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法警回忆:行刑开枪时犯人最后的样子

情感共鸣空间 2025-03-20 01:36:00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杀人偿命,天经地义”这一思想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这可能是我们至今未能废除死刑的原因之一。因此,也许正因如此,我们对于死刑的“好奇心”似乎是无止境的,关于死刑的各种“传说”层出不穷。比如,有人提到在执行枪决时,如果第一枪没能致命,就会用刺刀结束犯人的生命;还有一位执行死刑的法警回忆说,在他准备开枪的那一刻,犯人突然回头质问他,令他当场“吓得瘫软”。这些“传闻”究竟是否属实?死刑的执行到底是怎样的过程?

在实施注射死刑之前,曾采用过枪决的方式来执行死刑。死刑的执行是法律的实施,这是一项非常严肃且维护法律权威的事务。然而,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死刑是一种神秘且引发好奇的话题。许多人会想了解,一个人在犯罪并犯下“死罪”后,究竟会以何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在临终之际,是否会感到悔恨?为了体现人道主义理念,自2009年起,我国多个省市陆续停止了枪决,转而实施注射死刑。例如,辽宁省高级法院于2009年12月宣布,该省将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采用注射死刑,彻底淘汰枪决的方式。注射死刑有助于减轻死刑犯在临终前的恐惧与痛苦,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怀,同时也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然而,从某种角度来看,人们似乎对枪决的执行过程更加感兴趣。这或许是因为枪决带来的冲击力更强,且其中的“不确定因素”更多,使得“枪决”的实施方式和相关细节存在多种说法,反而显得更加神秘。

实际上,全国范围内,执行死刑的流程和方式确实有所不同。资料表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负责执行死刑的主要是公安人员,直到1982年才由武警接手执行死刑,但法警仍然会参与现场的执行工作,某些地区的法警甚至需要亲自执行死刑。总体而言,各地区执行死刑的程序大致相同。法警会把死刑犯带到执行现场,确认身份后,犯人会被安排成排跪好,待命。随着一声指令,负责执行的军人会立即开枪。由于通常参与执行的士兵具备出色的技术和心理素质,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一枪解决——这也是执行死刑的基本要求,因为一枪毙命更能体现法律的权威。

一名曾经执行死刑的士兵回忆称,在第一次开枪后,如果死刑犯还没有死,就需要进行补枪。他见过一个人被补枪多达8次才最终死亡。这说明,关于“如果一枪没打死就要用刺刀挑”的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即便一枪未能致命,也会由副手负责补枪,而不会使用刺刀。那么,这种说法是如何产生的呢?或许是因为一些执行死刑的士兵曾提到,他们在执行死刑之前,会先用刺刀对准死刑犯的后心,静静等待开枪的指令,后来这一过程就演变成了用刺刀“挑”死了的说法。当然,最初并不是所有地区的死刑执行都是从后脑开枪的,有些地方直接对准头部用步枪射击。由于射击距离较近,冲击力极大,子弹可能会击碎死刑犯的一半头颅,场面极为血腥,犯人可能无法保留完整的尸体。

“死无全尸”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极为忌讳的概念,尽管施行对象是死刑犯,但考虑到传统禁忌和执行过程的场面,许多地方在后来的枪决中逐渐采用了射击心脏的方式,这样至少保留了一定的“人性”。在法医鉴定死亡后,死刑犯的遗体会被用塑料袋封好,随后放入纸质棺材中,直接送往火葬场。由此,一个死刑犯的罪恶一生便宣告结束。那么,在他们临终时,会感到懊悔吗?· 死刑犯在执行前的最后一夜通常会经历怎样的时光?也许有些人不会感到遗憾,但在监狱看守的眼中,大多数死刑犯即便在犯罪时再凶残,临终时仍然会感到恐惧和悔恨。

一位狱警回忆道,他曾接触过一位让他印象深刻的死刑犯,名叫方某。与人们普遍想象中的凶狠暴戾的死刑犯截然不同,方某看起来文雅而温文尔雅。然而,他为了争夺父母遗留的遗产,竟然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亲姐姐和亲妹妹。此外,他还冷酷地杀害了超过20名女性,并将每一次的作案过程详细记录在日记中。2005年被捕后,他曾坦言,自己在杀人后并不感到恐惧,反而感到极大的“快感”,因此他实施了连环杀人,几乎可以说是“无法自拔”。毫无疑问,方某被判处死刑。也许在被捕的那一刻,方某就预感到了自己的命运,但当最终结果揭晓时,他依然难以完全平静地面对这一切。

