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8年,也就是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率领诸位皇子前往木兰围猎。
但年仅8岁的皇十八子胤祄突然病倒,太医虽尽心医治,但胤祄的病情还是没有好转的迹象。康熙很是着急,即刻下旨回热河。大臣们都担心年过半百的康熙身体上经受不住,都很担忧;但是太子胤礽却表现得异常平静,丝毫没有怜爱幼弟胤祄、心疼父皇康熙的意思。
胤祄的生母是密妃王氏,王氏是一位倾国倾城的大美人。康熙对王氏很是宠爱,爱屋及乌自然也宠爱王氏所生的儿子。太子胤礽很清楚自己祖父顺治帝因宠爱董鄂妃,竟然要将董鄂妃所生的孩子立为太子。
自己的父皇康熙如此宠爱王氏,确实跟顺治帝宠爱董鄂妃很是相似。胤礽担心自己的太子之位还能否坐得安稳,所以在胤祄生病的时候表现得很是冷漠,甚至有些幸灾乐祸。
这让康熙大失所望,想起来亲政噶尔丹时在漠北生病,胤礽的表现也是这么冷漠;一时间很是失望,便对胤礽斥责了一顿。没想到胤礽居然敢直接与康熙争吵起来,然后拂袖而去。
康熙很是伤心,半天才缓过神来。
之后康熙总觉得胤礽想要加害自己,便让皇长子胤褆护卫自己左右。
“朕说不定是今日被鸩还是明日遇害,昼夜戒惧不宁,死生未卜。”
有一天晚上突然有一个人钻进了康熙的营帐,虽然得以逃走,但是康熙很清楚是太子胤礽。
再加上胤礽身陷党争(明珠与索额图之间的党争),让康熙很是失望,在回京城的路上,直接将胤礽的太子之位废掉。
太子被废,最高兴的莫过于九王夺嫡的皇子们;其实在胤礽被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夺嫡的迹象,只是没有那么明显;胤礽被废以后,夺嫡之争愈演愈烈,即便后来胤礽复立为太子,仍旧没有改变九王夺嫡的现象。
可以说从康熙四十七年一直到康熙病逝,甚至到了雍正登基的前几年,九王夺嫡之争才算是结束。
那么,不仅有人问了:康熙晚年的九王夺嫡之争为何如此惨烈?难道康熙年老便管不住孩子们了吗?
这篇文章我们一起去看看九王的生母都是谁?他们背后的势力又有哪些?
只要清楚了九王背后的势力都有哪些,便明白了为何九王夺嫡如此惨烈!
九王夺嫡的“九王”都有谁?康熙晚年的夺嫡之争之所以称之为“九王夺嫡”,就是因为参与争夺皇位的有九位皇子:
皇太子胤礽(皇次子)
皇长子胤褆
皇三子胤祉
皇四子胤禛
皇八子胤禩
皇九子胤禟
皇十子胤
皇十三子胤祥
皇十四子胤禵
其中皇长子胤褆单打独斗争夺储君之位,皇太子胤礽与皇三子胤祉交好,不过在胤礽被废后胤祉也开始单打独斗争夺储君之位,而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与皇十四子形成一个团队,皇四子与皇十三子关系最为密切。
九位皇子形成四派,在皇太子胤礽被废、皇长子胤褆被圈禁以后,朝中主要形成了势均力敌的两派争夺储君之位。
而最终的结果我们都很清楚:皇四子胤禛登上了皇位。
但即便是胤禛登上皇位,夺嫡之争还没有完全结束,一直持续到雍正将自己的敌人全部除掉,九王夺嫡之争才结束。不过到了乾隆四年发生的弘皙逆案,被称之为康熙晚年九王夺嫡之争的余波。因为弘皙是废太子胤礽所生的次子,深得康熙的宠爱,据说康熙在临死之前留下遗言:嘱托胤禛要将皇四子弘历封为皇太子,弘皙封为亲王。雍正登基后一直善待弘皙,弘皙也很安稳。但是等到乾隆登基后,在“立嫡立长”思想的趋势下,弘皙心怀不满,想要篡夺皇位。被乾隆圈禁起来,至此九王夺嫡之争才算是彻底地结束。
我们暂且不论“弘”字辈是如何争夺皇位的,暂且只论“胤”字辈的皇子们。
皇太子胤礽一党胤礽背后的势力可以说是所有的皇子中最强的,胤礽之所以被废,我认为有两点原因:
自身没有洁身自好,一步一步将自己的太子之位作没了;
叔姥爷索额图被康熙称为“大清第一罪人”,就是因为他毁了康熙最宠爱的儿子。
胤礽的生母是赫舍里氏,也就是康熙的“白月光”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之所以能被直接册封为皇后,是因为孝庄与康熙都看中了赫舍里氏背后的家族势力—赫舍里氏家族,尤其是赫舍里的祖父索尼,是康熙年幼时期的四位辅政之一,虽然年迈,但却是康熙唯一可以依靠除掉权臣鳌拜的人。
