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戏称为“冢中枯骨”的袁术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非主流玩崩了

品古观今呀 2025-02-19 11:56:39

汉末群雄并起,时代进入了士族集团主宰天下的格局,“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无疑是当时的时代引领者。

老袁家广为人知的两个代表人物是袁绍和袁术这两兄弟,袁绍因为官渡之战的失败而被人千古耻笑,说他是好谋无断,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而袁术则一直被人戏称为“冢中枯骨”,被埋汰成了“就差没直接装在盒子里的死人”了。老袁家这个汉末顶级豪门,因为没有取得人们所期待的成就,没少挨骂。

之前,关于饱受诟病的袁绍,咱们客观地分析过了,袁绍被黑确实有点冤枉,人家的能力和水平其实一直在线的,最后输在了运气和寿命等诸多不可控的因素上面。那么,老袁家的另一个代表袁术呢?他被鄙视是不是也很冤枉呢?

咱们别看袁术也是割据一方的大诸侯,还是汉末称帝第一人,只要认真梳理一下他的人生轨迹和操作方法,就会很轻松地发现,这货才是老袁家的败家子,真正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人是他,而不是那个他一直看不上的哥哥袁绍。

话不多说,直接来扒一扒袁术同志的人生底色吧。

袁术的非主流人生

汝南袁家,号称“四世三公”,是东汉的顶级豪门,门生故吏满天下,声望权势倾江湖。袁术作为老袁家的嫡子,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比他那个丫鬟生的哥哥袁绍各方面都要优越得多。

但一个人如果一出生就太高高在上了,有时候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会让人觉得有点不接地气,太遥不可及了。所以,袁术在他的小伙伴圈子里,大抵是没有他哥哥袁绍那么受欢迎的。袁绍可以和曹操那种有身份缺陷的官二代去偷新娘子,袁术却不会,也没有人会和他干这种荒唐事的。也就是说,袁术在小伙伴圈子里的人缘是不如他那个有身份缺陷的哥哥袁绍的。

一个人的身份优越感得不到体现时,是很容易偏激地走向极端的,袁术从小就喜欢不按套路出牌,士族子弟圈子咱混不过哥哥袁绍,那咱就自己拉拢一个新圈子玩一玩呗,袁术从小就喜欢结交一些侠客等三六九教之徒。

这种偏激的选择成了袁术一辈子摆脱不了的硬伤。其实,袁术只要足够聪明的话,他是完全没有必要这样选择的,袁绍再怎么会做人、得人缘,但终究是老袁家的庶子,老袁家的家族资源永远是优先倾向于你的。袁绍不过是通过这种方式在弥补他的先天性缺陷而已,你着急个啥?你只要按部就班地长大成人,最能代表老袁家的还得是你呀。再说,小孩子过家家式的交朋处友,其实是没有太大含金量的,等步入社会,想攀附你们老袁家的人大有人在,你还愁没有“朋友”?

袁术成人之后,被正常安排了,先是被举孝廉,然后进入仕途磨炼。袁术经多次调任做到河南尹、虎贲中郎将。这些都是升职空间巨大的核心岗位、关键岗位。

后来,在袁绍亲手策划的汉末崩塌大戏之中,身为虎贲中郎将的袁术与吴匡合力进攻皇宫,火烧南宫九龙门及东西宫,迫使十常侍放弃皇宫出逃。

但就在袁氏兄弟觉得大功告成的时候,不讲武德的董卓突然进京来横插一脚,把权柄据为己有。

后来在士族集团的间谍式提醒下,董卓决定拉拢士族集团,大量士族大佬被外放为官,或者直接封官封爵,就连在朝堂之上与之拔剑相对的袁绍也捞了一个“渤海太守”的高级编制。因为董卓要想拉拢士族集团,是绕不开袁家的,人家老袁家是士族领袖。袁术在这次政治收买与妥协活动中,捞到了什么岗位呢?后将军!这是一个中央编制,比袁绍那个“渤海太守”的分量重多了,说明董卓想把袁术扶持为新一代袁家掌门人。

袁术再混蛋,也不会跟董卓这样与袁家有家仇国恨的混世魔王过日子的。于是,袁术也赶紧找了个机会溜出了洛阳,跑到了南阳。

时任南阳太守张咨也是士族集团的名士,对袁术这种类似于武林盟主家的公子,自然是相当客气,将其奉为上宾。

结果没多久,南阳太守张咨被当时著名的暴力分子孙坚给骗杀了。南阳士族唯恐南阳这块肥肉落到了孙坚嘴里,便通过集体选举的方式,把袁术推上了南阳一把手的位置。南阳是东汉的龙兴之地,要啥有啥,是不可多得的创业之基。人家南阳士族这么慷慨激烈地把南阳送给了你袁术,是希望你干什么,你袁术心里没点逼数吗?你不得出来给南阳士族站台、撑腰吗?

