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西北军将领为何两极分化?从韩复榘身上就能看出原因

寂静夜晚的诗人 2025-02-11 17:15:34

在二十世纪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中国各地军阀割据,国家面临内忧外患。那时候,西北军以其勇猛和善战,在众多地方军队中独树一帜,变得十分显眼。但军队里头的矛盾和分歧,就像隐藏在水下的暗流,最后在抗战期间演变成了让人叹息的两极分化,既有英勇抗日的英雄,也有卖国求荣的叛徒。弄清楚这支军队由强转弱、分崩离析的原因,对于我们理解近代中国的复杂性以及反思现在都有很大的帮助。要想揭开这个谜题,就不能不提西北军的创始人冯玉祥,还有他手下那位颇具争议的将领——韩复榘。

在民国那会儿,西北军那可是军事圈里的大角色。别看他们装备上比不上别人,有时候还不如东北军那 些地方军,可这可没影响他们打起仗来那股子劲头。这艰苦的环境,反而让他们意志更坚定,战斗精神更旺盛。西北军的人,常用大刀和手枪,这成了他们的特点。这种勇敢的军人风范,从头到尾都深深地印在了每个西北军人的心里,而且跟他们的总司令冯玉祥喜欢耍大刀的个人爱好有很大关系。西北军曾经风光无限,但最终还是分崩离析了。在中原大战结束后,这支部队瓦解了,有的将领跑去投靠了蒋介石,还有的则选择了投靠张学良。这个关键的历史节点,给后来西北军在抗日期间分成了两派埋下了隐患。国家危难时,那些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结果却走上了完全不同的路,让人忍不住惋惜。

在抗战那会儿,西北军的那些领导层里头,情况挺有意思的,分成了两派。一拨人后来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抗日英雄,另一拨人,就变成了卖国求荣的叛徒。这样的情况在别的军队里头不常见,就数西北军最明显了。所以,这事儿跟西北军创始人冯玉祥脱不了干系。这人,挺有意思的,一边儿是大家夸他抗日的英雄,另一边儿又有人说他是投降的叛将。人们管他叫“倒戈将军”,主要是因为他搞了那回北京政变,还有他老是在政治上变来变去。虽然后来西北军变成了国民革命军,但是从冯玉祥那会儿起,军里头对三民主义那套东西就没什么深刻的认识,很多人甚至都不太明白它到底是个啥意思。这种问题让西北军还保持着很重的旧式军阀的地盘观念,简单讲就是新观念不容易在军队里扎根。韩复榘身上那套军阀作风、易变立场和抗日热情,表现得特别明显。韩复榘早期加入了冯玉祥的部队,因为打仗勇猛又会写字,很快就被冯玉祥看重,成了他的十三太保之一。可后来,冯玉祥战败退到宁夏,韩复榘却选择了投向晋军。

后来冯玉祥在五原发了誓师,韩复榘又回到了西北军。不过他这样来回跑也让冯玉祥对他起了疑心。后来,韩复榘和石友三一块儿投了蒋介石的旗帜,这才有了他后来掌管山东那事儿。韩复榘在山东掌权时,跟南京那边的政府关系一直不太好,老 是自己搞一套。西安事变的时候,他还想帮张学良和杨虎城,打算从后头给中央军来个突袭,这让蒋介石对他更加提防。抗日这事儿上,韩复榘的心态挺复杂的。他曾经有这么一句出名的话:“我打日本人的屁股后面,可蒋介石却从背后搞我,把我的炮兵旅也给调走了。这句话说出了两个点:一来说,韩复榘确实在前线跟日本人打了硬仗,比如在德州那场血战就看得出来他是真心抗日的。二来说,他其实也挺在乎自己实力的,蒋介石把他的部队调走了,触动了他的好处,所以他就放弃了山东不少地方。所以说,韩复榘不是没有抗日的心,但就是太想保住自己的实力了,这让他最后做了不对的决定。韩复榘的经历反映了西北军里头的不少矛盾和问题,比如政治立场总变、军阀习气严重,还有那种既要抗日又要保命的心理。这些特点就是导致西北军在抗战时分成两派的主要原因。一边是那些铁了心抗日的将领,他们的心被救国救亡的思想深深打动;另一边是那些选择投降日本的将领,他们更像是被投降的念头给控制了,石友三就是这种情况的一个代表。

西北军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教给我们不少宝贵经验。那时候,地方上的军阀各自为政的危害,军队思想建设的重要性,还有个人在军队成长中的作用,这些都在那段历史里被清楚地展现出来了。我们现在军队发展,得重视思想教育,保证队伍团结一致,增强战斗力,这事儿挺关键的。得好好回顾过去,从历史里学点东西,别再走老路,这样才能打造出更厉害的现代军力。冯玉祥、韩复榘还有那西北军,他们的经历就像是一幅充满曲折和戏剧色彩的历史画,把中国近代的复杂和动荡都展现在我们面前。通过看这幅画,我们更能明白,军队要想强大,思想建设得跟上,而且一个人的选择,能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