除了鳌拜与索尼外,其他两位辅政大臣,一个是遏必隆,虽然父亲是赫赫有名的开国功臣额亦都,但是因性格懦弱,一直依附于权臣鳌拜;而另一个则是苏克萨哈,苏克萨哈原先依附于多尔衮,虽然刚正不阿,与鳌拜相抗争,但是成为对抗鳌拜的牺牲品而被处死。
为了能够尽快除掉鳌拜,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孝庄与康熙决定将赫舍里封为皇后,索尼在生前已经帮康熙布好局,并且让自己的儿子索额图帮助康熙,最终除掉了鳌拜。
索额图虽然不是赫舍里的亲生父亲,但是作为赫舍里的娘家叔叔,再加上有除掉鳌拜的大功,得到了康熙的重用。所以我们在很多的电视剧中都会看到,索额图被其他的大臣们尊称为“索相”,可见其地位。
胤礽虽在出身时便失去了亲生母亲孝诚仁皇后,但他是正宫皇位、康熙发妻所生的嫡子,其身份本就十分尊贵,再加上其背后强大的赫舍里氏家族,可以说胤礽的太子之位十分稳当。
赫舍里氏家族出了一位正宫皇后,皇后索然早早便香消玉殒,但其子不满两岁便被封为太子,再加上康熙对赫舍里氏家族的倚重,可以说赫舍里氏家族的地位与荣耀已经到达了顶峰。
在《康熙王朝》中索尼就曾嘱咐自己的儿子索额图“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但索额图显然没有记住父亲的嘱托,一步一步将自己也将太子胤礽推上了无底的深渊。
历史上真实的索额图亦是如此,不仅自己深陷党争,还将太子胤礽一步一步拉进了自己的阵营。虽然后来康熙将索额图抓了起来,仍旧没有将儿子拉回到自己身边,无奈之下康熙只能将胤礽的太子之位废掉。
其实胤礽的太子之位完全是自己作没的,他有着嫡子的身份,也是康熙唯一一个长大成人的嫡子,还有父皇康熙格外的宠爱在,康熙有着很强的“立嫡”观念,只要胤礽不是很过分,康熙都会将皇位交到胤礽的手里,但胤礽还是让康熙失望了。
之所以将皇三子胤祉放在胤礽一党,是因为胤祉是所有皇子中与胤礽关系最为亲密的皇子。胤礽还是太子时,胤祉隐藏的很深,并没有表现出自己夺嫡的心思;胤礽被废后,才慢慢活跃到了争储的舞台上。
胤祉的生母是荣妃马佳氏,荣妃入宫时间要早于孝诚仁皇后,而且是康熙所有妃嫔中生育皇子最多的妃嫔(除了德妃外,二人都是生育了六个子女),是康熙前期的宠妃;康熙还是比较宠爱胤祉的,胤祉也算的赏识一个文武全才。只可惜他隐藏的再深,还是没有胤禛会隐藏,最终败下阵来。在雍正朝时,被雍正圈禁而死。
皇长子胤褆胤褆是康熙重新序齿后的皇长子,也正因为他是皇长子,所以早早地便开始建功立业,立下赫赫战功。正是因为早早便开始建功立业,得到康熙的重用与宠爱,让胤褆有了非分之想。
胤褆的生母是惠妃乌拉那拉氏,很多人以及电视剧中会将惠妃认为是权臣明珠的亲妹妹,其实不然,明珠的姓氏是叶赫那拉氏,而惠妃是乌拉那拉氏。
之所以会将惠妃误以为是明珠的亲妹妹,是因为惠妃的父亲叫索尔和,而叶赫部首领金台吉的一个孙子也就索尔和,二人同名但是不同姓。明珠便是叶赫部首领金台吉的后代,出身很是高贵。
而惠妃,父亲索尔和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五品官,严格来说惠妃是出身于包衣,所以在刚入宫的时候只是一个格格而已。康熙初年后宫妃嫔的等级还不完善,除了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子外,就是福晋、小福晋与格格。
格格便是所有妃嫔中最末端的等级,虽然出身一般,但是惠妃还是凭着自己真本事做到了妃位,并且一度成为妃位之首,有协理六宫的权力。
明珠虽然不是惠妃的亲哥哥,也就是说并非胤褆的亲舅舅,但明珠支持胤褆争夺储君之位却是事实,也可以这样说:只要是反对太子胤礽与索额图索相的,明珠都会支持。这便是康熙朝时期有名的“明相与索相”之争,正是因为有了明珠的支持,再加上胤褆的战功与威望,让胤褆有了夺嫡的底气。
皇长子胤褆
只可惜,康熙其实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过让胤褆继承皇位,因为康熙认为胤褆的性格暴躁、愚顽,不适合做一国之君。但是在太子胤礽被废的同时,康熙让胤褆护卫在自己左右,让胤褆有了幻想:是不是父皇想将我立为太子呢?