也许袁术是真不明白,也许袁术就是要叛逆地活出他自己,袁术看中了孙坚的单打能力,觉得收留这么一个小弟很拉风。于是,孙坚在前有袁术、后有刘表的紧迫形势下,向袁术投诚了,袁术居然很是高兴地收留了这个专门跟士族集团作对的暴徒。

这件事情一经传出之后,老袁家的士族品牌效应才开始彻底倾向于袁绍,尽管袁术是袁家正室所生,袁绍是袁家丫鬟所生,但考虑到袁术虽然人模狗样却不干人事,大家还是觉得身份“卑微”但路线正确的袁绍更可爱和可靠一些。

袁术在得到南阳这一块膏腴之地和孙坚这个骁勇之将后,开始全面放飞了他那不走寻常路的非主流人生玩法。别看我袁术是顶级士族出身,但我就是要走出一条截然不同、针锋相对的精彩道路来,谁说读书人就一定要选择温润如玉的活法?咱就不能做农民工的代言人了?

他派孙坚去打豫州,但一见孙坚打出气势来了,马上就停了孙坚的军粮供给。搞得孙坚心里很不爽,回来一金刚怒目,他又马上软了,马上签字拨款,安利了孙坚。

孙坚因为豫州老被董卓部队打秋风,开始暴走,与董卓干出怒火来了,一度把董卓赶回关中了。但这个时候,孙坚打下的豫州遭到了袁绍的偷袭,袁绍以会稽的周昕为豫州刺史。这个周昕是啥人呢?是曹操的铁杆粉丝,当年曹操去扬州募兵就没少得到他和他们家族的支持。而此时的曹操还是袁绍的铁杆小弟。

孙坚主动回防,袁术发兵支援,自然是很轻易就击退了周昕。但是,幽州军阀公孙瓒的弟弟却交代在这次行动当中了。

公孙瓒的弟弟怎么会跑到袁术帐下去了呢?是因为当时幽州牧刘虞的儿子刘和在朝廷做侍中,汉献帝秘密安排他出京去幽州联络刘虞发兵勤王。结果刘和到了南阳,被袁术给扣押了,逼刘和写信给父亲刘虞,要发兵到袁术那。这事公孙瓒当时是极力反对的,奈何刘虞一片忠心,终究是阻止不了的,最后只好顺其心意行事。再加上公孙瓒和袁绍开撕在即,也想拉拢袁术这个战略盟友,于是派弟弟率兵驻扎袁术帐下,以供驱使。

看到没有,袁术这种人小心思还是挺多的,救援孙坚这种小马仔,他是舍不得自己出血的。

豫州折腾完了之后,袁术和孙坚便将目标瞄准了刘表的荆州。为啥要打荆州呢?孙坚是想借此打通南归之路,北方毕竟不是自己的地盘,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短,在袁术手下混日子腰杆子直不起来。而袁术则是因为刘表“看不上”他,刘表没有选择和他结盟,却选择和他们家那个丫鬟生的哥哥袁绍结盟,这让他敏感的心很受伤。当然,袁术不会去想自己的原因,是他自己玩行为艺术,跟士族集团决裂了。也忘记了他那个南阳太守的正式编制还是刘表向朝廷推荐的。

结果,在荆州战场,孙坚很快就玩下线了。而失去孙坚这杆枪的袁术根本就不能打,慢慢被赶出荆州地盘,就连南阳大本营也岌岌可危了。背后一个重要原因是南阳士族集团慢慢都不支持袁术了。

袁术这个时候又看上了曹操刚刚得到的兖州,袁绍是我们袁家的奴才,你曹操又是袁绍的小跟班,凭你也配当兖州刺史。刚好中央政府委派的兖州刺史金尚恰在袁术营中,于是袁术便“名正言顺”地开始攻打兖州了。

