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传》的好汉谱中,彭玘的绰号 “天目将” 格外引人注目 ,这个绰号的来源与含义,在读者和研究者中引发了诸多探讨。
一种说法与星象相关。“天目” 一称 “鬼宿”,是二十八宿之一,南方朱雀七宿的第二宿。《晋书・天文志》记载:“舆鬼五星,天目也。” 据此,“天目将” 意味着彭玘因性格极其凶恶,被视作鬼星下凡。在古代的星象文化里,鬼宿往往与神秘、凶煞挂钩,赋予彭玘这样的绰号,无疑为他增添了几
分神秘且凶悍的色彩。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天目” 指的是天目山。程穆衡在《水浒传注略》中提到,乌程县(今浙江湖州)与信阳州(今河南信阳)都有天目山,彭玘之所以被称为 “天目将”,或许是因为其先世有人曾在天目山一带为官 ,这为他的绰号赋予了家族地域的背景。
而在现代,更为大众接受的解释是,“天目” 即天眼。在神话传说中,天眼开通后能洞察常人看不到的事物,二郎神杨戬便是拥有天眼的代表人物。巧的是,彭玘与二郎神一样,都使用三尖两刃刀作为兵器。远远望去,手持三尖两刃刀的彭玘,颇有二郎神的神韵,故而被称作 “天目将”。这一说法,不仅从武器的角度解释了绰号的由来,还暗示了彭玘在军事上可能具有的前瞻性和敏锐洞察力,就像二郎神的天眼一般,能够看穿战场迷雾,洞悉局势。
将门出身的荣耀与迷茫彭玘,这位来自东京的好汉,有着令人瞩目的家世背景 —— 累代将门之后。将门世家,在那个时代承载着荣耀与责任,自幼便接受严格的武学与军事熏陶 ,彭玘也不例外。凭借家族的武学传承和自身的勤奋努力,他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尤其擅长使用三尖两刃刀,在疆场之上,那柄三尖两刃刀在他手中挥舞起来,寒光闪烁,威风凛凛。
成年后的彭玘,担任了颍州团练使。团练使这一官职,在宋朝虽然与唐朝时的实权相比有所削弱,但依旧负责着一州的军务,手下统领着千余兵马,肩负着保境安民的重任。在颍州任职期间,彭玘兢兢业业,训练士卒,维护地方治安,努力展现着将门子弟的风采和能力。然而,在那个政治日益腐败、权奸当道的北宋末年,地方武将的处境也愈发艰难。尽管彭玘一心报国,却难以摆脱朝廷昏暗政治的阴霾,他的抱负和才华在颍州的一方天地里,渐渐显得有些施展不开。
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梁山军攻破高唐州,杀死了高俅的堂兄弟高廉,这一事件彻底激怒了高俅。高俅为了报仇,保举呼延灼为大将,征讨梁山泊。呼延灼深知此次任务艰巨,于是推荐陈州团练使韩滔为正先锋,统领前军,又看中了武艺高强的彭玘,任命他为副先锋,催督后军。就这样,彭玘被卷入了与梁山的这场纷争之中,他的人生轨迹也从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此时的彭玘,或许并未料到,这次出征将成为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将在梁山的故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梁山初战:被俘与归降彭玘跟随呼延灼征讨梁山,这场战役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首战之中,彭玘与小李广花荣交锋,两人在战场上你来我往,兵器碰撞之声不绝于耳 。花荣,作为梁山好汉中箭术绝伦、武艺高强的代表人物,在江湖上早已声名远扬。彭玘与他对战,起初还能勉强支撑,可二十余合之后,便渐渐感到力不从心,刀法也开始出现破绽。呼延灼在一旁观战,见彭玘力怯,担心他有失,赶忙纵马舞鞭,直奔花荣,想要替下彭玘。
此时,战场局势瞬息万变,第四拨一丈青扈三娘率领人马赶到。扈三娘娇喝一声:“花将军少歇,看我捉这厮。” 花荣见此,便引军望右边踅转山坡下去了。彭玘面对扈三娘,起初并未将她放在眼里,毕竟对方是一介女流。两人双刀与大杆刀相斗,一时间刀光闪烁,杀得难解难分,二十余合下来,竟不分胜负。然而,扈三娘不仅武艺高强,还心思缜密,她见久战不下,便心生一计,使出诈败之计,佯装不敌,回马便走。彭玘立功心切,加上轻视对手,不假思索地纵马追赶。他哪里料到,扈三娘的红锦套索早已暗藏杀机。就在彭玘追近之时,扈三娘迅速将双刀挂在马鞍鞒上,从袍底下取出红锦套索 ,扭过身躯,将套索望空一撒。那套索上有二十四个金钩,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彭玘躲避不及,被精准套住,拖下马来。孙立见状,立刻喝教众军一拥而上,将彭玘生擒活捉。