康熙自然知道胤褆的野心,便对朝中文武大臣说:
“朕前命直郡王允提护卫朕躬,并没有立允提为皇太子的意思。允提秉性急躁愚顽,岂能立为皇太子!”
康熙的话说的很明白,是不会考虑将胤褆立为太子的。但即便是这样胤褆仍旧参与了夺嫡之争。甚至想要建议康熙处死已经被废掉太子之位的胤礽,后来因张明德相面一事,再加上皇三子胤祉向康熙告发胤褆与蒙古喇嘛来往,用镇魇之术害胤礽,康熙一气之下将胤褆圈禁起来。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胤褆虽然彻底与皇位无缘,后半辈子被圈禁起来,但他却在被圈禁的26年时间里,生下了20个子女。
其实胤褆自始至终都不再康熙考虑的储君人选之列,也可以说是他与明珠等人的一厢情愿;胤褆早早便立下战功,若是能独善其身,不再储君之位上动心思的话,还是可以稳坐王爷之位一辈子的。
皇八子胤禩一党/皇十子胤禵一党说实在的皇八子胤禩生母的出身真的不高,但他背后的势力,也可以说支持他争储的大臣数量却是最多的:
皇太子胤礽背后的大臣一共有15人
皇长子胤褆背后的大臣是3人
皇三子胤祉背后大臣一共有2人
皇四子胤禛除了9位大臣支持外,还有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六子胤禄与皇十七子允礼(不过皇十六子与皇十七子并未参与九王夺嫡,在雍正登基后得到了重用)
而皇八子胤禩背后除了皇九子、皇十子、皇十四子外,还有最少24位大臣的支持,其中包括康熙的兄长裕亲王福全。
其实胤禩的生母出身真的算的上是所有皇子中最低的,他的生母卫氏是辛者库出身,正因为生母的出身低微,成为康熙以及敌人们贬低自己的理由。
也因为生母的出身低微,所以在康熙大封皇子时,皇十子胤已经是贝勒的爵位,而胤禩还只是贝子。但很奇怪,虽然胤禩生母的出身低微,爵位也不高,但是在朝中的威望极高。
不得不佩服胤禩的手段:胤禩精明能干,而且非常善于笼络人心,博取虚名。这些虽然被康熙所不屑,但是对朝臣们却是十分受用,所以不仅有三位出身高贵的皇子铁了心支持胤禩,而且还有很多的朝臣都支持胤禩。
我们先来看看坚决支持胤禩争夺储君之位的三位皇子:
皇九子胤禟:胤禟的生母是宜妃郭络罗氏,相信很多人在看清宫剧的时候都会看到康熙身边有一个宠妃就是宜妃,康熙对宜妃的宠爱了四十多年,自然爱屋及乌会宠爱宜妃所生的儿子。而且胤禟本身也非常有才华,可以称得上是胤禩的“钱袋子”,只要是胤禩需要钱笼络大臣,胤禟都会毫无条件地支持。而且在胤禩因毙鹰事件后彻底与皇位无缘后,开始无条件支持皇十四子胤禵争夺皇位,并且给与不少财物支持。
皇十子胤䄉:皇十子要战功没战功,要才华没才华,但却成为胤禩一党的核心成员,究竟凭的是什么呢?
在此不得不提的就是胤䄉的生母,胤䄉可以说是除了太子胤礽以外出身最为高贵的一位皇子。他的姨母是康熙的第二位皇后孝昭仁皇后,生母是康熙的温僖贵妃,而外祖父则是弘毅公遏必隆。有这样的势力背景,让胤䄉早早地便被封为敦郡王,而胤䄉被封为郡王时,胤禩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贝子。
大清皇子的爵位:亲王、郡王、贝勒、贝子.....