但袁术有多大脸现多大眼,被袁绍和曹操这对绝代双骄揍得丢盔弃甲,一路逃到了江淮地区。

可是到了寿春,他名义上的小弟守将陈瑀却压根不鸟他,不让其入城。袁术只好退守阴陵,搬来救兵击败了陈瑀,陈瑀逃回了徐州下邳。

后来,袁术又率领余部前往九江郡,杀死了扬州刺史陈温而自领扬州牧,又兼称徐州伯,封部将张勋、桥蕤为大将军。

李傕、郭汜等攻入长安之后,也想结交各路诸侯,以便得到大家的认同。袁术当时被李傕政府授予左将军一职,假节,进封阳翟侯。

但袁术马上又露出了他吃完了就要掀桌子的本性来了,李傕等人派来给各地给受封的将军侯爵举行拜授仪式的太傅马日磾被他拘禁了。给我搞拜授仪式可以,给其他人弄就算了,他们不配。

公元194年,过路财神刘备中奖了,没费一兵一卒就跟袁术当年得到南阳一样得到了徐州。这同样气得袁术破口大骂:“刘备是什么东西,我都从来没听说过有这号人物。”他不配拥有徐州,我才配!于是,袁术又开始发兵攻打了徐州。

得益于历史上的著名义子吕布先生在刘备背后捅刀子,刘备终于失去了徐州,但徐州跟袁术依然没有半毛钱关系,这个大便宜被吕布得了。

于是,袁术同志又不开心了,又开始了和吕布之间的菜鸡互啄模式。策反人家部将又主动跟人家联姻,被吕布先同意后拒绝之后,又气急败坏地举兵进攻,被吕布暴揍一顿才老实许多。

其实袁术同志只要不瞎折腾,他也不是没有发展机会的,比如小霸王孙策就帮他打下了江东,他那个扬州刺史也算是做到名副其实。但是,这货是典型的在作死的路上永不停歇的那一种人,他后来干了一件亲自为自己盖上棺材盖的事情,那就是称帝。

当时有谶语说:“代汉者,当涂高也。”袁术觉得这句话就是说自己,因为他字公路,公路和涂(途)高不就是一个意思吗?再加上他又从孙坚那里得到了传国玉玺,更加深信自己是天命所归了。

一个得了自我臆想症的人是相当悲哀且固执的,即便袁术治下当时连顿饱饭都很难吃得上了,他还是一心想当皇帝,还是谁都劝不住的那一种。

结果袁术一宣布称帝,便马上众叛亲离了,大家本来就看不上你,你还公然做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这不是给别人机会脱离你、远离你吗?

尤其是他手下最能打的孙策心里那个高兴呀,都没法用言语来表达了,我们老孙家两代人寄身于你帐下,一直苦于没有机会摆脱你,我这个瞌睡得很,你这个枕头送得是真及时呀!孙策在袁术称帝后,马上宣布自立,逐走袁术任命的丹杨太守袁胤。广陵太守吴景、将军孙贲也马上宣布脱离袁术投靠孙策了(吴景是孙策的舅舅、孙贲是孙策的兄弟)。袁术就此丧失广陵、江东等大片土地,势力为之一挫。

袁术宣布称帝后,还有谁的反应最为激烈呢?自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了,你特么是皇帝、是天子,我还挟个屁天子来令诸侯?必须得好好教你做人!曹操亲自征讨袁术,在蕲阳擒斩袁术大将桥蕤、李丰、梁纲、乐就,袁术再度奔逃到淮南。

已成丧家之犬的袁术在生活作风上还喜欢装叉,下面的人饿死一片一片的,他还要讲奢侈、讲排场。都啥时候了,你还享受个啥?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鄙视这货了。

建安四年(199年),走投无路的袁术,前往灊山投奔他以前部曲雷薄、陈兰,但是人家根本不搭理他。这个时候,袁术终于想起了北方那个被他臭骂了大半辈子的哥哥来了,他写信给袁绍,愿意将帝号让给袁绍,请求袁绍收留他。

