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湘江中游,因南岳衡山得名。东临衡东县,南接衡南县,西界衡阳县、双峰县,北抵湘潭县,中部环绕衡阳市南岳区。自三国至今已有1700多年置县历史,素有“文明奥区”的美誉,是湖湘学派的发源地之一、中国工农联盟首创地。拥有中华民族文物史上三大瑰宝之一的“禹王碑”遗址、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衡山影子戏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岳北山歌等。#湖南#\u0002
历史沿革
自尧始,先后属荆州南境、荒服,周朝时一度为麋子国(一说麇子国),后属楚,秦代属长沙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属长沙国湘南县。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文的公元纪年,省“公元”二字)属荆州长沙郡湘南侯国。三国吴会稽王太平二年(257年)设衡阳县(非今衡阳县),属荆州衡阳郡,郡治在老粮仓兜率寺侧(今永和乡),县治设郡治外城。西晋惠帝永熙元年(290年),衡阳县更名衡山县。自此至今,衡山县名沿用已有1700多年历史。隋开皇九年(589年),湘乡、湘西2县并入,属长沙郡,县治迁至原湘西县城(今株洲市南郊)。
隋大业六年迁县治于白马峰下(今开云镇内)。唐武德四年(621年)析出湘乡县;贞观元年(627年)属长沙郡;神龙三年(707年),县治复迁兜率寺侧旧址;景龙三年(709年)县城迁白茅镇(今开云镇);天宝元年(742年)属衡阳郡。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元末,先后属潭州、衡州(潭州、衡州相互更替)、湖南路潭州长沙郡、湖广行省湖南道潭州路(后改天临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路设府,属湖广省衡州府。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属衡永郴桂道衡州府。民国初期属衡阳道。1932年,先后属第五行政督察专区、第二行政督察区。
1950年3月,属衡阳专区。1951年2月,析出南岳市、衡岳乡、万福乡、烟水乡、双田乡、金月乡及六区、七区、十二区的部分山区,共16个乡(村),设南岳特别区。1952年7月,南岳特别区撤销,所辖区域并入衡山县,属湘南行政区。1954年7月属衡阳专区。1960年11月,析出南岳公社和南岳镇,设立县级南岳管理局。1961年11月,望峰、白果、棠兴、松柏、江东、贯塘、新桥、贯底、马迹、东湖10个公社移交南岳管理局。1963年5月,设立南岳县,辖原南岳管理局15个公社。1966年2月,撤销南岳县,析湘江以东6个区、2个镇、37个公社设立衡东县,原南岳县所辖公社、镇复归衡山县。1983年2月,属衡阳市。1984年5月,析出南岳乡、南岳镇及东湖镇的莲塘、石山、岳林、杉湾、望峰乡的水口、龙凤潭、红旗、马迹乡的龙潭、拜殿、观音共10个村,设立衡阳市南岳区。自此至今,衡山县的隶属和辖区没有变化。
行政区划
明洪武十一年,衡山县设崇岳、紫盖、兴乐、义城、武阳、永平6乡,共辖32都1坊,后缩编为6乡、16都(里)1坊。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用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潜、既、道、云、土、梦、作、乂17个字号自设县级以下的行政单位,辖437个区。1932年撤字建区,实行区、乡、保、甲制。
1949年9月13日,衡山县人民政府在石湾成立,全县划为7个行政区,区下沿用保甲制。
第一区区公所设石湾,辖原石湾乡、安石镇,49个保,495个甲;
第二区设吴集,辖原潭泊乡、甘溪乡及紫岗乡一部分,60个保,547个甲;
第三区设白莲,辖原白莲乡、杨桥乡,29个保,328个甲;
第四区设草市,辖原南市乡、高水乡,45个保,499个甲;
第五区设大浦,辖原堡霞乡、石滩乡及紫岗乡一部分,51个保,466个甲;
第六区设南岳,辖原南岳镇、镇月乡和岭泉乡,63个保,635个甲;
第七区设白果,辖原果山乡、新东乡,51个保,447个甲。当时第一(石湾)、第三(白莲)区人民政府率先成立,其它区尚处在剿匪或筹建阶段。
