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月初,陕北的冬天寒风凛冽,毛泽东手里拿着一封电报,忧心忡忡,一直沉默不语。
这是一封令人出乎意料的电报。
原来是八路军总部呈请毛泽东,蒋介石突然要接见我军将领,朱德问毛泽东哪些人能参加?
说到这里,大家是否知道,蒋介石与我军将帅有没有见过面?答案是肯定的,但笔者能猜到,各位读者朋友第一反应肯定是,蒋介石1924年在黄埔时期见过陈赓、徐向前、叶剑英、聂荣臻等,林彪是黄埔四期生,估计也见过,但那时国共尚处在第一次合作时,蒋介石对上述诸位不一定都有十分深刻的印象,也不会想到他们日后会成为劲敌。
今天要说的,是另一次有意识、有目的的集体会面,而且会面的几位,都是超级重量级的大将。
1938年1月,全面抗战开打,华北五省危机。蒋介石亲赴开封、洛阳召开军事会议,命令第一、第二战区师以上将领到位参加。
第一战区大体包括河北及山东北部。蒋介石在开封召集第一战区相关将领,在会上杀人立威,枪毙山东省主席韩复榘。
稍后蒋介石马不停蹄赶赴洛阳,召集第二战区将领开会。第二战区大体包括山西省和察哈尔,察哈尔省大体就是山西加今内蒙古和河北、山西交界一带。
当时我八路军三个师都在山西,指挥关系上隶属于第二战区,由阎锡山名义上负责指挥。第二战区通知辖下所有国共军队,八路军也收到了通知。那时国共军队统一了建制,处于密切合作的状态下,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都为去不去参加此会,拿不定主意,于是电请毛泽东,询其如何决策。
我们和蒋介石打了十年,从江西打到陕西,虽说现在合作了,但胡宗南十几万大军一直在关中监视陕北,张学良的东北军被拆得七零八落,杨虎城的陕军更是化整为零,吞得吞,撤得撤。
谁能保证他不会借机把我军高级将领一锅端?哪怕不杀,全都弄到武汉或重庆,或者找个借口全都逼着出国考察,总之,想整治我们,办法多得是。
但你若公然抗命不去,有碍抗日大局,中共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你们却自食其言,对社会大众也不好交待。
朱德和彭德怀不敢下这个决心,就是出于此考虑。
毛泽东接到这个请示也很犯难,朱德、彭德怀、115师师长林彪、120师师长贺龙、129师师长刘伯承,任哪一位有事,都是巨大无法估量的损失,何况是五位一齐去国统区。
担心呐!
不过领袖毕竟有领袖的担当,毛泽东最终还是同意他们去参加了。
1月中旬,朱、彭在山西洪洞会齐三大师长,一起前赴洛阳,参加了军事会议。
会上蒋介石一改在开封的雷霆震怒,辞气和蔼地肯定了第二战区各部积极抗战的功绩。
会议结束后,蒋介石集体接见朱德、彭德怀、林彪、贺龙、刘伯承。这个场面极具历史意义。彼此打了十年,心里能没疙瘩吗?但双方都搁置了。
蒋介石首先诚心诚意地慰勉了八路军积极抗战、屡创日军的佳绩,并一一称赞了五位虎将,并表态,一定要坚持抗战到底。
与林彪谈话时,蒋介石特意提到平型关大捷,说他打得非常好,还兴致颇高地鼓励林彪:你是黄埔的嘛,应该好好合作。
林彪那时才31岁,还年轻,被蒋介石一夸,难免有点高兴。五人离开洛阳返回山西时,林彪在路上按捺不住兴奋,给贺龙写了一张纸条,说蒋介石有抗战到底的决心,我们回到部队可以吹吹风,鼓励大家和国民党军真诚合作。
回到驻地后,林彪的兴奋在持续,并转化成新的战略打算。他向朱德、彭德怀和毛泽东提了一个关于派人赴各战区考察的建议。
林彪的意思是,通过考察,了解国民党军作战的真实情况,研究和利用他们作战的经验和教训;向他们介绍八路军的抗战经验,扩大八路军的影响。他提出组织一组人到各战场上去,一组二至五人,时间暂定一个月。他自告奋勇,第一批出去,另由延安和总部各派一两人。他还很有意思地说,部队现在正在照计划进行工作,他正好可以乘机到别的战区走走,在外面没有什么人认识他,可用八路军总部参谋名义,如果军委和总部抽不出人,他一人也可先去试试。