监狱看守指出,从那以后,方某不再像以前那样平静,甚至见到管教也不再微笑打招呼。他常常独自一人蜷缩在角落里发呆,还时常抱头哭泣。在被执行死刑的前一天,方某打破了沉默,开始与陪伴他的看守进行对话。他明白这已经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天,因此将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都倾诉出来,包括他为何选择杀害自己的姐姐和妹妹,以及他为何会杀掉那些妓女。在谈到自己的杀人经历时,看守们依然能察觉到他并没有真正的悔意,但当提到自己的妻儿时,方某似乎又流露出一丝“悔恨”。

即使他是个连环杀手,心中也有难以释怀的事情。最后,在破晓时分,方某要求来一碗牛肉面,因为在他人生最低谷时,妻子曾为他煮过一碗牛肉面,这份温暖令他终生铭记。按照传统,人在临终前不能像“饿死鬼”那样,即便是在古代,死刑犯在行刑前也会被允许吃上一顿丰盛的饭菜,其实现在的情况也类似。因此,死刑犯在临终前的饮食要求,只要不过于奢侈,通常都会被满足。方某要了一碗牛肉面,这一要求自然得到了回应,但当他看到面条时,他又变得沉默不语。他默默地吃着面条,最终泪水夺眶而出。此刻的他或许心中充满了悔意,轻声说道,如果有机会重来,他愿意选择正途,因为“活着真美好”。

这充分表明,即使是那些以杀人为“乐”的死刑犯,在面对生命的终结时也会感到懊悔,更不用说普通的死刑犯了。在实际的执行现场,还会发生更多这样的情况,因为此时他们才是真正地“直面死亡”。· 被“吓瘫”的法警一位曾执行死刑的士兵透露,大部分死刑犯在真正面对死亡时,内心充满恐惧,失去了作案时的疯狂,甚至可能因害怕而出现失禁的情况。为了防止出现一些“多余的麻烦”,在执行前,他们会用麻绳将犯人的裤腿绑紧。有人认为,死刑犯在被执行死刑前,可能会与执行者进行交流,但实际上,这种交流往往是单向的“交代”,因为在许多情况下,执行者是不被允许与死刑犯交谈的。有些犯人或许会在押送过程中请求执行者给他个“痛快”,以减少痛苦,但通常得不到任何回应。

通常情况下,执行死刑是一个“规范化”的过程,但偶尔也会发生“意外情况”。例如,有一位资深法警回忆起一次参与执行死刑的特殊经历,他坦言这次经历让他感到十分“震惊”。老法警回忆道,那段经历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当时有多名死刑犯同时面临执行,绝大多数死刑犯都显得非常“平常”,在被带往法庭的途中已经吓得毫无力气,唯独一名犯人显得格外凶猛。这名凶狠的罪犯在囚车上毫无畏惧,不仅向法警提出要抽烟,还时常与法警闲聊。抵达法场后,尽管他乖乖地按照指示跪下等候身份确认,但没过多久,他就显得不耐烦,回头“询问”现场的法警“为何还不执行枪决”。老法警回忆起自己执行死刑的经历时,表示从未见过如此场景,顿时感到震惊,但他努力保持冷静,严厉地命令那个犯人转过身去,低下头跪好。

那名囚犯保持沉默,继续乖乖跪着,但不久后,他又转过头来,似乎想再次催促执行。就在这时,现场指挥官下令开枪,负责执行死刑的射手毫不犹豫地立刻扣动扳机。本来,子弹应当从犯人的后脑勺穿出,直至嘴里出来,但由于他正在转头,子弹便从头顶侧面进入、从脸颊射出,造成他脸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血洞,场面极为骇人。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老法警回忆说他当时就在旁边,近距离目睹了整个过程,冲击感极为强烈。而且,罪犯并没有当场毙命,最终是副手开枪才结束了他的生命,那一幕实在是太恐怖了,吓得他当场“瘫倒在地”,回到家后,这可怕的场景依然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最终,老法警接受了心理辅导,并得到了领导批准的一个月假期,让他能够充分放松,才逐渐从震惊中恢复过来。

当然,这种凶狠的罪犯是极其罕见的,绝大多数人在面临死亡时都会感到恐惧,甚至有很多罪犯为了生存,会在行刑时声称要“揭发”或“立功”,不过这种拖延时间的手段通常会被识破。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死刑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增强法律的威慑力,防止人们尝试触犯法律的底线。总的来说,死刑的执行并没有太多“神秘”的含义,这只是法律实施和维护法律威严的过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