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波│赴京参加婚礼记(2)

大院文化 2024-09-09 01:16:17

文/王云波

(接上期)

郭士进同学儿子郭华儿媳张颖勉的婚宴结束,我和同学们依依不舍的告别,相约下次再见。

按照我从家动身之前的约定,战友张晓东开着私家车到酒店接我,陪我前往河北省涿州市原部队所在地。开启我怀旧和探望战友之旅。

涿州市位于河北省中部,为北京的南大门,至北京天安门广场62公里。涿州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文化灿烂、古迹众多。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素有“天下第一州”美誉。

涿州人杰地灵、汉昭烈帝刘备、汉桓侯张飞、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苦吟诗人贾岛皆出于此,是三国时期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地。

车过北京丰台,接上战友张士礼,一同前往涿州。一路上,我们三人相谈甚欢。谈熟人旧事,老友新况,谈个人离开部队的发展。

张士礼战友在部队是个多面手,不论是报务技术,还是电台其他装备,他都能摆弄得转,钢笔字写得也很好。离开部队后,从中石油系统的基层单位普通工人干起,一步一步成长走向领导岗位。先后任职于中石油某单位在长沙、石家庄等地的大酒店担任总经理。

张晓东是我从炮兵连队挑选出来到团无线电台担任报务人员的。没想到在师报务员训练队学习的时候意外受伤。他回来后到通信股担任收发员工作。虽然是个城市兵,但工作勤勤恳恳叫他干啥就干啥,从没有耽误过任何事情。从部队复员,回到老家承德市就职于农业银行。为了解决两地分居问题,他买断工龄随妻子把户口迁入北京,他自谋职业从事建筑行业相关工作,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干起。现在和别人合伙成立了公司并任公司的法人。事业有所成,在北京购有多处房产生活无忧。听了他们的介绍,真的为他们感到高兴。

车到涿州,在酒店里我与老领导韩林、老战友姚俊敏、王文玉相见了。他们是和我曾经同在一个连、一个营里工作过的战友。

韩林是我在指挥连当战士时连队雷达排的排长后任连队指导员转业后任中石化某单位处级干部,他对我的成长进步给予了很多帮助。姚俊敏和我一起在五七炮营任指挥排排长,后因身体上的原因在营职岗位上病休。只不过他在营部我在二连。我们俩一起组织过五七炮营指挥排到北京房山长沟镇驻训,在内蒙古朱日和带领全营指挥排,利用训练的机会,去草原深处看蒙古包,结果车深陷草原沼泽地,差一点出不来。王文玉和我是同吃一锅饭,同在一个连队当排长的好战友,后在团职岗位上转业自谋职业。在连队我们俩工作上互相支持,经常在一起交流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更让人激动,没想到的是:我在团司令部工作期间的直接领导,5号首长夫妇俩,也到了饭店参加晚宴。老首长,还像以前一样为人随和,不管是对待干部还是战士,平级还是下级,他都不摆架子,给予尊重。席间大家把酒言欢,酣畅淋漓的端起大杯喝酒,海阔天空中感受友情温暖。

8月12日早晨不到7点,我们就早早的起了床。走到室外,夏日阳光铺满大地。炎热的空气笼罩着城市,不到八点老战友姚俊敏带着我们直奔涿州市鼓楼大街。一个著名的小吃摊点铺吃早点。

王文玉战友早早的到了早点铺,等着我们的到来。他热情的为我们点了几份涿州当地特色的松软多汁的牛肉包子,香味浓郁的茴香菜包子,松软q弹的手工烙饼,淳朴可口的小米粥等家中常吃的主食早点,让人食欲大增。一尝牛肉包子味道肉质鲜嫩,手工烙饼特别喧和好吃。

以前我在部队对吃茴香包子特别不感兴趣,主要是不喜欢茴香的那种味道。这次一尝,完全没有了那种的不喜欢,口感是那么的鲜美,我一口气连吃两个。恰到好处的餐饮搭配,让我食欲大开,裤腰带不知不觉的又松了一扣。

饭毕,谢绝了王文玉战友的再三挽留,向着我心仪已久。一直碎碎碎念的老部队营房奔去。姚俊敏战友带着他的外孙,随我们一同前往。

在车上我望着熟悉而又陌生的道路。看着道路两边密集的建筑,想到4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稻田地和麦地,那里还只是有几座平房。不变的是在远处随风摇曳的青纱帐,我仿佛有种久别还乡的感觉,就象唐代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诗所说的那样“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我们的营房坐落在涿州城西,建成于1977年,除团机关办公楼,团俱乐部局部是两层楼之外,其他全是红墙黑瓦的平房。2013年我曾经来过一次,当时正在拆除老房建新房。诺大的营房变成了大工地,没有见着新营房是个什么模样。

车到门口,我想起了1979年底,一群年轻的小伙子们,在接兵干部带领下,乘火车、坐汽车,一路上浩浩荡荡,来到了这个大院。按部队条令、条例的要求。开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操课、训练、学习、整理内务、打扫卫生、开饭、紧张而又有序的一日生活。一转眼40多年过去。当年的小伙子们,已经全是头发斑白的老年人,各奔东西。但当年发生在这个院子里的喜乐哀愁,我相信会永远印刻在每个人的脑海里。

