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质子到和亲,谈古代的政治与外交之智慧

春梅聊历史 2023-05-10 07:47:25

一个人,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生活之法,当你有力量时,你可以用你的力量来震慑别人,当你没有力量时,你就可以用你的财富和美貌来换取你的苟延残喘,这样的事情,在战争年代也屡见不鲜。由弱小者到强者,往往与金钱、美色、俘虏三大要素有关,而在时间上,屈服的手段也各不相同,此为兵法外之政。

所谓“质子”,指的是在古代,一国送往他国的人质,由于送往他国的大多是皇亲国戚以及朝廷官员的子女,故而称其为“子”。事实上,在我们国家的封建社会,一直都有质子,只不过后来的几个王朝都不再采用质子一词,而是被用来指代一些春秋战国时代的俘虏。譬如秦始皇的生父,即为人质,被秦国送到了赵国来。事实上,并非只有秦始皇的父亲。在春秋时代,挟持人质的做法很常见,不但实力较低的国家,为了表示效忠,实力较高的国家,也会派出人质,以示友好,比如赵国,就曾经派出过燕太子来作为人质。而质子也是一种外交官,质子的身份和实力都很强,在各国都是很受尊敬的,而且他们还是各国的情报网上的联系人。那么,为什么到了后期,质子制就销声匿迹了?

在春秋至战国初期,人质的身份十分尊贵,许多人质在归国后往往会继承王位,所以释放人质成为了一种十分重要的政治方式。不过这样的情况并没有维持多久,伴随着各国内部矛盾的加剧,人质的身份也渐渐下降,最终变成了被遗弃的代名词。这里再提秦始皇之父秦异人,若非吕不韦横空出世,他将是孤家寡人的结局。最初的人质大多都是拥有王权的王族,而且他们身后还有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哪怕没有了国王的保护,还有着家人的保护,这样的势力是任何一个王国都不敢轻易招惹的。但这种权力只是暂时的,所以,有些人会将那些无关紧要的人送去当人质。

而在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夺嫡之战。有些人在离开之前,背后有着强大的靠山,但到了现在,在王权之争中,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势力,可以随意丢弃。由此可见,人质的作用越来越小,甚至可以说成是一个发泄怒火的工具,而秦异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拥有储君的权力,但在没有见到吕不韦之前,谁也不会在意他的生死。在战国时期结束后,这种“人质”的形式,却是一直存在着的。也就是说,即使是征服了匈奴,汉王朝还是会采取一些与人质相似的方法,只不过这个方法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只有强大到一定程度,人质才能起到震慑作用。所以在当时,除“质子制”之外,还有和亲的形式。简单的说,就是两国之间的差距很大,才会出现和亲的形式。

和亲是中原特有的术语,主要是指中原人与异邦人和亲,目的明确,是一种超越了“质子制”,直接与外部建交的方式。从目的上来讲,这一次的和亲,主要有三种目的,一种是为了维持太平,在中原,国力弱于其他国家的情况下,一般都会采取一种手段就是和亲。刘邦在建国之后,曾经率军讨伐匈奴,结果惨败,后来刘邦为了维持汉王朝的安宁,只好用和亲的办法,这一招也可以说是一种认输,不过这一招也给了汉王朝争取了不少时间,在历代帝王的共同努力下,汉王朝终于扭转了颓势,战胜了匈奴人。第二个目的,就是“赏赐”,当中原的力量超过其他国家的力量时,其他国家就会主动向中原人提出和亲。他们都想以“以和为贵”的手段取信于中原,取得更大的好处。第三个目的就是为了分裂异族势力,从而彻底掌控异族,大唐王朝曾经多次与异族联姻,异族联姻之后,异族就成了大唐“自家人”。他们不但在唐代享有高位,而且得到唐代的大力扶持,在突厥地区也掌握着极大的权利,从而使唐代对突厥皇室进行了精确的掌控。所以和亲变成了至关重要的外交手段。

1 阅读:8
评论列表

春梅聊历史

简介:每天更新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