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爱读书的人来说,兴趣凝聚在读书之外的事情上,在教室上课受憋屈,好动或左顾右盼成了常态,做作业是受罪,自然感兴趣于校外的人生自由,这类人忌讳上学,也就不会留心是否参加过高考,也不会把上不了大学感到遗憾!无兴关注于上学,自然不会留心于求学之路的高考和上大学。
对于爱读书的人来说,没有考上大学,当然是人生的遗憾,何况当今是知识经济icon的时代,人性的本能满足,会嫁接于智能的台阶提升;还有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也依托于学历的尽职,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能量才是人性潜在的最大动力。
本人当年在家乡读高中在全校拔尖,总成绩第一,结果高考落榜,全校高考入线成了零,对于现在的地方高中来说,应该是一件奇闻!但在当时(1979年),全国的高校总招收人数才18万,举不胜举的农村高中高考成了零蛋。
因为文革十年刚结束,很多中学才转入正轨,师资力量缺位,突击上马抓学习,也是盲目“试错”,本人所在高中生,其底子都很薄,加之部分老师是滥竽充数,表面上的突击上马,并不能弥补数理化系统讲解上的短板和缺位,连老师是一知半解,学生怎么去透解呢?
之所以说当时的高中生底子都很薄,因为我们读初中时,开学两个月没有新课本,最后弄来了县印刷厂编制课本,课本的纸张是黄色的,其中很多字不显示,如同一原件通过十次复印之后,让字迹显得模糊一样…只因当时在喊“知识分子是臭老九”,上中学天天要参加劳动,课本字迹模糊的事也就无人关注了。现在回想起来,整个小学和初中阶段,我们的“学习”,完全处于半荒废中度过…
这不是在为自己高考落榜找理由,而是说一个地方高中高考0入线,总是有原因的,为何在当时,有的地方高中能考上几十人?不仅是高中学校的师资过硬,还有这些学生读初中时,并没有出现过课本缺位的现象。
虽然当时很多文教战线上的很多知识分子被打压,让教村书本出版受阻,但并没有限制出版,这给地方的教材出版,留出了很大的自由变数,这就说明,对教材出版社系统知识分子打压不狠的地方,本地中学还是有书可读的!
有些城关中学就是卧虎藏龙的地方,隐身于此的知识分子并没有赶下牛棚,他们自然能带出一批成绩优秀的学生。
本人作为尖子生也在高考落榜,代表着地方高中抓教学的沦陷,自己只不过是落入坑中的其中一人,为那个时代的悲剧在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