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羡慕粉丝好友的妻子漂亮,写下62字的一首词,感动世人近千年

擎苍谈历史 2023-05-05 01:18:08

公元1080年前后,北宋文坛领袖苏轼填词《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一首,在北宋京城开封引起了震动。

这首词的内容如下: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单从表面上来看,这似乎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抒情诗。

但是,如果我们结合词中的人物便会发现,这首词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首先,这首词并不是写给友人或上级的,收词人是“王定国侍人寓娘”,也就是文章中的“点酥娘”。

点酥娘本名叫作宇文柔奴,是苏轼的好友王巩的妻子。在文中,苏轼不但夸对方长相漂亮,甚至还对方唱歌好听、笑得好看。

在序言中,苏轼还对宇文柔奴有简要的描述,“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

这就令人颇为疑惑,宇文柔奴长得再美,那也不是你苏轼的老婆,要写也得人家老公王巩来写。

其次,苏轼所在的时期正值程朱理学发展蓬勃之际,讲求的便是“存天理、灭人欲”,社会对于男女之间的交往,往往是要求尽量避嫌的。

苏轼的这首诗,好的层面来讲,这算是苏轼的欣赏和夸赞,坏的层面来讲,那就算得上是调戏人妻,有耍流氓之嫌。

为何苏轼会写下这么一篇含义不明的诗呢?在其背后,有着哪些缘由?

一直以来,苏轼都作为一位文学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他出身书香门第,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家三口共同位列于“唐宋八大家”。

苏轼在诗、词、文章之上都颇有建树:在诗上面,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上面,他又与辛弃疾并称“苏辛”;甚至就连他的散文也独步天下,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可以说,在文学这条道路上,苏轼已然走到了顶点。

然而,虽然在文学上一骑绝尘,但是,苏轼的政治生涯却颇为困顿。

苏轼二十一岁便参加科举夺得全国第二,但是,还未等他入朝为官却逢母亲去世,回家守孝三年,等到再度为官后,没过几年,苏轼却又遭遇父亲去世,只得再度返乡。

苏轼还朝后,总算可以踏踏实实做官,结果恰逢王安石变法,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被迫离京,被授为杭州通判,之后又历任徐州知州、湖州知州,在地方上兜兜转转数年。

苏轼在湖州任内,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这篇《上表》,原本是一篇标准的官样文章,苏轼只需要照着模版把自己的名字填上就算了事。

然而,文学家出身的苏轼却偏偏不乐意这么干,在文章里,他纵展自己的才华,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恢宏巨作交了上去。

结果令人没想到的是,正是因为他的施展才华,最终落人把柄,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在这次事件中,新党抓住了机会,称其“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将苏轼下狱。

当时新党给苏轼的罪名是对皇帝不忠,令人意外的是,如此荒诞的借口,宋神宗居然相信了,意图苏轼将判为死刑。

但幸运的是,在关键时刻,有人力主宽厚处理,最终使得皇帝收回了成命。在牢房里关了一百多天以后,苏轼才得以释放。

虽然死罪可免,但活罪难逃,之后的日子里,苏轼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而朝廷内部和苏轼交往密切的二十余人也遭到了清洗,纷纷贬官地方。

而在这二十人中,宇文柔奴的老公、苏轼的好友王巩也正在其列。

王巩是“三槐王氏”之后,他的爷爷正是宋初名相王旦,可以说是出身名门大族。

然而,再怎么强大的家族也都会有衰落的一天,到了王巩这一辈,昔日偌大的家族已经只剩下王巩一个人在朝为官了。

王巩在朝廷的存在总体上来看是比较默默无闻的类型。

在入朝之后,他曾经先后担任过太常博士、扬州通判、宗正寺丞等文官职位,品级都并不算高。

其次,王巩虽然也爱写诗词,但是其水平和名声与苏轼相比差一个数量级。

正因如此,在王巩与苏轼的交往当中,王巩一直扮演着苏轼的“铁杆粉丝”的角色,视苏轼作为自己的偶像。

平日里,他经常会拿自己的诗词给苏轼看,希望对方能够指点。

王巩的诗词虽然名气小,但是直白干练,深受苏轼欣赏,加之王巩“笃学力文,志节甚坚,练达世务,强力敢富”,时间久了之后,两人便成为了亲密的挚友。

如果放在平常人的角度上,苏轼王巩大概称得上是“君子之交”,高山流水遇知音,为人羡慕。

可是,现如今的苏轼成为了政治犯,那么两人之间的关系,就十分耐人寻味了。

因此,随着苏轼惨遭发配,王巩也很快遭到了朝廷的调查,并且被调往岭南宾州,因此,在“乌台诗案”当中的二十位案犯里,王巩也成为了被贬得最远、责罚最重的一位。

当得知王巩的遭遇以后,这让苏轼内疚不已,曾经说道:“兹行我累君,乃反得安宅”。

王巩发配宾州期间,苏轼曾经多次给他写信,堪称频繁,就连传世作品也有《次韵和王巩六首》和《王定国诗集叙》等诗。

为了能够劝王巩打起精神来,苏轼还特意传授了他一套“摩脚心法”,让他“每日饮少酒,调节饮食,常令胃气壮健”,以此来对付南方的瘴气。

而王巩也在信中大谈养生之术,表示自己既然来到南方,正好在这里修行。

对于王巩的说法,苏轼起初是不信的。

在宋朝,贬官是一项很严重的事情,基本上用不了几年就会落魄颓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正常人哪里有闲心修行呢?