袁绍是愿意收留他,可是他到得了袁绍的地盘吗?袁术当时想穿过徐州北上到青州去投靠他的大侄子时任青州刺史的袁谭。可惜在半路上被曹操派来的刘备、朱灵拦截,根本就过不去。

袁术只好又退往寿春。六月,退军至江亭。当时军中仅有麦屑三十斛,时六月盛暑,袁术欲得蜜浆解渴,又无蜜。叹息良久,无限感慨道:“我袁术怎么会混到这个地步!”最后呕血而死。

至此,本是天之骄子的袁术就这样凄凉落幕了。

袁术的人物分析

袁术这样的人,其实仔细一读,会发觉他是一个挺悲情的人的。钟鸣鼎食、光芒万丈,却在无形之中被哥哥袁绍稳压一筹,关键是这个哥哥在身份方面是远不如自己的。

有一种人,很光鲜亮丽,但接受不了生活中的一丁点反差;有一种人,即便生活过得如鱼得水,但总喜欢和身边的人一争高低;有一种人,尽管大多数时候是别人眼中羡慕的对象,但在他的内心里却一直充满着叛逆的卑微。

袁术应该是从小就不服他哥哥袁绍的,他认为哥哥袁绍身上的那些光环都应该是属于他的,因为他才是袁家的嫡子,袁绍不应该抢走他的风头。

不成熟的嫉恨是很容易促使一个人走向偏激的死胡同的,会因为不服、不满等情绪而急于证明自己!而且通常会选择一条截然相反的路径去证明自己!所以,袁术作为一个豪门子弟、士族翘楚,却偏偏喜欢结交各种江湖人士,这是他性格里的叛逆基因在起作用。

这种不走寻常路的活法,导致袁术在很多重大问题的选择,是很容易因为不注重细节而渐行渐远渐无书的。

比如说在袁绍设计外戚、宦官自相残杀的那场大戏中,袁家作为幕后推手,袁绍和袁术两兄弟是主力骨干,但是袁绍的手法就明显比袁术高明许多,他自始至终都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没有直接参与那些杀人见血的事情,但是袁术则带队攻打了皇宫。

又比如关中政府当年想招安关东群雄,派出一部分士族官员到关东来充当说客。袁绍、袁术两兄弟都因老袁家被董卓灭门而不愿意接受和解,但是袁绍是指示王匡杀掉那帮士族官员,而袁术是再次亲自拔剑杀人。

像上面这些事情,虽然也不是完全说不过去的事情,但多多少少是会招惹是非的,能不亲自掺和就尽量不掺和。可见,袁绍行事是走一步看三步的,而袁术行事则是情绪到了就甩开膀子干的。

其实尽管袁绍抢了袁术很多风头,袁术也大可不必这么偏激地去走一条与袁绍对着干的道路。要相信,其实上天的安排有时候就是最好的安排。袁术只要中规中矩、不偏不倚地去生活和成长,袁家该属于他的东西还是他的。

他其实不明白,袁绍为什么要活成那种左右逢源、滴水不漏的模样?通常情况下,只有弱者才会一味地约束和包装自己,而强者都会不自觉地想任性一点。袁绍恰恰是因为他在袁家的身份地位不如袁术,才需要通过“会做人、会来事”等各种方式来弥补自己的短板。

袁术因为过于叛逆和偏激,导致他在人生重大决策上,基本上没有选择对过,他能在汉末那样的大乱世坚持十来年,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了。

袁术从京城潜逃到南阳,人家张咨为什么收留你?不就是因为你是士族集团的人吗?不就是因为你是老袁家的人吗?人家把你当自己人,你呢?在张咨被杀之后,接收了人家的全部家当,却马上就和杀张咨的凶手眉来眼去,这都是一些什么事呢?你能怪南阳士族越来越不支持你吗?能怪当初做顺水人情举荐你为南阳太守的刘表不待见你吗?人家都把你当阶级同胞看,你却立马变脸要做阶级叛徒,谁敢跟你称兄道弟呢?

还有,袁术和他哥哥袁绍闹矛盾的时候,他因为各方士族纷纷投靠袁绍而无视于他,破口大骂:“这些竖子不跟随我,反而跟随我家的奴仆吗?”这不是凭实力一句话就得罪所有人吗?你骂袁绍可以,因为你们是要争夺资源,但你骂那些士族人员干啥?人家不投靠你,你就骂人家是竖子,人家是不是更加不会投靠你了?娶不到老婆就敌视所有女性的单身汉,还能被尊重吗?

