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埔到蓝衣:军统、中统、CC系、政学系、蓝衣社、复兴社特务史

长江有大中 2024-11-05 13:54:47

《前行者》是一部以1930年代上海为背景的谍战剧,讲述了共产党地下组织与国民党复兴社之间的斗争。在剧中,“复兴社”是一个关键组织,对剧情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下是关于“复兴社”的详细介绍:

复兴社的背景与成立

复兴社,全称为“中华民族复兴社”,成立于1932年,是一个准军事化的组织。其内部核心成员大多毕业于黄埔军校,因此对蒋介石有着强烈的个人崇拜,成为蒋的嫡系部队。复兴社的口号是“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体现了其高度集中和忠诚的特点。

复兴社的结构与功能

复兴社在成立后,逐渐分离出许多外围或下属组织,其中最著名的是由“十三太保”组成的“蓝衣社”。虽然“蓝衣社”最终因过于庞大而被迫解散,但其骨干成员后来多身居要职,对中间阶层和青年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复兴社的主要功能包括特务活动、情报收集和反共行动。在剧中,复兴社通过各种手段打压共产党地下组织,威胁其安全。例如,复兴社利用叛徒裴如海来培养高水平的特务,并试图通过催眠术等极端手段控制和试探成员。

复兴社与剧中人物的关系

在《前行者》中,主角马天目曾是复兴社的成员,后来潜伏到共产党地下组织。他的经历充满了戏剧性和反转,从黄埔军校学员到法国疗伤回国,再到潜伏进复兴社,马天目的身份变化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和人物关系的微妙变化。

唐贤平是马天目的战友,但由于立场不同,两人之间产生了警戒和猜疑。唐贤平作为复兴社的一员,对马天目的真实身份产生了怀疑,这种矛盾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复兴社的特务活动与影响

复兴社的特务活动不仅针对共产党,还涉及到其他政治势力。在剧中,复兴社接到消息称汪精卫委派特使鹿友祥秘密前来上海接收政治献金,这显示了复兴社在政治和军事情报方面的重要性。

复兴社的活动对剧中人物的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裴如海作为复兴社的教员,因其掌握的重要情报和特务技能,成为了剧中的关键人物。他的叛变和最终的命运,反映了复兴社内部的复杂性和危险性。

前言

为了应景,所以用最近播放的谍战剧《潜行者》为标题。但在本文中,复兴社的内容只占一部分,其他还将涉及到:军统、中统、76号、CC系、政学系、三青团等等。总之,看完本文,以后就能对谍战剧中,国民政府当年的各种特务机构和政治派别门儿清了。

四大家族的1928年

我们从大家熟悉的“蒋宋孔陈”民国四大家族开始说起。

蒋宋孔的“纽带”是“宋家”。宋氏三姐妹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分别嫁给了孔祥熙、孙中山、蒋介石。孔祥熙为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做了11年的财政部长,而他的前任,是宋庆龄的弟弟、宋美龄的哥哥:宋子文。

“陈家”指的是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两,他们的二叔陈其美,是同盟会元老,同时又是上海青帮的老大。蒋介石也“混”过青帮,并和陈其美拜了把子。

陈其美死得很早,1916年在反袁运动中遇刺身亡。所以陈家能跻身四大家族,靠的是两个侄子果夫和立夫。

陈其美

陈立夫

陈果夫

宋家和孔家掌管的是蒋家王朝的“财务”,能成为“四大”很容易理解,那陈家呢?

答案是:党务。

蒋介石政治生涯的“第一桶金”我们都很熟悉,就是在广东陈炯明叛乱的时候,坚定地站在了孙中山的一边。后来他成为了黄埔军校的校长,黄埔两个教导团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后,蒋介石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军长。

手握黄埔军的蒋介石当时离权力中枢还很远,因为孙中山吸取了陈炯明事件的教训,不再允许军方过多的涉及党务和政务。

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在第二次东征中积累起了巨大声望,并在“廖仲恺被刺案”、“中山舰事件”、“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等一系列事件中成为“赢家”。

1927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事件频发”的一年。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是“四一二”和“南昌起义”,而国民党当时的主题是:分分合合、轮流下野。

4月,汪精卫出任了武汉国民政府主席,而蒋介石在南京“另立中央”,史称“宁汉分家”;8月中旬,蒋介石下野,汪精卫在新桂系支持下入主南京;9月,汪精卫被新桂系排挤而下野;10月,新桂系在南京成立了“中央特别委员会”,汪精卫在广州另立中央。

汪精卫与蒋介石

1928年1月,蒋介石复出,担任了南京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

简要地交代这一段历史,是想让大家能“设身处地”的为蒋介石想想:经历了之前一年的起起伏伏,好不容易再次掌权,是不是应该好好布局一下了?