原本苏轼以为这是王巩在安慰自己,但令人没想到的是,多年以后,当他再度见到王巩时,却发现,王巩真的是在修行。

在被发配长达五年以后,王巩奉旨北归,再次与苏轼见面。

令人意外的是,虽然在南方边疆苦熬了五年,但是王巩非但没有任何落魄,反而红光满面,神色焕发,就连诗词水平也提高了几个台阶,这让苏轼十分诧异。

问题来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王巩能够在困境之中免于沉沦?难道真的是因为修行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王巩的妻子宇文柔奴。

宇文柔奴本是大家闺秀出身,她的父亲原是宫中御医,因为一场风波遭遇牵连,蒙冤下狱,并且病死狱中。

父亲去世以后,宇文柔奴的母亲也因哀伤过度而一病不起,没过多久便也随父亲而去,只剩下宇文柔奴一个孤女。

宇文柔奴原本是有家族的,但是,当时她的叔父为了钱将其卖到了歌舞坊中,从此,宇文柔奴成了一名艺伎。

幸运的是,宇文柔奴的父亲有一位朋友叫作陈太医,因为不忍她流落风尘,便将其赎身,一直带在身边,陈太医不但对宇文柔奴视如己出,还教她习医,使得宇文柔奴拥有着极其出众的医术。

到了后来宇文柔奴成年以后,便嫁给了王巩,成为他的妻子,夫妻间恩爱有加。

王巩家中妻妾侍女不少,但是,等到乌台诗案爆发以后,得知王巩被贬至宾州,这些人全部作鸟兽散,唯有宇文柔奴一人愿意追随丈夫前往。

在宾州谪居的数年时光里,宇文柔奴不单单照顾好了自己的丈夫,甚至还发挥了自己的医术,在当地救死扶伤,尽力帮助当地的穷苦百姓。

甚至于时至今日,广西的宾阳(旧时的宾州)一带还流传着宇文柔奴施术救人的故事。

在背井离乡的五年时间里,宇文柔奴一直陪伴在丈夫身边,她擅长唱歌,而王巩也会弹琴,夫妻之间琴瑟相和,最终熬过了那段痛苦的时光。

面对苏轼的疑问,王巩并没有回答,而是叫出了宇文柔奴为苏轼献歌。

随着宇文柔奴的歌曲悠扬飘出,直到这时,苏轼才明白,这几年来自己的这位好友是得到了爱情的滋润,不由感慨万千。

等到宇文柔奴唱罢,苏轼曾经对其进行询问:“岭南应是不好?”然而,宇文柔奴的回答却令人惊奇:“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当听到这句话,苏轼整个人宛如触电一般惊动,“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这八个字虽然简短,但是其中的意境和境界是相当出众的。

此心安处在哪里,自然是所爱之人身上,所以,所爱之人在何处,家便在何处。

一个娇柔细弱的女子,能够说出如此乐观豁达之言,这种不惧世事苦楚的智慧和心境,哪怕是苏轼也为之动容。

苏轼当场泼墨,为宇文柔奴写下一首《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短短一首词,苏轼写尽了对于宇文柔奴的赞美,也写尽了对于王巩的羡慕。

苏轼一生都在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之间来回周转,他不如王巩那般随遇而安,在苏轼的心中始终是有着极高的政治理想的,而也正因如此,苏轼终身都为其所累。

遭遇贬官时,苏轼会忧愁、会愤懑、甚至会绝望,而相比之下,身份、名声、艺术水平都不如自己的王巩,却能够怡然自得,享受着最为快乐的时光。

王巩绝不是醉生梦死之人,他在身居朝堂之上时能够兢兢业业,做好每一项工作,在身处偏远地带,他又能够安之若素,保得一方百姓所平安。

从这一角度来看,苏轼发现自己居然还不如王巩。拥有着这样一位贤妻,苏轼则能不羡慕?

正是在这种羡慕的心情中,苏轼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词,而这首词不单单在当年引起轰动,甚至王巩和宇文柔奴的故事也流传开来,感动了世人近千年之久。

可羡慕归羡慕,苏轼还是要回到自己的世界里,在世俗杂务中继续拼搏。公元1085年,随着宋哲宗即位,苏轼得以复官,几个月以后,他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再度回到了权力的中央。

然而,此时的苏轼仍然不改直言的性格,没过多久就因为在皇帝面前慷慨陈词,而再度被诬告陷害,外调地方。

不得不说,苏轼是一位好官,每到一地,他都会了解当地的民情,灾难来临时,亲临一线,保护百姓,除此之外苏轼还兴修水利,留下了不少利民工程。

在杭州任职的时候,苏轼曾经一度想要效仿老友王巩,当一个闲散的地方官,不再追求功名。

然而,现实再一次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公元1091年,苏轼再度被皇帝召回。

这一次,苏轼又上演了老路,没过多久便又被弹劾贬官,调往颍州任知州,之后又历任扬州、定州知州。

纵观苏轼一生,他曾经在宋朝十余州任职,始终不得安宁,最终在公元1101年8月24日,伟大文学家苏轼在常州逝世,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苏轼去世时,王巩正在河南,担任通判,得知老友去世,他悲痛不已,但可惜,他连老友的最后一面都不能见到,这件事成为了王巩一生的遗憾。

或许是为了追随苏轼的脚步,王巩在晚年卸任的时候,带领着一家人前往了江苏高邮生活,这里距离苏轼的墓地只有几天的路程。

王巩的晚年还是颇为安然的,他心态好,也重视养生之道,最终活到了七十岁,在公元1117年去世。

至此,这一对志趣相投,但人生完全相反的挚友结束了他们的历史故事。

1 阅读:342
擎苍谈历史

擎苍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