次年3月,废保甲,建村人民政府,7个区扩为12个,下辖322个村,5条街。第一区区公所设石湾,辖16个村;第二区设吴集,辖32个村;第三区设白莲,辖30个村;第四区设草市,辖33个村;第五区设大浦,辖37个村;第六区设南岳,辖30个村;第七区设白果,辖34个村;第八区设城关,辖16个村,5条街;第九区设潭泊,辖28个村;第十区设夏浦,辖24个村;第十一区设店门,辖24个村;第十二区设贯底,辖27个村。8月,设立乡一级行政单位。
1951年2月,为加强名胜古迹、文化风景区的管理与建设,设立南岳特别区人民政府,属省辖。3月,将六区太平乡的望峰村、登山村、大峰村,白峰乡双峰村两个行政组,石山乡的八里村,七区的至善村和石坳村,十二区的杉邻乡、双渡乡、新峙乡与秧迹乡6个行政组划入南岳特区。同年,城关镇升县属镇,四区的环山、塘头村和七区的枚木村升为乡。至此,全县共有183个乡(其中以村代乡28个),1个镇。
1952年,按照中南军政委员会《关于划小区、小乡及乡级编制供给的决定》,开展划小区、小乡工作,乡以下设村民小组,每组划10~25户村民,每乡不超出20个村民小组。8月,南岳特区划归衡山。此时,全县辖17个区、270个乡、4个区属镇、1个县属镇。
第一区区公所设城关镇,辖13个乡和1个县属镇;第二区设沙泉,辖21个乡;第三区设白果,辖23个乡;第四区设贯底,辖15个乡;第五区设店门,辖15个乡;第六区设大浦,辖11个乡;第七区设石滩,辖9个乡;第八区设火车站,辖11个乡;第九区设潭泊,辖12个乡;第十区设吴集,辖28个乡,1个区属镇;第十一区设夏浦,辖16个乡;第十二区设杨林,辖12个乡;第十三区设草市,辖20个乡,1个区属镇;第十四区设石湾,辖21个乡,1个区属镇;第十五区设白莲,辖15个乡;第十六区设杨桥,辖19个乡;南岳区设南岳,辖8个乡,1个区属镇。
1953年,区乡行政区划再次调整,全县设区15个,乡228个,县属镇1个,区属镇2个。第一区区公所设南岳,辖11个乡;第二区设沙泉,辖20个乡;第三区设白果,辖21个乡;第四区设贯底,辖20个乡;第五区设店门,辖17个乡;第六区设大浦,辖15个乡;第七区设石滩,辖11个乡;第八区设火车站,辖16个乡;第九区设杨桥,辖12个乡;第十区设吴集,辖19个乡;第十一区设夏浦,辖10个乡;第十二区设杨林,辖11个乡;第十三区设草市,辖14个乡,1个区属镇;第十四区设石湾,辖20个乡,1个区属镇;第十五区设白莲,辖11个乡;城关镇为县属镇。
1954年,石湾镇升为县属镇。
1955年12月,南岳镇升为县属镇。
1956年6月,撤区并乡,全县设50个乡,3个县属镇。
1958年春,大浦、吴集、草市升为县属镇;同年冬,为适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形势,撤乡、镇,并大社,以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行使乡镇政权职能;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全县组建南岳、长江、和平、曙光、伟大、红旗、五星、东风、猛进、东方红、火箭、五一、胜利、国庆、上游、并举、英雄、先锋、燎原、湘江、超英等21个人民公社。
1959年春,人民公社调整为17个,其中,和平、曙光公社合并称沙泉人民公社,红旗、五星公社合并称东湖人民公社,火箭、五一公社合并称大浦人民公社,胜利、国庆公社合并称霞流人民公社;11个人民公社更名:伟大改白果,东风改萱洲,猛进改莫井,东方红改夏浦,上游改新塘,并举改杨桥,英雄改吴集,先锋改杨林,燎原改草市,湘江改石湾,超英改白莲;保留南岳、长江公社名称。
1960年4月,南岳管理局升为县级单列。原南岳公社划分为南岳公社和南岳镇,属南岳管理局和衡山县双重领导。11月,归属南岳管理局。
由于人民公社区域过大,不便于领导,不利于生产发展,1961年3月,结合整顿、巩固农村人民公社,调整社、镇行政区划。衡山县辖新桥、马迹、东湖、江东、贯塘、白果、松柏、望峰、福田、沙泉、长安、石桥、沙头、萱洲、新塘、潭泊、珍珠、石湾、大桥、三樟、白莲、东烟、杨桥、横路、大堡、石滩、真塘、霞流、岭茶、栗木、洣河、吴集、双园、夏浦、踏庄、青山、杨林、莫井、寒水、高湖、草市、高杨、南湾、城关等44个人民公社;南岳管理局将南岳公社组建成南岳、店门、祝融、师古4个人民公社,南岳镇不变。8月,衡山县恢复区公所8个,下辖56个公社、2个镇。
白果区辖新桥、马迹、东湖、江东、贯塘、白果、松柏、望峰、贯底、棠兴等10个公社;