营房大门口照片

经战友提前联系。部队张副营长,前来迎接我们并陪同我们参观营区。因为部队外出演习,营院里没见几个人。走进这座集指挥办公、军事训练、政治文化、营连生活、后装保障、融合服务6大区域于一体的新时代营盘,已经找不到老营房的丝毫踪迹。只能凭着感觉判断原来老营房建筑的大体方向、位置。

原来团俱乐部的位置已变成了一个平坦的广场。广场中央树立着一个大型迎宾石。上面刻有毛泽东主席为褒奖红1军团4 师10团(原112师334团)官兵题写的“英勇胜利”四个字(毛主席曾亲自指挥这个团红二连在直罗镇战役中,消灭了蒋军一个加强营)。

迎宾石的正后方,耸立着一个5层办公楼,新办公楼所在的位置。大概是以前团军官训练中心所在的位置。望着新办公楼的窗户,我把眼光停留在了2楼中间的窗户上。这大概是旧办公楼司令部值班室的位置。我在这里留下了太多无法割舍的回忆和难以忘怀的往事细节,想起来历历在目。

1988春节大年三十晚。我在团司令部作战值班室值班。晚上十点多钟,司令部7号首长,到各部查完哨后来到作战值班室,慰问我们值班人员。此时马路对面我们团的邻居原石油部物探局,贺年的鞭炮声不停的炸响,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灯火通明。物探局组织的焰火晚会,此时也隆重开幕,只见五颜六色的焰火把天空映的通红,钻天猴不时地在天空炸响,好一派过节的热闹景象。

反观我们部队营区冷冷清清,在昏黄的路灯下,除了哨兵游走的身影几乎看不到人影。看见对面单位施放烟火,我们的战士涌出宿舍站在外边看别人热热闹闹过春节。

我和通讯员站在2楼司令部值班室窗口,贪婪地望着对面的烟火真羡慕人家。7号首长看懂了我们思乡想家的心思。也看懂了全团在位干部战士的心思。他对我说道:“王参谋,你把保险柜里的信号枪、信号弹拿出来,我们也来凑凑热闹,让我们的干部战士也过一个开心的春节。”

枪弹准备好后,7号首长又让我通知各单位:“看见信号弹,部队不要惊慌。保持正常秩序即可。”因为我们是战备值班部队,逢年过节战备意识不但不能松懈,反而要比平时更紧、更严。我和通讯员,各执一把信号枪,调配好颜色,听着7号首长的口令,对着天空发射。信号弹升空的那一瞬间整个营区沸腾了,战士们狂呼乱喊发泄着,想家的感觉一扫而空。红、蓝、白三色信号弹升空后,顿时让对面焰火黯然无光。

更有意想的是,第二年春节也是大年三十,石油部物探局继续举办焰火晚会,这次主动登门邀请我们部队全体指战员到现场观看,条件是放几发信号弹助助兴。

大门的东边,从南往北依次是家属院、警卫排和团机关干部宿舍、中灶食堂、指挥连的营房。1989年因家属休产假带着孩子来队,我们一家在家属院住过一段时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我的孩子怀源那时不到8个月,有着一个圆圆的头,眼睛小、嘴巴大,又白又胖,不认生,看见人就笑,谁抱跟谁走,不哭不闹,故深受家属院里的大嫂子们和孩子们的喜欢。大人们给孩子取名“小胖子”家属院的孩子们给取名“圆圆”。这个抱那个亲,经常有串门的大嫂,顺带的把孩子当玩具一样借走了,一走大半天。

有一段时间我随部队到北京执行任务。不在家的一个多月里。张晓东忙完工作之余。帮助我家属带孩子,有时候。张晓东把孩子抱出去,连队战士看到也会逗逗、抱抱孩子,从这个连队转到那个连队。从这个战士手里转到那个战士手里。经常是我家属和张晓东到吃饭和睡觉时间到处找孩子。孩子成了我家的外交大使,家属院的大嫂有不认识我的,可不认识“小胖子”的几乎没有。

战友熊建元、龙光华。也经常过来看看,家里缺米送米,缺油送油,帮了我的大忙。当我调离老部队,乘车前往火车站的时候。家属院的很多同志和大嫂前来送行和道别,当时,我感动的热泪盈眶。现今,家属院的平房被一幢幢楼房所替代,来队家属都住上了单元套房,希望他们的生活越过越好。

我们全家和通信股的战友合影

从营区主干道往西走、路两旁功能齐全的综合训练场、营房库室一应俱全。在原团农场稻田地的一角建起了一个标准化的轻武器射击训练场。那时可没有这个条件,部队需要轻武器射击预习训练时,就是利用稻田地的田边、地埂。进行训练。