“军务”,在蒋介石自己手里,相对最放心的一块。

“财务”,交给了刚成为大舅子的宋子文(蒋介石和宋美龄于1927年12月结婚,宋子文于1928年2月出任南京政府财政部长。)

“政务”,相对不那么重要,需要找一个有资历的人合作,之前是胡汉民,现在是谭廷闿。

“党务”,交给了结拜大哥陈其美的两个侄子。陈果夫任监察院副院长,陈立夫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主任。这个党务调查科,就是“中统”的前身。

CC系与中统

CC,指的是陈果夫、陈立夫,因为“陈”的首字母是C,所以“CC系”就是“二陈系”。

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在蒋介石下野期间,陈氏兄弟四处奔走,为蒋介石的复出组织人马,这些人聚会的地点,是一个叫Central Club的地方,缩写也是CC。

总之,CC系就是帮助蒋介石控制党务的陈氏兄弟一派,所以有了“蒋家天下陈家党”之说。

那么,如何控制党务呢?对内,要肃清国民党左派,对外,当然就是打击其他党派,首要目标是共产党。

干这些事,自然离不开特务机构,蒋介石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陈立夫,于是诞生了“调查科”,首批成员都来自黄埔军校。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期间,调查科演变成了中统,但势头已经被军统盖了下去。这个不难理解,当时的国共已再次合作,而国家处在反侵略战争中,涉及“军务”的军统,自然得到了更多表现的机会。况且,中统“姓陈”,军统可是“姓蒋”。

军统放到后面再讲,还是回到“调查科”期间的中统,最著名的人物叫徐恩曾。

陈立夫的调查科主任只干了一年,就升任中央党部秘书长了。先后有三个人接替了主任一职,都是CC系,但能力都一般,直到徐恩曾的出现。他是陈立夫的表兄弟,美国留学背景。这一干就是15年,成为了和军统戴笠齐名的人物。

《中共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叛变》里,我们讲过顾顺章叛变的故事,要不是钱壮飞冒险送出情报,周恩来、聂荣臻、陈赓、邓小平等众多中共领导人都将遇险。钱壮飞,就是在徐恩曾身边担任机要秘书的中共地下党。

(注:那时候党务调查科还不叫中统,但为了叙述方便,后面一概称为中统。)

钱壮飞的情报送到了特别小组组长李克农手里。李克农当时在上海无线电管理局潜伏,局长:徐恩曾。

李克农将情报传递给周恩来后,又给天津的“长城通讯社”(中统下属机构)的社长胡底发了暗语电报,胡底得以及时转移。

李克农

钱壮飞

胡底

李克农、钱壮飞、胡底,就是中共地下党中赫赫有名的“龙潭三杰”,全部潜伏在中统。李克农在1955年,成为了52名上将中,唯一一位没有领兵打过仗的将军,可见他在隐秘战线的卓著功勋。

“76号”

中统“成就”了中共的“龙潭三杰”,还培养出了“76号”的两个特务头子。

76号是抗战期间,汪精卫伪政府成立的特务机构,全称太长不容易记,因为总部在上海极司菲尔路76号,所以得此简称。

76号的一号人物是丁默邨,二号人物是李士群,两人之前都是中统的。

1937年南京沦陷后,李士群受命于徐恩曾,在上海潜伏了下来。但过了没多久,对抗战彻底失去信心的李士群,投靠了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并在其支持下成立了76号。