彭玘被押解到宋江面前,他本以为会遭受严厉的惩罚,可宋江却出人意料地喝退军士,亲自为他解开绳索,扶入账中,以礼相待。宋江言辞恳切,诉说着梁山好汉们的无奈与志向,表达了对朝廷黑暗的不满以及替天行道的决心。宋江的礼贤下士和真诚态度,让彭玘大为感动。彭玘心中清楚,自己本是朝廷军官,奉命征讨梁山,如今却兵败被俘,本应尽忠报国,以死明志。但他又看到宋江等人的义气深重,梁山众好汉各个身怀绝技,且一心为百姓谋福祉,再联想到朝廷中奸臣当道,自己的抱负难以施展,心中不禁动摇。最终,彭玘决定归顺梁山,从此成为梁山一百零八将中的一员 ,开启了他人生的新篇章。
梁山岁月:战功与成长归降梁山后的彭玘,迅速融入了这个充满热血与豪情的集体,开启了他在梁山的精彩征程 。在梁山的众多战役中,彭玘都有着出色的表现,逐渐成长为梁山的重要将领之一。
大名府之战,无疑是梁山发展历程中的一场关键战役。当时,为了搭救被囚禁在大名府的卢俊义和石秀,梁山大军倾巢而出。彭玘随呼延灼率领的前军,浩浩荡荡地奔赴大名府。在这场战役中,彭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和勇猛无畏的精神 。他手持三尖两刃刀,冲锋在前,与其他梁山好汉紧密配合,如同一把利刃,狠狠地刺向大名府的官军防线。面对官军的顽强抵抗,彭玘毫不退缩,他的刀法凌厉,每一次挥舞都带着呼呼的风声,令敌人胆寒。在激烈的战斗中,彭玘多次突破官军的防线,为梁山军的进攻打开了缺口 ,为最终成功攻破大名府立下了汗马功劳。
随后的东平府之战,彭玘同样表现出色。在这场战役中,梁山军与东平府守将董平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较量。彭玘与其他梁山好汉一起,对董平的部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他与董平的部将交锋时,凭借着精湛的武艺和丰富的战斗经验,迅速占据了上风。他的三尖两刃刀在战场上舞动得虎虎生风,刀光闪烁,让对手难以招架 。在战斗的关键时刻,彭玘更是挺身而出,带领着一小队人马,绕到敌军后方,发动突然袭击,打乱了敌军的阵脚,为梁山军最终取得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而在东昌府之战中,彭玘虽然遭遇了张清的飞石绝技,被击中面颊,无奈弃刀奔马回阵,但他的英勇表现依然值得称赞。当时,张清凭借着一手飞石绝技,接连打伤了梁山多位好汉,令梁山军一时陷入了困境。彭玘见此情景,心急如焚,他不顾个人安危,舞刀出马,直取张清。虽然最终被张清的飞石击中,但他这种敢于挑战强敌、毫不畏惧的精神,赢得了梁山众好汉的尊重和敬佩 。这场战斗也让彭玘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促使他在日后更加刻苦地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的武艺和战斗能力。
除了这些重要战役,彭玘还参与了梁山与童贯、高俅的多次战斗。在这些战斗中,彭玘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与梁山众好汉并肩作战,共同抵御官军的进攻。他的军事才能和战斗经验,在这些战斗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为梁山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梁山的日子里,彭玘不仅在战场上取得了辉煌的战绩,还与梁山众好汉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与韩滔,作为呼延灼的得力助手,三人在战场上配合默契,形影不离,成为了梁山的一支重要力量 。彭玘也逐渐从一个朝廷的军官,转变为了一名坚定的梁山好汉,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梁山的忠诚和对兄弟的义气,为了实现梁山的理想和目标,他愿意付出一切。
南征北战:荣耀与牺牲梁山受招安,无疑是梁山命运的重大转折点,而彭玘也随之踏上了新的征程,开始了他的南征北战之旅。
征讨辽国时,彭玘作为呼延灼的副将,跟随梁山大军踏上了北方的土地。面对辽国的铁骑和独特的阵法,彭玘毫不畏惧,凭借着自己丰富的战斗经验和精湛的武艺,在战场上奋勇杀敌 。在攻破太乙混天象阵中的火星阵时,彭玘与韩滔紧密配合,宛如一对默契十足的搭档,在阵中如入无人之境,他们的勇猛表现让辽军胆寒。最终,他们成功擒获了二十八宿将军中的柳土獐雷春、翼火蛇狄圣,为梁山军在征讨辽国的战役中取得了关键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也让辽国军队对梁山军的实力有了深刻的认识。
