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华野作为解放军主力之一立下了赫赫战功,大大加快了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5年的首次授衔仪式中,华东野战军的大部分干部都获得了军衔,如参谋长陈士榘被授予上将军衔,第一副参谋长张震被评为中将,不过,华野的第二副参谋长兼任野战军后勤司令部司令员的刘瑞龙却没有任何军衔。当然,并不是因为他军功不够资格,而是因为他当时已经到了地方工作。根据当时评定军衔的标准和要求,刘瑞龙才没有参加评衔。
刘瑞龙在党内资历深厚,曾是红14军的主要创建者,战争年代更是立下赫赫战功,在一众高级干部中也毫不逊色。
众所周知,“淮海战役的胜利是540万老百姓用小推车推出来的”,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540万百姓背后的组织者正是刘瑞龙。如果没有他在背后做群众的思想工作,那么,淮海战役中华野面临的困难将会更艰巨。
刘瑞龙擅长搞群众工作,这是他在早期革命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1933年,刘瑞龙出任中共川陕省委宣传部部长,为了发动更多群众投入到火热的革命运动中,他积极想办法搞好党的宣传工作。
一次,他站在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坐在地的门口,指着对岸高大的石壁,对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张琴秋说道:“你看对岸石壁那么大,我们是不是拿来利用一下呢?”
“你有什么想法?”张琴秋问道。
“把我们党和不对的宣传标语刻在上面,这不就是击溃敌军心理防线最好的武器吗?”
“这个想法好。”
此后,按照刘瑞龙的想法,书写队和錾字队的同志们在一年多时间里前往川陕苏区各地,在石崖、石壁等地方将党的宣传标语刻了上去,激发了广大军民的战斗认清,更让敌人的心理防线逐日溃败。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对岸的石壁上则刻着刘瑞龙提出的“赤化全川”四个字,短短四个字,简单却充满力量,醒目又满是震慑。
从这件小事上便能够窥探出刘瑞龙在做群众工作方面的能力。
1945年11月,刘瑞龙的第一个女儿刘延东出生,这时中国正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火中,刘瑞龙也在前线战斗。
建国后,刘延东考入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学习,毕业后,刘延东在基层岗位得到了锻炼,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干部年轻化的推行下,工作出色的刘延东获得了更多的晋升机会。
一直以来,刘延东始终不曾提及父辈的名字,她在远离父辈光环的背景下,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为国家为人民服务。
1991年,刘延东担任统战部副秘书长,在当时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她展现出了非凡的工作能力和判断水平,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认可。
2007年,刘延东进入中央政治局,并在2013年成为国务院副总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四位女性副总理。在职期间,刘延东推动特困县“营养改善计划”,帮助了数以千万计的困难儿童、青少年。在她工作的每个岗位上,她始终鞠躬尽瘁,尽职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