我刚当排长时在这经历了一次走麦城。那是1983年我在新兵排当排长训练新兵。在轻武器射击预习训练时下了一场大雪。我让战士们抱来稻草铺在雪地上,人趴在稻草上训练。被团一号首长带机关人员,检查训练情况时发现。首长对我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并通报了全团。当时我觉得团里有点小题大作,对批评有点不服气,认为我是关心、爱护战士。

真正让我心服口服接受批评的是,若干年后,我看到一份资料,其中有一段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内容,说的是志愿军38军113师在抗美援朝战争二次战役中担任穿插任务,阻敌南逃。全体官兵14小时要穿插145华里(70公里)。在通往三所里的崎岖山路上,官兵们一步也不停地向三所里狂奔,已经累得跑不动了。一些战士跑着跑着就倒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

掉队的人越来越多,在天亮时分,部队已十分疲惫,干部战士纷纷要求进行休息。但有的领导不同意休息。认为一旦部队休息耽误了时间,可能会对整个战局产生重大影响。没想到的是,让部队就地简单休息这样的小事,师部召开了紧急会议,各师、团首长都来了。最后统一了思想,不能休息,反而下达了加快行军速度的命令。结果师先头部队,先美军5分钟到达三所里占领阵地,把敌人死死的挡在了阵地前。为我军主力部队歼灭敌人,立下了功勋。

这个事让我理解了古人们常说的慈不掌兵。并不是一句空洞的话,要落到实处不容易。感情、心理和制度、纪律,局部和全局,很多时候都是矛盾的。"慈不掌兵",不是不能有仁爱之心,而是不宜仁慈过度。如果当严不严、心慈手软、姑息迁就、失之于宽,这样的“慈”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部队还是地方,都不可容忍。

现在想来当时我的认知太低、格局太小。但在成长过程中的这个教训我牢记了。

一路向西。我们又参观了部队的装备库、老团队留下的荣誉陈列室等处。告别张副营长我们一行人有些恋恋不舍。又围绕着营房的外围转了一圈。

一看时间还早,接着我们又去了原师部住地,原“红军团”住地,看了看新建的营房。

中午原在通信股一起工作的战友王晋忠夫妻款待我们。聊曾经朝夕相处的旧闻趣事十分的开心。

晚上张晓东战友在北京,为我们安排了晚宴。请来了我原来所在师的1号首长,后任某省军区3号首长的领导。这位首长我在部队时,只是偶尔见过他。多数的时候是因为我在团里担任作战值班任务时,在电话里打交道。这个首长是那个时期我们师作训系统著名的“铁嘴”。他说话言短意赅,是一个非常干练、专业的军事干部,几十年过去他还那么精神帅气。席间几次谈到他对一位老部下马兴强的牵挂。再三嘱托我见到马兴强代向他问好。

请来了当时团里的1号首长,后任武警某部队5号首长。蹉跎岁月催人老。十年没见到老首长了,他已经七十出头,仍英姿勃发站如钟,坐如松,保留着部队的平板、寸头发型。还像以前一样风趣幽默,讲的话富有哲理妙趣横生引的我们奉腹大笑。首长是我的贵人,在团里我工作得到了他的关心、指导。在他身上,学到了如何工作,如何做人,如何处理复杂矛盾的本领。至今在我的身边仍保留着一张我和1号首长及其他首长的合影照片。

我和首长们的合影右二为1号首长

我的老连长梅有为,转业后安排在中石油系统工作。后来看准了机会下海,自己创立了一片事业,并取得了成功。他横跨几十公里来参加晚宴并特意带来了自己珍藏多年的老酒助兴。

老哥战友李东平部队团职干部转业后,在北京丰台区某政府机关工作结识广,人缘好,为人热情。这次晚宴能有这么多领导参加,就是他的联系邀请,使我见到了老领导们。

我的老班长刘毅、战友曾慧军也赶来参加了这次晚宴。

战友们相聚在酒店,欢宴之中,酒是一种灵感和情感催化剂,大家笑语连连,气氛温馨,酒杯盛满敬意,纷纷向老首长敬酒。老领导也捧着酒杯一一向大家敬酒、祝福。

参加聚会的战友与1号首长合影(第一排左二)

在座的战友们纷纷踫杯换盏,共同回忆在军营一起学习、一起训练,一起生活,一起工作的往事,叙说着各种喜事、乐事、苦事、趣事,有说不完的知心话,道不完的别后情。你一言,我一语,一杯接一杯,杯杯是故事,能用酒说清的都不是事,套用酒场上的一句俗话,真是“感情深一口闷”啊!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流不走的是我们对军营的眷恋和战友之间的感情。虽然分别了几十年,容颜已变,两鬓染霜。但在部队共同的生活战斗工作中,结下深厚的战友兄弟情没变,这是难得的一笔财富,这辈子难以忘记。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

王云波,1979年12月入伍,1981年上军校,1983年毕业,历任三十八集团军一一二师高炮团排长,通信参谋,通信股长,1989年调连云港警备区工作,1993年转业。转业后就职连云港市税务局现退休。

0 阅读:0

大院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