沙泉区辖沙泉、长江、长安、宋桥、福田、岭坡等6个公社和城关镇;
杨桥区辖横路、杨桥、东烟、石枧、杉由等5个公社;
杨林区辖杨林、青山、南湾、鱼形、龙王、高湖、高塘、草市等8个公社;
大浦区辖大浦、石滩、真塘、岭茶等4个公社;
霞流区辖霞流、萱洲、栗木、大源、新场市、贺家、沙头、泉新等8个公社;
石湾区辖石湾、大桥、白莲、小初、新塘、三樟、珍珠等7个公社和石湾镇;
吴集区辖吴集、甘溪、夏浦、潭泊、荆花、莫井、踏庄、双园等8个公社。同年11月,白果区所辖10个公社划入南岳管理局。
1963年6月,建南岳县,辖原南岳管理局15个公社(镇),不设区;衡山县辖46个公社。同年秋,大浦公社析出白沙公社,石滩公社析出德圳公社。至此,衡山县共辖7个区,48个公社,2个镇。
1964年,衡山县增设大浦镇。
1966年2月,衡山县析出衡东县,收入原南岳县,辖长安、长江、沙泉、宋桥、福田、岭坡、白沙、萱洲、贺家、新场市、沙头、南岳、师古、祝融、店门、东湖、江东、马迹、贯底、新桥、白果、棠兴、望峰、松柏、贯塘等25个人民公社和城关、南岳2镇,不再设区。
1981年12月,长安公社更名金龙公社,白沙公社更名糖铺公社,松柏公社更名松柏桥公社。
因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基础政权职能削弱。1983年开始政社分设,建立乡、镇人民政府。乡行政区划,原则上以社建乡。另以大队建村,以生产队或联队建村民小组。根据国务院新颁建镇标准,在原公社驻地,社队企业有一定基础,县属企业分支机构较多,已初具小集镇规模,形成农村一定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基本符合建镇标准的划为镇建制。至1984年3月,全县共建乡、镇27个。
1984年5月,南岳镇、南岳乡,东湖乡的杉湾、岳林、莲塘、石山4个村,马迹乡的拜殿、龙潭、观音3个村,望峰乡的红旗、青水、龙凤3个村析出设立南岳区。6月,白果、棠兴2乡合建白果镇,东湖乡升为东湖镇;金龙乡并入城关镇;贯底乡南溪、石潭2村划入东湖镇。
1990年,全县有3个镇、3条街(萱洲街、沙泉街、新桥街),13个居委会63个居民小组;20个乡,324个村民委员会,3243个村民小组。
1994年1月,马迹、新桥、长江、店门、萱洲乡分别改为建制镇。
1995年2月20日,师古乡九龙村分设为九龙、龙泉2个村。
1995年5月9日,经省政府批准,衡山县将原有的15个乡,8个镇调整为10个乡,8个镇。其中:城关镇更名为开云镇,松柏桥乡更名为长青乡。糖铺乡并人萱洲镇,祝融乡并人店门镇,贯底乡并入新桥镇,新场市乡和沙头乡合并为永和乡,撤销宋桥乡,其金门、宋桥、富台3个村并人长江镇,幸福、界塘、桂花、柳树、世上、石狮6个村并人沙泉乡。
1996年8月6日,衡山县各乡镇原农科村全部更名,更改后的新村名分别是:开云镇农科村为北望桥村,东湖镇农科村为珠塘村,萱洲镇农科村为升平村,新桥镇农科村为隆资村,师古乡农科村为岳峰村,贺家乡农科村为易新村,福田铺乡农科村为龙头村,长青乡农科村为荷塘村,江东乡农科村为白山村,望峰乡农科村为望峰桥村。
1996年,完成衡山县政区图编制任务,开展县城门牌、路牌整顿。全县做到了城区有路牌,农村有村碑,家家户户有门牌。
同年,成立勘界领导小组,开展勘界试点工作。1999年,完成与衡阳、南岳、双峰、衡东交界的边界勘定工作,共计勘定边界线207.18公里,解决边界纠纷27起。
2005年10月26日,师古乡与开云镇合并,仍称开云镇。全县由原来的10乡8镇,调整为9乡8镇,共有27个居委会,106个居民小组,324个建制村,3280个村民小组。
2015年12月,行政区划调整,马迹镇并入东湖镇,贺家乡并入萱洲镇,沙泉乡并入开云镇,望峰乡并入岭坡乡,长青乡并入白果镇。2016年3月,全县超过半数的村(社区)合并。2018年年底,衡山县辖开云、白果、东湖、萱洲、长江、新桥、店门7个镇,永和、福田铺、岭坡、贯塘、江东5个乡,25个社区、128个建制村,677个居民小组、2707个村民小组。
2023年衡山县辖7个镇、5个乡:开云镇、白果镇、东湖镇、萱洲镇、长江镇、新桥镇、店门镇、永和乡、福田铺乡、岭坡乡、贯塘乡、江东乡,25个社区、128个村,654个居民小组、2732个村民小组。县人民政府驻开云镇。
现在衡山县辖7个镇、5个乡,25个社区、128个村,654个居民小组、2732个村民小组。
大美湖南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