袁术生来优越,但是他的优越感似乎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所以这位同志因为意难平就开始各种作,看到啥好东西都觉得应该属于自己的。投靠袁绍的士族、袁绍拿到手的冀州、曹操得到的兖州、刘备被赠送的徐州、甚至包括已经名存实亡的皇帝之位……凡目光所及的好东西,都应该是我袁术的,谁特么不配合我,谁就是不知天高地厚。

退一万步讲,袁术即便欲望是如此的强烈,其实也不是最致命的,只要你的能力能够支撑你的欲望,想法多一点就多一点。关键是,袁术的想法多,但是能力又相当有限。大家别看袁术老想吃好吃的,但其实他是真的不挑食,对于他来说,谁愿意跟他来往,基本上他都觉得是好家伙。孙坚那样的阶级敌人、黑山贼、李傕那样的黑军阀……他是真的来者不拒呀。

而且大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袁术这一辈子基本上离开了孙家人就压根没有干成过什么事。孙坚走了,他被袁绍、曹操、刘表各种暴揍,逃到寿春,还得是找孙家人帮忙才拿下一块立锥之地。打庐江、取江东,也都是孙策帮他干的,孙策离开他后,他是谁都干不过了……

关键是这货挺没有自知之明的,饭都快吃不上了,还要称帝,还要喝蜂蜜水解渴,太特么黑色幽默了。

其实袁术要是稍微聪明一点,就算选择一条道走到黑,和孙家人紧密捆绑在一起,据江淮而自守,也不至于最后活成一个大笑话。

又或者,袁术就按照上天的安排,接受自己的人设按部就班,南阳士族和荆州刘表推选自己成为南阳大佬,咱就依托南阳背后巨大的社会资源稳打稳扎,紧密团结南阳和荆州的好同志,争取士族集团一切可以争取的阶级同胞,不也是很好的选择吗?

不说了,越说越觉得袁术这个人太荒诞了,总而言之,那些文化人骂他是“冢中枯骨”,真还没怎么冤枉他。

一点点现实思考

生活也好、社会也罢,其实都是一个博大精深、纷繁复杂的大剧本,其中是有很多不同的角色、有各种不同的分工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当主角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当好主角的,所以,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认清自己的角色和接受自己的角色。

我们很多朋友其实都是很容易走袁术的老路的,为啥呢?因为接受不了一些不如意的角色定位,且不知道正确地消化这种负面情绪和认知,慢慢走到一条偏激而又敏感的道路上去了。

比如说,两个大学生同时就业,学历更普通的那个大学生更受领导和同事的青睐,那个学历更亮眼的大学生是不是容易心理失衡?这种情况下,他是很容易玩世不恭、破罐子破摔的。

所以,一个人的心性之坚定真的非常重要。因为没有人的人生道路是一马平川的,总会有各种不如意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完成心理上的克服和认知上的蜕变。但凡遇到一点挫折或者委屈,就偏激地摆烂、就觉得全世界都对不起自己的人,一般是不会有什么好的发展和结果的。

有很多人其实是接受不了身边的人比自己优秀的,也有很多人是不能正确利用各种反差来激励自己的,大多数人都败在了肤浅的骄傲和盲目的优越上。你不愿意接受比你优秀没问题,你得努力去超越人家呀,你每天都在埋怨、极端表示不服,有用吗?

其实生活的各种道理都很简单,关键在于大家能否理解透彻。人生的障碍和困境,不就是“要么克服它、要么接受它”吗?这样的道理有多少不懂?但又有多少人做得挺好?无法接受自己的平庸或不如意,这是人性之中的一种通病,有些人能慢慢想办法去医治、调整,有些人却讳疾忌医地任由其爆发。袁术不就是这种人?

有人曾问我,到底人生要怎样生活才足够洒脱?其实很简单,认清自己、坚持本色就够了。不属于我的东西我不强求,属于我的福缘我用心珍惜、积极争取,这不就足够洒脱了?

人,其实最怕的就是错误的方向和地方去使劲、去争去抢,恰如袁术非主流行为艺术的一生。

0 阅读:0
品古观今呀

品古观今呀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