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欧洲决定对中国生产的纯电动车(BEV)和电池加征关税的消息引起了全球的关注。这一政策的背后,涉及了许多复杂的因素,包括欧洲的市场状况、政策制定者的考量以及对未来发展的规划。通过分析欧洲NGO Transport & Environment (T&E) 的报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欧洲对中国电动车崛起的反应和应对策略。
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的现状截至2023年,中国制造的电动车在欧洲市场上的份额迅速提升。根据T&E的数据,2023年欧洲共售出200万辆纯电动车(BEV),市场渗透率达到了15.7%。在这200万辆中,有29.6万辆是中国制造的,占总销量的7.9%。更让欧洲市场感到紧张的是,2023年中国电动车的进口量相比2022年增长了70%。
特别是一些国家如法国和西班牙,进口的中国电动车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约1/3。这种快速的增长引发了欧洲业界和政策制定者的高度关注。T&E的报告预测按照目前的趋势,未来几年中国电动车的市场份额可能会增长到15%至20%。欧洲最担心的是,如果不采取进一步的贸易干预措施,中国的电动车将在未来几年更广泛地占领欧洲市场,给欧洲本土的电动车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
加征关税的背景与考量进口到欧洲的电动车关税为10%。T&E的分析指出,如果将这一关税提高到25%,将有效提升中国进口车的价格,从而为欧洲本土车企创造更有利的竞争环境。这样的关税仅对中级车市场(如轿车和SUV)产生显著影响,而在紧凑型和大型车领域,即使加征关税,欧洲本土车企仍然面临价格劣势。
欧洲加征关税的核心目标是为本土电动车产业争取更好的成长环境,尤其是在中低价市场。欧洲认为,要让电动车普及,不能仅仅依赖高端产品,还需要覆盖更广泛的市场。因此,增加关税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欧洲电动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电动车加税后的效果根据T&E 10月的报告,自关税实施以来,对中国电动车的进口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以上汽MG为例,关税对其打击较为显著,导致其销量受到一定影响。对比亚迪等其他中国电动车品牌的影响相对较小,吉利的极星则介于两者之间。这表明不同品牌的产品力、市场策略以及关税政策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
关税对某些品牌产生了一定的打击效果,关税的初步实施并没有立即改变欧洲市场对中国电动车的依赖,欧洲在制定长期贸易政策时,需要综合考虑市场竞争力、产品力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
电池产业也要加税?不仅仅是电动车,欧洲还计划对来自中国的电池及其核心组件施加关税。众所周知,电池在电动车的成本中占很大比重,而中国凭借其强大的电池制造能力,已在全球电池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根据T&E的建议,欧洲计划逐年提高对中国进口电池的关税,目标是在2027年将税率提高至20%。建议的背后是欧洲希望扶持本土的电池产业,减少对中国电池的依赖。然而,即使增加关税,欧洲的电池产业仍面临巨大挑战。T&E指出,中国电池制造成本比欧洲低20%左右,而目前欧洲的电池关税仅为1.3%,这显然无法有效保护本土产业。
欧洲对提升电池关税持积极态度,希望避免因关税问题引发贸易战,鉴于中国在电动车及电池产业的强大竞争力,欧洲在这方面的行动仍面临复杂的外交博弈。
英国的角色与欧洲的关税策略在欧洲各国中,英国在中国电动车市场中的表现尤为特殊。数据显示,英国市场上中国品牌的电动车占比最高,其中上汽MG品牌尤为受欢迎。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并未跟随欧盟的关税政策,这使得英国成为欧洲市场中的“例外”,并可能在未来成为中国电动车进入欧洲市场的“跳板”。T&E的报告中还特别提到,英国在电池材料供应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预计到2030年,英国的锂精炼产量将占到欧洲需求的1/3,电池回收领域的布局也极为重要。这意味着,尽管英国已经脱欧,但在电池产业方面,欧盟和英国仍需保持紧密合作。
欧洲的政策建议:工业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并重T&E的报告总结了欧洲的政策建议,其核心在于通过关税和法规引导电动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具体来说:
提高电动车进口关税:只要发现中国企业存在扭曲性补贴行为,欧洲应至少将关税提高至25%。逐年提高电池关税:电芯进口关税应逐步提升至2027年的20%,以保护欧洲本土电池产业的成长。扶持本土产业:欧洲应通过绿色低碳制造的补贴政策,支持本土电池产业的发展,确保其在全球市场中具有竞争力。加强与英国合作:在电池产业链方面,欧洲与英国应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确保供应链的稳定与安全。总的来看,欧洲对电动车加征关税的政策反映了他们对本土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面对中国电动车和电池产业的崛起,欧洲既想保持对低碳交通的承诺,又要平衡自身的经济利益。关税政策只是欧洲产业战略的一部分,未来中欧之间的博弈还将继续发展。
从这些政策和行动中不难看出,欧洲在面临电动车领域的全球竞争时,既有保护本土产业的焦虑,也有推动绿色转型的坚持,这些复杂的博弈将在未来的政策演变中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