对林彪这个似乎有欠慎重的考虑,毛泽东没有答应。毛泽东答复说,去远地友军参观原则上是好的,有意义的,但先须取得国民党的同意,你出去还须顾到作战情况,因此,此刻不能同意你去。
俗话讲,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林彪虽然年过而立,但他的思想稳定性,明显不如朱彭贺刘四位。蒋介石虽然没有刻意拉拢挑拨我八路军将领,但他挟有当时合法政府领袖的派头,说话自然极有政治份量,林彪立功之心热切,虽然军事上甚有手段,但在政治上难免有些浅薄,可以说中了蒋介石政治太极拳。
毛泽东敏锐地察觉到这个细微的变化。
但林彪似乎仍想按己意行事,并没有太认同毛泽东的打算。
毛泽东不得不把一项尚未考虑成熟,但干系极重的事情,告诉了林彪。
原来毛泽东一直在考虑,日军已经占领了华北五省大部,我军集中兵力与日军决战已不可能,不如把主力军挺进到敌后。毛泽东打算先把一一五师派到山东与河北敌后,如果挺进敌后,在平原与日寇作战能坚持下来,那么下一步将更大范围地散我主力军。
如果开封、济南、武汉、徐州等大城市均无法防守,就把一一五师派到豫西、鄂西山区,在那里建立根据地。
一二九师则派到鄂豫皖,一二零师留在陕甘区,这样形成三个大的战略支点,长久地与日军对峙。
这个计划的前半段,毛泽东已经考虑的很成熟,但第二阶段,由于过于宏大,能不能施展开,并没有十分把握。毛泽东本来的想法是等考虑成熟后,再找朱、彭商量。但林彪过于峻急的想法,令毛泽东十分不安,当下革命形势紧急,林彪的精力万万不能分散。
于是毛泽东电告林彪,告诉了大致的打算。
林彪对这一战略十分震惊,毛泽东战略视野竟已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展到这样的程度,这是他万万没想到的。
相比来看,毛泽东更重实务,而蒋介石只会空喊口号,两相对比,十分鲜明。
朱德、彭德怀也都劝林彪,不要再萌生那些异想天开的怪主意,老老实实把仗打好。
林彪连连称是,表示立即收心。
但他的精神上未免有些失落,毕竟他设想的也是一个挺大的“战略”,如能把国军正规战的精髓学过来,用来指导、规范八路军的战略战术,也是一个不小的贡献。
就在林彪的思想还没有完全转过弯时,事情发生了突变。
日军突然向晋西南发起进攻,威胁风陵渡口和潼关,国民党军纷纷退却,如果突破黄河河防进入陕西,那形势将急剧恶化。
毛泽东急令林彪率一一五师向北移动,迎击阻挡日军。
林彪紧急率部向山西隰县方向出动,1938年3月2日,路经山西隰县以北的千家庄时,发生了那次著名的哨兵误击事件。
当时一一五师事先已与驻扎该地的阎锡山部第十九军警戒部队取得联络,要他们撤去警戒,放一一五师过去。前面阵地的阎军已知道,放开警戒线。但该军不知何故未能及时通知后面阵地哨。当时,八路军部分人员穿着缴获来的日军军大衣,远看难分敌我。当阎军哨兵隐隐约约看到一支穿着日本黄呢军大衣的队伍过来时,便误以为日军来了,冲着骑马走在最前面的林彪迎面开了一枪,林彪当即中弹栽下马来。子弹从右肋进,由左侧背穿出,伤及肺部和脊梁骨,所幸的是尚未击中要害。
阎锡山闻讯大惊,亲自带着军医来给林彪治伤,并当面表态要枪毙哨兵给林彪谢罪。
林彪表示宽大处置,哨兵无心之失,绝不可枪毙。
林彪此次受伤,各种官方记载都已表明,没有什么阴谋论,纯粹是一起意外事件。阎军没有故意伏击林彪,一一五师与阎军也没有什么仇,不会是故意的。
但我们从此前一段事件大致也能看得出来,林彪有点心不在焉。林彪一向是很小心谨慎的,尤其是大军行进,即使穿过友军防区,也至少派警卫排打头。而这次林彪是独自骑马当先,丝毫没有防备意外的打算,基本可以判断为,林彪思虑重重,一直在考虑大事,故而忽略了这些行军中的细节。中了这一枪,也算得上种因在前吧。
世上之事,千丝万缕,皆有联系。所谓草蛇灰线,伏延千里,谁也想不到此事与彼事会有什么因果关系。毛泽东感到担心和不安,但也没有想到,蒋介石接见八路军五大虎将,没有发生大事,最后却在林彪身上产生了这样的后果。
伟人谋略无人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