湔江茶人何丽荣:万绿丛中一点红

茗人说茗事 2021-03-14 01:39:11

“万绿丛中一点红”出自宋•王安石《石榴》诗,意思是大片绿叶丛中有一朵红花非常醒目。相传,也是我国古代高考时出的一道命题,考生对命题中“一点红”的理解不一:有的说是早晨刚从地平线上升起的红日;有的说,是丛林中一小楼上凭窗美女唇上的一点口红;……其实,何种理解都是比喻众多事物中突出最精彩的一点,抑或形容人的出色或与众不同,本文主人翁何丽荣是也。

2月28日,我们一行九人慕名到彭州丹景山考察古茶树,一路欢声笑语,还没到半山腰,有人即诗兴大发:“万绿丛中一点红”。闻声环顾四周,真的满眼绿色,唯有同行中一位穿鲜红色保暖外衣的女士格外醒目,她就是湔江茶人何丽荣老师。笔者乃资深媒体人,职业习惯的驱使便增加了对何老师的关注度,之后又做了一些访谈,脑海中渐渐形成一个概念:彭州茶界,目前何丽荣最有代表性:“万绿丛中一点红”。

何丽荣,字慧荷,号湔江茶人,主要从事茶业管理咨询、茶会组织策划、茶山旅游、茶艺教学和手工茶制作等。她屡获殊荣、重任在肩:全国茶业工种高级考评员、国家一级评茶师、一级制茶师;“市级工匠”,荷堂茶学院“技师工作室”创始人,“茶染技艺”非遗传承人;中国蒙顶山手工茶制作协会副会长、中国首家扶贫茶园顾问,国内多家茶企业管理咨询导师。

说到何丽荣,有人说她像电影演员蒋雯丽,笔者以为更像李玲玉。其实,外在形象像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像她自己,即怎样的为人与做事。

何丽荣曾说“自己就是一片茶叶,人生目标就是“行走、学习、分享”。她还进一步说,“自身有两个‘我’:一个好动,什么都想尝试和经历;另一个喜静,对所有事物都要加以审视和消化。动、静之间,唯有茶是转换器。只要手边有一壶茶,便有了内心的安宁与生活的闲适。”

她这样说,也这样做了,且看她转换动与静的二、三事:

泪飞茶山行

访游了全国以至到日本、英国等地寻茶的何丽荣,2013年再次拜见云南普洱茶专家王俊师父等,去六大古茶山易武茶区了解普洱茶文化,到原始森林寻找山野茶韵。

“这是一次刻骨铭心的茶山行。凌晨四点过,天刚蒙蒙亮,师徒三带着手电、背上干粮打早就出发。五月的茶山还夹带着高 山野花的淡淡香气令人陶醉而满足,经过几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进入原始林区,师父在前用长刀开路后爬上一座座岩石,在最高的树挂上经幡,继续前行。

“中午,原始森林的阳光虽然不那么火辣,却烤得满脸通红,精疲力竭,师父说在此休息等他俩返回吧。确实走不动的我,躺在地上睡着了,醒来已是下午四点过,心里开始害怕、着急,放声大叫,师父杳无音讯,手机无任何信息,几乎绝望的我留下了眼泪,孤独地沿着师父留下的鲜树枝前行。太阳慢慢下山,山风开始呼叫,布包里的石斛、野果、何首乌、先前捡来的好看朽木小件,随眼泪一个一个轻轻落在身后,努力的快速赶路。

“森林里的路依稀能见师父留下的踪迹,可有的路段根本不叫路,只有小心翼翼地攀着树、踏实一块岩石又寻找下一块落脚点,海拔稍高的地方攀着跳过去,此时双手已擦破得血迹斑斑,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师父能马上回到身边。突然,一根树枝被扭断,脚下一滑,一声尖叫,被甩下几米高的岩石缝隙里,睁开眼,背划伤,脸 “破相”-----直到天黑泪始干,拖着全身的伤,隐约听到师父们返回的脚步声……”

亏本开茶店

何丽荣认为,“在喧嚣城市的一隅开个小茶店,每天栽花养草,读书品茗,几乎是每个女人的梦想”。

2010年,一心想在彭州给自己喜欢的茶安个家,由于之前自己是个钢琴教师,除了喜欢品茶练琴、教学而外,压根儿不懂经营之道,只记得小时候爸爸开茶店的吆喝声,那得意劲儿至今都让人羡慕,因此与来自中国核心茶产区的茶商合作开起了功夫茶店。半年摸爬滚打,慢慢学到一些茶叶经营的小技巧,每天都有收入,于是在彭州、郫县等地开起了自己喜欢的“茶书店”、“茶琴店”、“茶花店”等,取名“丽丽店”、“华华店”、“琳琳店”-----这些店都是何丽荣根据自己的爱好与认知精心设计的,所以许多路过茶店的人出于猎奇都要进去瞧一瞧,甚至说这个店应该不是卖茶的。因为没有经验,曾多次发生过路的混混拿了茶不给钱就走的事儿,导致多年的积蓄付之东流。在老妈“你爸卖茶就没赚到钱,你还偏要去卖茶”的责怪声中,何丽荣开始思考怎样走出阴影,脱离困境。

