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瑞珂,崂山一贫苦少年,怀抱救国梦想,投身抗日战场,战功卓著;后成为蒋介石信任的国民党将领,在内战中与陈再道等解放军将领激战,场面惊心动魄。他是传奇般的抗日英雄。他的故事始于崂山美景,终在羊山集的战火中落幕。
宋瑞珂在青岛崂山一个普通农民家出生。尽管家里不富裕,他从小就很努力地学习,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然而,命运多舛,他被迫辍学。为了帮补家计,他到织布厂打工。面对日企的压迫,他加入了罢工,结果却被雇主解雇。在他迷茫的时候,一封信从黄埔军校来,彻底改写了他的人生。信是中学时的体育老师李郁文写的,他是黄埔二期生,信里详细告诉了他黄埔三期招生的事。
受到五四运动启发,宋瑞珂怀着爱国心投身军旅,决定加入黄埔军校。在招生委员顾名世的协助下,他成功考入黄埔三期,并投身于讨伐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从此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毕业后,宋瑞珂靠卓越的军事才能升迁,1931年成为国民党第18军上校团长。这支部队是陈诚的亲信,也是国民党五大精锐之一,被誉为“王牌中的王牌”。能在这样的部队当团长,说明宋瑞珂军事能力很强。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后,宋瑞珂把家人送回老家,毫不犹豫地投身抗日战场。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关键抗日战事,宋瑞珂均积极参与。他冲锋在前,勇敢对敌,为国家的自由而战贡献显著。1940年,枣宜会战对宋瑞珂来说是极惨烈的经历。那时他任199师师长,带领部队在宜昌周边阵地同日军苦战两个月,坚守阵地。
战斗极其惨烈,199师起初有十二个营,战罢后仅剩不足四个营。在最危险关头,宋瑞珂身边仅余几名参谋、卫士与士兵。他率部坚守将军岩阵地,日军炮火凶猛,他却毫无惧色。奇怪的是,日军的炮弹总是离指挥所不远落下来,却从没直接击中指挥所。同事们开玩笑说:“将军岩因将军的福气,敌人的炮弹老是偏了。”这事儿后来在枣宜会战中成了流传的佳话。在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中,宋瑞珂带着队伍拼死作战,多次建立功勋。在豫湘桂会战中,国民党军表现不好时,他带领部队成功抵挡了日军两个师团的强攻,显示出了出色的指挥能力和坚定的战斗精神。
抗战结束后,国家情况变得复杂。蒋介石破坏了和平协议,开始了内战。宋瑞珂,蒋介石的亲信,受命指挥整编66师(原66军),率先向中原解放区发起攻击。他的敌手是声名显赫的刘邓部队,这让他得以在战场上与解放军名将陈再道交锋。1947年,刘邓率领的12万大军横渡黄河,抵达鲁西南,连战连胜。刘邓看准时机,决定在羊山集围歼敌人,那里由宋瑞珂率领的66师把守。刘邓打算用2纵和3纵合力对抗宋瑞珂的66师,看得出他们对这师团非常重视。那时候,2纵的司令官是陈再道。
羊山集地形险峻,守卫坚固,必是一场艰苦的战斗。战事一触即发,解放军人数上占上风,但因地形的复杂性,初始进攻遭遇困难。陈再道在会议中分析了失败原因。邓小平审阅后批示:“地形固定,人能动,要更多从主观上找原因,少依赖客观条件。”刘伯承提出了相同的看法,并严肃地对陈再道和陈锡联说:“我们不能随意让更多的人牺牲。”陈再道和陈锡联听后觉得肩上担子很重,陈再道还立下了军令状:“‘羊头’上见!”回到指挥所,陈再道深思苦想,想出攻破“羊头”的办法。政委和参谋长提议后,他们计划亲自去探查地形。
在机枪保护下,这二十人悄上南坡,仔细打量敌军布置和地形。查探后,他们看出“羊尾”的防御不强,可从这里对“羊身”发动攻击。进攻的日子,天空飘着细雨,这是突袭的好时机。陈再道抓住机会,立刻命令进攻。宋瑞珂在梦中被枪炮声惊醒,解放军已攻占“羊尾”。陈再道率部奋勇向前,成功拿下“羊头”。因为2纵和3纵各自行动没协调,羊山和羊山集还被敌人控制。陈再道立刻把情况告诉了刘邓,后来陈再道统一领导了2纵和3纵,还下令要抓宋瑞珂。
蒋介石知道宋瑞珂被围困,便下令空中投放物资和弹药,还派其他部队前来支援。但战况变化,增援部队迟迟未至,宋瑞珂的信心开始动摇。坚守羊山集半个月后,宋瑞珂因弹尽粮绝而投降。陈再道见到宋瑞珂,拍他肩膀道:“我是陈再道,我们认识下。”宋瑞珂被俘,南京得知后,蒋介石在会上表示,其他被俘将领应受罚,但宋瑞珂必须被救出,并给予特别奖赏。然而,这仅是蒋介石的愿望。宋瑞珂被送至功德林接受改造,直至1960年获得特赦,之后成为上海文史及政协委员。即便过了很久,陈再道将军仍旧很佩服宋瑞珂在羊山战役里的表现,对他的军事能力十分赞赏。宋瑞珂回想起那事也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
宋瑞珂从小生活在崂山,成长为抗日英雄,后来在功德林接受改造。他的生涯跌宕起伏,经受了战争考验,目睹了历史巨变,最后过上了安宁日子。他的经历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反映,也映照了中国近代历史。羊山之战,作为国共内战中的著名战斗,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同时也彰显了中国军人的毅力和不屈。宋瑞珂和陈再道,两位昔日的敌人,在激烈的战斗中展露的英雄风范和对彼此的尊重,尤其令人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