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北平原的核心区域,位于河北省中南部,散布着许多面积小、人口稀少的“袖珍县”。例如,在2012年人口较少的几个县中,临城县有19万人,柏乡县18万人,孟村县18万人,高邑县17.5万人,新河县16万人,而大厂县则只有11万人。这些小型县城大多数人口仅有十几万,负责管理五六个乡镇,整体经济水平普遍较低。它的面积、人口和经济总量甚至还不及山东沿海某个县市的一个镇!尽管麻雀体型小,但五脏齐全;同样,虽然袖珍县面积不大,但县级的四大班子及其他政府机构一应俱全。这导致了人口仅有10万的袖珍县,必须与人口达到100万的沿海大县一样,承担相同数量的公职人员的养活负担。税收基础薄弱、财政负担沉重,同时由于地域狭小、发展空间有限,这个袖珍县的未来发展令人忧虑。今天,我们将详细研究这些小县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它们在撤销与保留之间的选择。
一、河北省中南部出现众多小型县的原因河北为何会有如此众多的小县?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历史上的河北,不仅是军事争夺的焦点,也是民族交融的重要场所。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孕育了许多袖珍小县。很多这样的袖珍小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的燕赵大地已经人丁兴旺。进入秦汉时期,随着郡县制度的建立,这片土地上的县治则更加密集。河北是革命老区,解放较早,干部数量也较多。此外,由于许多县长期处于国民党和共产党分治的局面,历史原因促使一些县分为两个,如滦县和滦南、丰润和丰南、临西等。3. 沿海新开发的土地设立县城。黄河、海河等河流将大量泥沙带入渤海湾,形成新的陆地,沿海地区一些荒地上不断新设县城,如盐山、海兴、唐海和黄骅等地。4. 解放后,一些地区设立了民族县,例如孟村回族自治县和大厂回族自治县,这些县是通过对原有县的划分而形成的。5. 河北设市初期多采取切块的方式,例如保定与清苑,石家庄与正定、唐山与丰润、邯郸与邯郸县、邢台与邢台县、沧州与沧县、承德与承德县等,因此县的面积有所缩小。在明清时期,县的划分为三级,其中包括副州级(从六品),如河间县;县级(正七品),如献县;以及亚县级,如交河县(从七品)。在河北省,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县是亚县级。全国范围内曾大致保持这种比例,但在解放后,其他省份大多将亚县级合并了,而河北因为是革命老区,所以这些亚县得以保留。
二、袖珍县的困境与挑战在计划经济时期,河北的一些小县由于县机关干部的工资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使得河北的财政拨款比例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因此河北从这些小县中得到了不少好处。然而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县级财政开始独立运作,河北的劣势迅速显现。从1980年起,经济持续下滑,直到1990年,河北才经过十年的努力,才勉强追赶上全国的平均水平。此外,由于县域面积小,经济规模有限,人口密度不足,造成了城市化水平较低,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知名度也不高,尤其是人口集中度低,至今城市化率仍未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此外,由于人均供养的干部数量过多,农民的收入始终难以提高,河北的官僚体系显得十分庞大,导致区域经济协调的难度较大。当前,河北省中南部的许多小县正遭遇经济发展的瓶颈。由于地域狭小、人口稀少,这些小县在资源分配和产业布局上常常处于不利地位。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决定离开自己的家乡,奔向更大的城市寻找机会,这无疑加剧了小县城的人口流失和老龄化现象。
三、撤并与保留的辩证在这种情况下,是否有必要合并这些小型县城,确实值得我们深思。支持撤并的人认为,行政区划的调整能够更好地配置资源,从而提升行政效率,并推动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反对者认为,每个县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合并可能会影响这些历史文化的延续。
四、实例分析以河北省的一座小型县城为例,该县的人口少于10万,土地面积只有500平方公里。近些年,该县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旅游等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遭遇了财政收入不足和基础设施落后等挑战。虽然撤并可能在短期内造成一些不适,但从长远角度看,这或许能为当地居民带来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五、结论综合来看,河北省中南部的小县是否进行撤并,不能简单地一刀切。对于经济基础较弱、发展潜力不大的小县而言,撤并可能是一个合理的方案。然而,对于一些拥有独特历史文化价值或在特定领域具有发展潜力的小县,应该考虑保留,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以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关于袖珍县是否应该撤销,实际上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是否合适的问题。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和实际的态度来看待这些小县的未来,使它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中重新焕发活力与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