。

刘馥任扬州总督期间,修筑了芍药、茹药、七门、吴塘等水利设施,使水田得到了广泛的利用,使百姓得到了极大的利益,从而提高了粮仓的储量。还有郑浑,他任阳平,沛郡,在此期间,他兴修了水利,改良了水田。本地人本来就没有种植水稻的习惯,更不愿意参与到这项工程中来。郑浑不厌其烦,亲力亲为,在一年的冬天里,就完成了这个项目,并取得了一年的丰产,人们在这个项目上为郑浑题写了一块碑文,并给这个项目取名“郑陂”。

曹魏在实行屯田制度的时候,除了修建水利设施以外,还十分重视农业技术,重视精细耕种,每位驻守的人都不会有太多的耕地,他们说“不求多其一亩,而求其用功”。例如,邓艾执掌西北的“大营”,就曾亲手拿着工具,给驻守在这里的客人和士兵们演示了汉朝最先进的“区种法”。曹魏的营建以增加亩产为目的,所建之地多为原来的肥沃之地,无须试验,只要开荒即可。在汉朝,良田为一钟(六斛四斗),但曹魏的良田却远不止于此,据傅玄所言,曹魏的旱田,通常亩均为十斛以上,而良田则为数十斛左右。在此期间,他们也开始大力栽培稗草,稗草耐旱性强,产量较高,一亩产量在二三十斛左右,其米粒的产出率低,味道也不佳,却可以作草料、酿造美酒。

同时,在这一时期,“屯田”还起到了重要的农事活动,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粮食问题是那时所有割据势力都要面对的难题,而有头脑的割据势力就会考虑到“屯田”,因此,东吴和蜀汉两国在各诸侯国战争中幸免于难的时候,也迅速实行了“屯田制”。东吴实行屯垦时间最长,与曹魏体制最接近的当属此。东吴以长江中下游为核心,两汉时期,这个区域发展相对迟缓,土地辽阔,人口稀少,有些地方甚至还处于刀耕火种状态。东吴立国之后,为了抵御北边的强势势力,必须尽量兴办庞大的兵马,因此,在曹魏推行“屯垦”政策之后,东吴很快也实行了“屯垦”政策。

1 阅读:10
评论列表

春梅聊历史

简介:每天更新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