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他不仅仅是的质疑华佗是不是中国人,还有华佗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历史也是他提出来的。当时的民国有这样一批人,名为“疑古派”。胡适,钱玄同还有顾颉刚等人都算是这“疑古派”的一员。
这是自中国新文化运动之后出现的一个主要以“疑古辩伪”为特征的史学学术流派,他们对历史文献都保持这怀疑的态度,然后去辨别真伪。比如说胡适曾经就做出过一个怀疑,认为孙悟空的原型其实是印度的哈奴曼猴神,并不是中国的本土猴。当然在经历过大量的研究过后,孙悟空是中国猴的“本土猴”国籍终于算是保住了。但疑古派的怀疑还是不少,比如说他们对夏朝的怀疑态度,却造就了至今史学界对夏朝存在与否的争论。
当然,陈寅恪并不是疑古派的一员,他的一生之中疑古之事也仅仅只有华佗这一件事情。甚至他推论都没有公开发表过,我们仅仅只是自他的一篇手稿之中找到了这个痕迹,这很可能就是这位大师单纯的想法和思想。但正因为他不随大流的非疑古派身份,以及权威的历史学家身份,华佗是不是中国人,以及华佗到底存不存在一事,就更加引人注目了。陈寅恪先生提出这一点想法的前提,是因为他精通拉丁文,梵文以及古汉语。
同时他对于中国的历史,以及印度的历史都比较精通。并且还对其进行过比较详细的研究和比较,于是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个中医华佗很可能与印度古代文献之中记载过的某种民间医生有很大的联系。首先是华佗这个名字,与古印度语之中“江湖游医”的发音十分的相似。其二是在用药的方面,华佗最出名的麻沸散与阿拉伯传到印度的某种麻醉药十分的相似。在其三,在那时候震惊国人的开刀手术,在印度次大陆,与华佗同时代的文献中也有相关的记载。
经过比较和研究,他认为要么华佗要么是印度医生,主动前来中国的。要么记载中,华佗曾经出过国外,那时候他去的地方就是印度。亦或者是,早在公元145年年左右,也就是华佗出生前后,中印文化就开始有了交流了。以上这些猜测,俱都能够找到可靠的史料落脚点。但是偏偏有些人就喜欢拿着华佗不是中国人这一点来说,并且加上前面那三条状似无法反驳的证据。断章取义。目的无非就是为了增加热度,但后果却是导致民众们混淆视听。
而另一点,关于华佗到底存不存在这一点。大家可以再读一下陈寅恪先生所写的《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的原文:
大宗世骏《三国志补注》肆引叶梦得《玉涧杂书》略云:“华佗固神医也。……人之所以为人者以行,而行之所以生者以气也。佗之药能使人醉无所觉,可以受其刳割,与能玩养,使毁者复合,则吾所不能知。然腹背肠胃既以破裂断坏,则气何由含,安有如是而复生者乎?审佗能此,则凡受支解之刑者,皆可使生,王者亦无所复施矣。”
是昔人固有疑其事者。夫华佗之为历史上真实人物,自不容不信。然断肠破腹,数日即差,揆以学术进化之史迹,当时恐难臻此。其有神话色彩,似无可疑。陈寅恪先生先写的是,“大宗世骏”,也就是杭世骏,生于1688年。他在《三国志补注》之中怀疑华佗开刀的真实性,因为“行之所以生者以气也”。而华佗开刀的治疗方式,则是“气何由含”,所以他怀疑华佗的真实性。
而杭世骏所在的年代还是西医外科没有传入的年代,他的质疑理由放在那时候自然是个理由。但是陈寅恪所在的年代,西医外科早已传入。所以他明白这一点,于是他先摆出了杭世骏的论点,说他是“固有疑其事者”。而后他自己再次强调,“夫华佗之为历史上真实人物,自不容不信”。他是肯定了华佗是历史上得真实人物得,但之所以有人说华佗不是真实存在得。甚至还引用了陈寅恪先生得话得人,纯粹是断章取义,非蠢既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