但李士群觉得自己号召力不够,于是策反了他在中统的老上级丁默邨。

言归正传,丁默邨为什么这么容易被策反呢?因为他在中统不得志,这事还和中共这边有点关系。

1938年,中共内部发生了一件大事:张国焘出逃叛变。负责接待张国焘的就是中统的丁默邨。作为中共要员,张国焘的叛变受到了国民政府的高度重视,所以拨了一笔款用于提高接待规格。没想到的是,这笔钱竟然被丁默邨贪污了…

特务贪污,一定做得很隐秘,但魔高一丈,这事被军统发现了。于是戴笠告到了蒋介石那里,丁默邨被停职,张国焘被军统接管(这是戴笠的主要目的)。

丁默邨在抗战胜利后被枪决。

徐恩曾于1945年因参与中印缅边境交通线走私案被免职,1985年死于台湾。

1947年,中统改名为“党员通讯局”,就是谍战剧里常听到的“党通局”。总之,CC系、中统局、党通局,一脉相承,背景都是二陈兄弟掌握的国民党“党务”。

复兴社与军统

复兴社的起源,并没有CC系这样的强大背景,而是一个叫腾杰的黄埔四期毕业生。他在研究了欧洲特别是德国的发展史后,提出了“独裁统治可以有效治理内乱”的法西斯主义观点。

《前行者》中,出现过一本叫《三民主义之法西斯化》的书,这本书应该是杜撰的,但理念和腾杰一致。

电视剧《前行者》

这个理念被腾杰的师兄,黄埔一期的贺衷寒认可了。贺衷寒和蒋先云、陈赓并称“黄埔三杰”,时任政训处处长,自然是和蒋介石能说得上话的人。

那时的蒋介石,位子已经越做越稳,各地军阀也被他收拾得差不多了。但蒋介石的壮大也带来了国民党内部各派系的壮大,党务方面有CC系,政务方面有政学系(后述),而军务方面,虽然是他自己掌控,但没有成规模的组织。于是,腾杰的“领袖专制”理论,得到了蒋介石的高度赞赏。

1932年1月,蒋介石亲自命名,授意腾杰等人成立了“三民主义力行社”,并亲任社长。

而“复兴社”,就是“力行社”的一个外围组织,规模最大的时候有50万人之众。因为社员均穿蓝衣(模仿意大利黑衫军和德国褐衫军),所以又称“蓝衣社”。

电视剧《前行者》

所以复兴社起源的时候背景不强,但成立之后就背景超强了,因为它直接“姓蒋”。

《前行者》中有一个小BUG,把这个新成立的特务机构直接称为了“复兴社”。复兴社的职能其实很多,最大的部分是政训处,负责国民党军队、宪警等的政训,老大是贺衷寒。还有康泽的“别动队”,效仿的是德国纳粹的党卫队。

特务机构特指“复兴社特务处”,也就是军统的前身,老大是“力行社十三太保”之一的戴笠。另一部谍战剧《叛逆者》中,称呼就比较严谨了。

复兴社成立后不久,便与CC系、政学系等其他派系发生了矛盾。矛盾的焦点是CC系下属的中央党部调查科(中统前身)和复兴社特务处(军统前身)。

1937年4月,为了减少内耗,蒋介石决定把特务机构合为一体,于是成立了“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但这个军统不是后来那个军统,老大也不是戴笠,而是陈立夫。

这个“老军统”有三个处:

一处是党务处,里面“装”的是中央党部调查科,处长自然是徐恩曾。

二处是军警处,“装”的是戴笠的复兴社特务处。

三处是邮检处,处长便是丁默邨。

这个“老军统”没存在多久,全面抗战就爆发了,于是蒋介石又决定把三个处分开,这才有了徐恩曾的“中统”和戴笠的新“军统”。

说一下戴笠,他是“十三太保”中资历较弱的一位(黄埔六期),但最终成为了从复兴社走出来的众人中,权势最大的“赢家”。

戴笠有能力是一方面,对蒋介石的忠诚才是至关重要的。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西安事变”,其实某种程度上就是复兴社的分水岭。

杜衡记之前的文章介绍过,西安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内部分为了两派。一派是军方二号人物何应钦的“武力”派,也就是不顾蒋介石的死活,军事围剿西安;另一派是宋美龄、宋子文的“和谈”派。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宋美龄质问何应钦