随后,在征讨田虎的战役中,彭玘再次展现出了他的英勇和军事才能。他与卢俊义、秦明、宣赞、郝思文等人一同兵出汾阳城,面对田虎的军队,他们毫不退缩,奋勇向前。彭玘挥舞着三尖两刃刀,冲锋在前,他的刀法凌厉,每一次出击都能给敌人造成巨大的威胁。在激烈的战斗中,彭玘与战友们齐心协力,大败田彪,杀死了索贤、党世隆、凌光三将,并一路追击敌人,追奔十里,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 。之后,彭玘镇守介休县,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在镇守期间,他兢兢业业,加强城防,训练士兵,使得介休县在他的守护下固若金汤,为梁山军在征讨田虎的战役中稳定了后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然而,命运的车轮并未停止转动,彭玘迎来了他人生中最为惨烈的一战 —— 征讨方腊。在这场战役中,梁山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抵抗,方腊的军队顽强抵抗,每一场战斗都异常激烈,充满了血腥与残酷。彭玘随关胜攻打常州,这座城市成为了他生命的最后战场。在常州之战中,彭玘的好友韩滔不幸被敌将高可立一箭射落马下,随后又被张近仁一枪刺死 。看着自己的生死兄弟倒在血泊之中,彭玘悲痛欲绝,心中充满了愤怒和仇恨。他不顾战场上的危险,毅然决然地纵马冲向敌阵,想要为韩滔报仇雪恨。他的眼中只有敌人,只有为兄弟报仇的信念在支撑着他。然而,在混乱的战场上,彭玘急于报仇,一时疏忽,被张近仁趁机一枪刺死 。彭玘就这样倒在了战场上,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刻,成为了梁山战死的第五位将佐。他的牺牲,让梁山众好汉悲痛万分,也让人们看到了他对兄弟的深情厚谊和那份永不磨灭的忠义精神 。
彭玘的一生,从将门之后到朝廷军官,再到梁山好汉,最后在南征北战中英勇牺牲,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是《水浒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形象,也将永远留在读者的心中,成为人们心中那个勇猛无畏、重情重义的天目将。
后世回响:人物评价与文化影响彭玘在《水浒传》中,虽不是最为耀眼的主角,但他的形象却有着独特的意义 。施耐庵笔下的彭玘,“两眼露光芒,声雄性气刚。刀横三尺雪,甲耀九秋霜。舍命临边塞,争先出战场。人称天目将,彭玘最高强”,从这些描述中,我们能感受到他的勇猛与英气,在战场上的彭玘,是一位勇往直前、毫不退缩的将领,他的武艺高强和战斗精神,为梁山的诸多战役增添了光彩 。
金圣叹对彭玘等一众人物也有深刻的评价:“如彭玘、韩滔、宣赞、郝思文、龚旺、丁得孙等:是皆食宋之禄,为宋之官,感宋之德,分宋之忧,已无不展之才,已无不吐之气,已无不竭之忠,已无不报之恩者也。” 这一评价,既肯定了彭玘等人作为朝廷官员时的忠诚与尽责,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们在那个动荡时代的无奈与挣扎 。彭玘原本是朝廷的军官,拿着朝廷的俸禄,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然而,在那个奸臣当道、政治腐败的时代,他们的忠诚与才能难以得到真正的发挥,最终无奈地走上了梁山,成为了起义军的一员 。
在《水浒传》的庞大叙事体系中,彭玘的存在丰富了梁山好汉的群体形象 。他代表了一类人物,即那些原本在体制内,有着一定地位和职责的军官,因为各种原因被迫离开原有的轨道,加入到梁山的反抗队伍中 。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梁山好汉的多样性,以及那个时代社会的复杂和矛盾 。彭玘的将门出身、他在战场上的表现,以及他从朝廷军官到梁山好汉的转变,都使得他在梁山的故事中占据了一个独特的位置 。
彭玘的形象和故事,也对后世的文学、影视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一些以《水浒传》为蓝本进行改编的影视作品中,彭玘的形象被搬上了荧幕,虽然戏份可能不如一些主要角色多,但他的勇猛和忠义,依然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文学创作中,彭玘这样的人物形象,也为后世的创作者提供了灵感和借鉴 。他的故事可以被进一步挖掘和拓展,从不同的角度去展现他的性格、命运和内心世界 。比如,可以创作以彭玘为主角的小说、戏剧等作品,深入探讨他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以及他与其他梁山好汉之间的情感纠葛 。彭玘这一人物形象,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水浒传》的文化星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持续影响着后世的文化创作和人们对那个英雄辈出时代的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