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去世也要发朋友圈的人,都是什么心理

第壹心理 2024-11-18 11:29:58

情绪是一种特别奇妙的存在,控制着一个人的喜怒哀乐。

但要想真正的描述出情绪,更多的人可能会选择找一些具体的事件作为情绪的载体,让别人能够通过情景描述后带入,理解和感受当时的情绪。虽然大家都说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是情绪也就那么几种,特定的情绪总是出现的恰到刚好。

所以很多人会选择将自己的情绪分享出来,希望能找到体验过或正在体验的同伴,一起“品尝”这种情绪。快乐、愤怒、悲伤、喜悦……每个人的生活也会在这样的情绪分享中得到释放,获得更加强大的面对下一次风浪的力量。现在的社交平台真的多种多样,向外的有:某音、某博、某书,甚至一些社区网页,向内的也有:某信、某Q等等私域平台,大家会在不同的平台上,发送不同的内容,以求满足不同的期望。特别是大家的朋友圈,脱离孩童时期更喜欢的“企鹅”,长大后的我们好像更喜欢使用“某信”,

朋友圈也就变成了大家生活的忠实记录者,似乎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缩影,记录着生活的喜怒哀乐、点点滴滴。然而,当亲人过世这样沉重的事情也出现在朋友圈时,很多人却无法理解。因为亲人离世更多影响的是现实生活的事,并不会让朋友圈的他人感受到亲人离世的后果及影响。看似在记录,反而打扰了朋友圈的氛围。还有些人认为亲人的离世还要发布在朋友圈,更像是在作秀,出演孝顺的后辈,极其虚假。但亲人离世本就是一个令人悲痛的话题,悲伤的情绪积累在人体中,可能会导致个体的崩溃,

只有将负面的情绪发泄出来,才能更好的疗愈亲人离世的痛苦。这时候,发个朋友圈就成了宣泄情绪的出口。无论是“离开我”短短几个字,还是长篇回忆的记录故事,都是让人梳理内心情绪的好方法。在心理学上有个 “情绪表达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将内心的情绪表达出来,无论是通过言语还是其他方式,都有助于减轻个体内心的负担,缓解情绪上的压力。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经历亲人过世的巨大悲痛时,内心就会被哀伤填满,急需一个倾诉的地方。

而朋友圈,作为一个可以快速将自己的感受传达给众多亲朋好友的平台,便成为了一种当下的最佳选择。

我还在外读书时候,偶然一天刷到了邻居家王阿姨的朋友圈,内容让我特别吃惊,王阿姨家有一儿一女,大儿子比我年龄还大几岁,但突然出了意外事故,遭遇了车祸,最后不治身亡。这个哥哥的离世让王阿姨家突逢大变,听父母的描述,王阿姨家每天都亮灯到天明,家中一直有不停的人群,来家中悼念。我刷到的朋友圈,也是王阿姨发了一篇很长的故事,讲述了哥哥从小到大的经历和生活。虽然没能当面见到王阿姨,安慰王阿姨,但是从她的文字中,流露出的悲伤令人心颤。

这条朋友圈没有配图,没有符号,只有一段一段一段的想念和悲痛,像一个文字版本的回忆录,记录着那个哥哥短暂的一生。朋友圈的评论也被大家安慰话语填满,还有人热心的留言说以后有什么事都可以找他们帮忙。王阿姨还特地一一回复了大家,表示在大家的安慰之下,也渐渐的稳定了情绪,邀请大家能够到她儿子丧葬的现场,送他离开。之后,王阿姨还频繁的发布了许多条配图是哥哥照片的朋友圈,

通过在朋友圈分享这些,她并不是在寻求什么同情,而是单纯地想把内心那种汹涌澎湃的悲痛情绪释放出来。对她来说,每一次敲击键盘,每一次上传照片,都是在和这份悲痛进行一次小小的对抗,试图让自己心里好受一些。除了发泄悲伤痛苦的情绪之外,对于一些人来说,发朋友圈也是一种纪念亲人的方式,希望通过这种公开的记录,让亲人的存在以某种形式继续延续下去。这种分享可以理解为一种 “延续联结感” 的需求,亲人虽然已经离世,但他们在我们心中留下的印记是深刻且无法磨灭的。

通过在朋友圈分享与亲人有关的故事、照片、回忆等,就好像是在告诉这个世界,这个人曾经存在过,他的生命是有意义的,他给我带来了很多美好的东西,我要让大家都知道。就如同王阿姨一样,她的儿子去世后,王阿姨经常会发儿子养的一盆三角梅,浇水发、施肥发、剪叶发,通过这些朋友圈,也能让人想起她儿子还在时,每天精心照顾这盆花,为花忙前忙后的记忆。

看见花,仿佛还能看见她儿子,也算是一种睹物思人,将情感转嫁。这样做,一方面是她自己对儿子的一种怀念,另一方面也使得她的儿子在朋友圈这个小世界里有了一种别样的 “生命延续”,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他的生活和感情。当然,还有一种不可否认存在的一种情况,就是有少数人发朋友圈告知亲人过世消息,可能会存在一些不太纯粹的心理,类似于寻求关注或自我标榜。心理学中有一个名叫“自我呈现”的理论,认为人在社交场合中总是希望呈现出自己希望被他人看到的一面。

在亲人过世这件事上,可能有部分人会觉得发朋友圈可以展示自己的孝顺、重感情等品质,从而获得他人的赞赏和关注。他们可能会刻意在朋友圈发一些显得自己很悲痛、很孝顺的内容,目的不在于真正表达自己的悲痛或纪念亲人,而在于塑造一个自己想要的形象,让他人觉得自己是个孝顺的人。朋友圈作为个体私有的“公开领域”,任何的情绪和话题都都是他当时所期望的存在,无论是开心还是悲伤,旁人也只是一个“看客”,因此无论看见了什么样的朋友圈,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尊重和理解。

0 阅读:272

第壹心理

简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