最后,在中共的斡旋下,宋子文、宋美龄先后到西安面见了蒋介石,并说服他做出让步,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从此以后,何应钦当了15年的军政部长,再也没有带兵打过仗。

“武力”派里还有两个重要人物,就是复兴社的贺衷寒和邓文仪。虽然此二人最后都得以善终,但复兴社的命运,便从那时起走向了尽头。两年后复兴社被彻底解散,部分成员加入了一个新的组织“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蒋介石任团长。但到了后期,三青团成为了蒋经国系的政治力量。

有输家就会有赢家,比如“讨逆军”中按兵不动的西路军总司令顾祝同,以及,关键时刻护送宋美龄赴西安的戴笠。

复兴社在西安事变后走向解散,而复兴社特务处,以此为起点,开启了军统力压中统的时代。

政学系与民国第一谋士

前面,军务、党务、财务的派系都出现了,所以最后,介绍一下杨永泰和他的“政学系”。

杨永泰可谓“民国第一谋士”,他的“首秀”是对蒋介石至关重要的“中原大战”。这个大战发生在1930年,当时北洋军阀已基本覆灭(有实力的只剩下张学良奉系),于是诞生了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这四大新军阀。阎冯李三家先后投入80万兵力,和蒋介石的60万部队打了半年多,最后蒋介石胜出,并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原。

中原大战不详述了,杨永泰最有名的,是他那个“七分政治、三分军事”,这个“方子”是用来对付中共红军的。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军事上比国民党差很多,但政治上的优势已经越来越明显,特别是三次反“围剿”胜利之后。于是杨永泰见招拆招,提出了对付共产党要“七分政治”。

杨永泰的具体手段大致如下:

首先是澄清吏治,反腐倡廉,争取苏区老百姓的民心。为了监督地方官员的“廉政建设”,在省和县两级政府之间,成立了“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其次是团结农民,改善民生,加强对贫农的救济。

最后,在“剿匪区”实行了首创于王安石的“保甲制度”。前面两手来“软”的,这手是“硬”的。

这个“方子”有用吗?有用。成功案例就是张国焘和徐向前的红四军,被迫撤出鄂豫皖苏区,西进川陕。

这个“方子”为什么没一直用下去呢?这是国民党的资产阶级政党本质所决定的,在一个地区突击搞一下可以,放在全国就没用了。光“澄清吏治”这条,就过不了四大家族这一“关”。

2001版电视剧《长征》中的杨永泰

杨永泰的政学系,便是通过这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壮大起来的。但问题来了,你凭空增加了一级政府,势必会动到别人的“奶酪”,特别是掌握人事权的CC系。陈立夫那时可是中央组织部部长。

杨永泰的下一个“功绩”,是夺取四川。

红军长征期间,蒋介石一直在玩一个把戏:让地方军阀堵截红军,他的中央军跟在后面,一方面围剿红军,另一方面找机会收拾军阀。

于是,贵州的王家烈被中央军占了贵阳;云南的龙云虽然百般防范,但还是被渗透了。唯有四川的刘湘,坚决把中央军挡在了蜀道门外,不是刘湘的觉悟比别人高,而是川军的实力够强。

所以最后蒋介石只能给四川派了一支非军事的顾问团,里面就有杨永泰,还是前面提到过的复兴社“别动队”的康泽。

杨永泰的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再次发挥了作用,大量政学系人马被安插进了四川的政务系统内,为后来蒋介石入主西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永泰这样一个“重量级”人物,在电视剧中很少出现,因为他死的比较早:1936年10月,在武汉被刺客枪杀。背后主使没有定论,但八九不离十就是CC系。

蒋介石应该知道这是CC系干的,于是,扶植起了对自己更忠心的戴笠军统,并逐渐盖过了CC系和中统的势头。

总结一下:全面抗战前,国民党特务机关以中统(来自党务系统内的CC系)为主,军统(来自军务系统内的复兴社)为辅。西安事变提升了蒋介石对军统戴笠的信任,同时,在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中,CC系锋芒过盛(如杨永泰遇刺),于是,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中统军统发生了主次易位。

0 阅读:20

长江有大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