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无不知而作;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此是圣学真血脉路。——《传习录》
“孔子无不知而作”的“知”不是知识,而是道德之知。颜子对不善的未尝不知,是因为颜子能够致良知。王阳明解释儒家经典,讲的也是人生观,而非知识论。
王阳明对儒家经典的理解,是承袭宋儒的。宋儒不愿意像汉代的前辈一样费心机于一字一句,他们对儒经作义理的创造性解释,力求发挥先秦儒学的内蕴、构建对抗佛老二氏的形而上学。宋代儒学与以往的儒学有大不同,因而被称为“新儒学”。“理”是宋代儒学的核心,所以宋代儒学又被称为“理学”。作为理学一派的心学更是认为经典不过是本心的注解。
王阳明曾作诗云:“影响尚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无独有偶,陈白沙也曾赋诗说“白首羞作郑康成”,表达了自己一辈子都不愿意做考证经典一字一句之事的心迹。
王阳明像。
郑康成即郑玄,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一生专注于整理、考据、注解儒家经典,不仅对于经典中的一句话,对于一个字,他也认真考据,不惜花长时间、大精力。他笃信经典,把其视为万世不易的准则。王阳明认为,一字一句的考证,不把心而生硬地把经典作为准则,只会得到支离破碎的学问,是人心和经典支离为二,不是儒家的简易之学。
对于简易之学,王阳明说:“即如我良知二字,一讲便明,谁不知得?若欲的见良知,却谁能见得?”
王阳明从不迷信权威,朱子之学虽然作为朝廷的官学,他也大胆提出质疑。朱熹认为《大学》的“在亲民”应该是“在新民”,王阳明则认为不用改,还是“在亲民”。王阳明甚至作了《朱子晚年定论》,依据自己心学思想重新对朱熹的学说作了新的阐述阐发的同时,提出朱熹晚年已经开始对其早年的学说作出纠正,可惜因为去世而没有做成而已。
孔子为什么删定“六经”,又说怎么删定的,一直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孔子删定“六经”,是删《诗》、《书》,定《礼》、《乐》,赞《易》,修《春秋》,标准是对宣扬仁义是否有利,从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著述重的是有所发明,而不是形式,这似乎是一个很明白的道理,然而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今,很多书籍都与这个道理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