传播茶文化

“山穷水路凝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013年,何丽荣在成都习书的日子里认识许多爱茶的人并得到几位老师指点迷津,加之二十多年前游历各地寻茶、品茶、学茶,特别练就了灵敏的嗅觉、味觉和国家一级评茶师、茶艺师资质,开始把茶事业的重心转到公益教学上。于是,她创立了荷堂茶学工作室,先后培养了300余名茶艺学生,在全国建立了德阳、成都、温江、南宁、贵阳、攀枝花、西双版纳等10多个茶文化传播咨询服务站。同时,评茶等公益活动也取得一定成绩,如2017年起参加彭州市群众艺术馆茶艺公益培训200余人,2013年至今参加彭州市人大、彭州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审计局、外侨局、特殊教育学校、葛仙山政府、军乐镇政府等企事业单位传统文化培训2000余人,参加彭州龙塔、北大街等社区茶艺培训300余人•••

何丽荣深深地爱着茶行业。她认为,与茶相关的领域广泛,“插花、挂画、焚香、品茗”都属于茶文化的范畴。为了提高自己的茶文化教学水平,传播好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她拜师全国著名书法家冷柏青老师习书七年,拜师四川省诗词协会会长、著名诗人滕伟明老师,参加“宋代点茶,茶百戏”非遗传承人张志峰老师技艺学习,传承中国茶文化研究专家蒋昭义的茶品研发,带领全国茶行业专家、锦里创始人和全国著名书画家等考察研究彭州茶文化历史,探讨彭州茶文化的开发与发展……

何丽荣表示: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夙愿在这条路上继续坚实地走下去,做一名优秀的茶文化传播者!

手工 “湔江茶”

何丽荣大学毕业到彭州工作,得知湔江出好茶且历史有名,陆羽《茶经》在四川茶产地评价的排序中, 将彭州茶列为首要——“剑南以彭州上”,足见彭州茶有过辉煌的历史。”于是来到湔江,初心是把湔江的文化和湔江茶结合起来,这是她做荷堂“湔江茶”的由来。

“彭州龙门山处在神秘的北纬31度,温润的气候和高海拔生态环境,非常适合茶树的繁衍生长,砂质土壤和页岩分化的紫色土壤多,茶叶的品质很高。”

何丽荣从小随父做茶,她创办的荷堂茶学院研发的丹景山黄茶成功注册 “湔江黄”品牌。湔江茶以“湔江黄”茶为主,专门选取彭州山地海拔1200米以上、50多年历史的野放老川茶为原料,叶底鲜活有韧劲,捏揉不易断裂,全程手工制作。

让一片茶叶成为一盏“湔江黄”茶,采摘、萎凋、杀青、闷黄等复杂制作工序,需要 70多小时。何丽荣介绍,“湔江黄”茶色泽、滋味丰富,是一款天然生态茶。它的甜香不是蔗糖、木糖、甜菜糖和甜叶菊那种甜,茶汤入口就甜。” 在制作湔江黄茶的同时,也制作了湔江红茶、湔江绿茶、湔江白茶,还试制了湔江乌龙茶。湔江茶的多道制作工艺,代表的不仅是一种技术,还饱含、厚植着数代手艺人对品质的执着与追求。2015年起,荷堂茶学院还陆续制作了部分湔江成品茶。

何丽荣特爱茶,喜欢采摘龙门寺的百年古树茶,她深知如何做出茶的玫瑰香、水仙香、玉兰香等。喜欢把九峰的高山野菊做成菊花茶,把丹景山的牡丹做成牡丹茶,把葛仙山的千年古树做成银杏茶,把牡丹大道的木芙蓉也做成芙蓉花茶;喜欢阳平观竹制成的茶勺、茶筅、茶荷与茶筒。喜欢用彭州的清泉烧做茶罐儿,磁丰窑当茶碗儿,喜欢用葛仙山的板蓝根制作成植物染料,染布做茶包、壶衣和茶服。

生活化品茶

品茶是何丽荣的生活方式。一把古琴、一套茶具,与山水合鸣,与心灵合奏,内心的淡然使她走到哪儿都自带仙风,沉静安详的气质由内而外散发。她的饮茶人生从父亲手中的茶香开始,从三苏祠后一大片的茶山开始……

二十多年,何丽荣游历各地,到处寻茶、品茶、学茶,练就了灵敏的嗅觉、味觉和精湛的茶艺,仅需一品,便能准确地道出茶的品种、产地和年份。

她说,沏一壶茶,与自然对话,让身心回归本真;沏一壶茶,在安静的茶汤中回望自己、修炼自己;沏一壶茶,从一壶茶里遇见另一个自己,遇见时光深处的安然。

她爱茶,时不时约上三五好友,打捆松枝。舀酌山泉,加上几片闲情,看云林绿野、落雁平沙,品一种留白与空明;学会了分享,有张桌子做讲台,告知人们怎样把苦涩泡在茶里喝出它的甘甜,把烦恼泡在茶里喝出快乐。

她还说,与茶对坐,与自己聊天,那是久违的舒心。与茶相伴,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乐。与茶相恋,活出优雅、活出从容。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