正因为胤䄉背后有如此强大的势力,即便胤䄉本身不出众,胤禩还是非常倚重他。也很奇怪的是胤䄉有如此强大的外戚势力在,自己并不争储,而是心甘情愿的支持胤禩。
皇十四子胤禵:胤禵与皇四子胤禛是同母所生,生母都是德妃乌雅氏。在清宫剧中荣妃、宜妃、德妃与惠妃是经常会出现的,也足以看得出这四位妃子在康熙朝时期的重要性。
胤禵虽然都是德妃所生,但是因胤禛出身时乌雅氏还不是一宫的主位,所以不能亲自抚养皇子,胤禛是由康熙第三位皇后孝懿仁皇后抚养长大的。而胤禵出身的时候乌雅氏早就“母凭子贵”被封为德妃,自然可以亲自抚养胤禵。
胤禵生母乌雅氏的出身并不算多高贵,是护军参领威武的女儿,不过有的说法是乌雅氏其实是包衣出身,雍正登基后为了抬高生母的出身,所以将其称之为“满勋贵族”出身。
暂且不论乌雅氏的出身如何,胤褆本身确实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大将;胤禩之所以看中胤禵,就是看中他的战功,以及康熙对他的宠爱。
皇八子胤禩在毙鹰事件后彻底与皇位无缘,胤禩一党便转头开始支持胤禵争皇位。
1708年康熙废掉胤礽太子之位后,面对皇子们明争暗斗争夺储君之位,康熙便想要尽早将太子之位的空缺补上,便让朝臣们举荐太子人选,其实在此时皇八子胤禩已经被康熙给抓了起来,但是朝中大臣们,包括内大臣阿灵阿(遏必隆的儿子)、尚书王鸿绪等人,与其他的大臣串通一气,一起举荐皇八子胤禩为新的太子。
如此也可见胤禩的威望确实极高,但是康熙并不以为然,直接告诉大臣们:
“皇八子从未办理过政事,对于治国没有经验,况且身获重罪,拘禁在狱,不宜立为太子。”
可见康熙并没有将胤禩立为太子的打算,不过胤禩一直没放弃,一直到毙鹰事件发生以后,胤禩才彻底地放弃争夺储君之位,转而支持十四弟胤禵。
胤禛一党胤禛生母出身前文已经介绍,不再赘述。胤禛之所以有争夺皇位的底气,就是因为他的养母是孝懿仁皇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是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的亲侄女,也就是康熙的亲表妹。了解清史的人都知道佟佳氏一族因康熙的登基,慢慢成为满勋贵族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势力,并且慢慢有了“佟半朝”一称。
有出身如此显赫的养母,还有一位深得盛宠的生母德妃,胤禛有争储的野心是很正常的。
不过支持胤禛争储的皇子只有皇十三子胤祥,其实胤祥的生母章佳氏出身并不高,是包衣出身,而且并没有得到康熙的盛宠。所以胤祥对于胤禛来说,只能说是一个同甘共苦的兄弟,优势确实不大。
在太子胤礽被废之前胤禛基本上没有活跃在争储的舞台上,为人行事很低调;胤礽被废以后,胤禛慢慢开始培养属于自己的势力,正式参与夺嫡之争。
胤禛这个人很有心计,为了不被康熙猜忌自己有夺嫡的心思,自称为“大清第一闲人”,而且经常与僧人一起谈经论道。但实际上胤禛一直在暗中培养属于自己的势力,这股势力确实人不多,但却个个位置极为重要,比如:
步兵统领隆科多:胤禛养母孝懿仁皇后的亲弟弟
张廷玉:大清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文臣,深得康熙的重用,康熙朝时便已经入主南书房,进入权力中枢;
年羹尧:康熙一朝便做到了川陕总督一职,战功赫赫的大将军,年羹尧的妹妹年氏是胤禛的侧福晋,后来的敦肃皇贵妃。
马齐:马齐是乾隆的孝贤皇后的亲伯父,富察氏一族的代表人物,康熙身边倚重的重臣。
其他的还有田文镜、李卫、鄂尔泰与戴铎等人。
在选人上胤禛确实坚持了“少而精”的原则,虽然人不多,但是个个身居要职,对胤禛在康熙末年争夺皇位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结语参与九王夺嫡的九位皇子,要么生母出身极为高贵,要么自己会笼络人心,背后支持的大臣多。可以说个个都不可小视,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跟康熙有最直接的关系。
康熙非常重视对皇子们的教育:皇子们不仅要学习骑射功夫,还要学习满汉蒙等几种语言,除此之外还要学习科学知识、数学算术,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康熙想要将自己的皇子培养的个个都是文武全才。
正因为皇子们足够优秀,足够有才,才有争储的“内在实力”;
另外康熙过早的将各位皇子封为郡王、贝勒、贝子等,让各位皇子有了参与朝政的资格,手里也有了权力,自然便有了不该有的心思。
在康熙与太子胤礽之间矛盾越来越突出的同时,其实就是在为其他的皇子制造争储的可能。
不管究竟是何种原因造成了康熙晚年九王夺嫡之争的局面,但被称为大清最勤奋皇帝的雍正继承皇位,也算是大清之庆了。
参考资料:
《清史通鉴》
《清宫秘史》
《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