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丨医声老何
编辑丨医声老何
血栓,一个听起来陌生但却悄无声息威胁着现代人健康的“隐形杀手”。看似无声无息的病理变化,可能在某一天打破平静,甚至危及生命。曾经有这样一个病例,一名年仅40岁的男性白领,长期久坐,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
某天早晨,他突然感到左小腿肿胀且隐隐作痛,起初以为只是劳累,但未加重视。几天后,他突然胸闷、呼吸困难,被紧急送医后诊断为“肺栓塞”——一块从下肢静脉脱落的血栓堵塞了肺动脉,险些丧命。其实,这样的危险完全可以在早期预警时避免。
医生指出,如果能够关注身体的信号,尤其是手脚的表现,血栓并非无法防范。今天,我们就从专业角度解析血栓可能发出的5种“危险信号”,帮助大家识别风险,守护健康。
血栓的形成可以简单理解为血液在血管内部异常凝固,形成了“血块”。本来,凝血机制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手段,比如当我们受伤时,血液会在伤口处凝结,防止出血过多。但如果这种凝血过程在血管内异常启动,就可能导致血栓的产生。
医学上将血栓分为两种常见类型: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动脉血栓多见于脑卒中、心肌梗死等急性事件,而静脉血栓则更常出现在下肢深静脉,严重时可导致肺栓塞。
血栓的形成往往和三大因素密切相关: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缓慢以及血管壁受损。例如,长时间久坐不动、肥胖、高血脂、吸烟、血管炎症等因素都可能参与其中。
根据《中国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指南(2019版)》的调查数据显示,血栓每年导致全球约1000万人死亡,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早期发现血栓的蛛丝马迹,显得尤为重要。
医生强调,手脚是血管循环的末端,最容易受到血液流通不畅的影响。当血栓形成时,手脚往往会发出一些早期信号。以下是与血栓相关的5种典型症状,值得警惕:
1. 单侧肢体的肿胀和疼痛:这是下肢静脉血栓的常见表现。由于血液回流受阻,患者可能会感觉某条腿突然肿胀,伴有压痛,尤其是在小腿部位。如果按压小腿出现明显的压痕,更需要高度警惕。
2. 手脚发麻或冰凉:动脉血栓可能导致肢体供血不足,表现为手脚冰冷、麻木,甚至颜色苍白。这种情况多见于动脉硬化或其他血管疾病患者。
3. 不明原因的皮肤颜色变化:血栓可能导致局部血液淤积,手脚皮肤出现紫红色或青灰色的斑块。如果伴有局部温度升高,可能提示浅静脉血栓。
4. 突发的剧烈疼痛:动脉血栓一旦完全阻塞血管,手脚可能会出现剧烈疼痛,甚至无法活动。这种情况需要立刻就医,否则可能发生肢体坏死。
5. 指甲下的线状出血:这种现象也被称为“线状出血点”,可能是微血管内血栓形成的表现,尽管不常见,但也应引起重视。
谈到血栓的治疗,中西医各有特色。西医的优势在于针对性强,尤其是在急性血栓事件中,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和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利伐沙班)能够快速干预,挽救生命。
此外,西医还通过手术手段,如血栓取出术或血管支架植入术,恢复血管通畅。而西医更多关注的是“结果”,即血栓形成后的治疗。
中医则更注重“治未病”,强调通过调理全身状态预防血栓形成。例如,中医认为血栓的形成与“气滞血瘀”有关,常通过活血化瘀的中药,如丹参、川芎、红花等,改善血液循环。
此外,针灸、拔罐等理疗手段也被用于辅助治疗。中医的特色在于个体化治疗,尤其适用于血栓风险较高但尚未发病的人群。
当然,中西医并非对立,而是可以互补。例如,在急性血栓事件中,西医可以快速控制病情,而中医则能在恢复期通过调理体质、改善血液循环,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
血栓的危害是局部血管的阻塞,更可能引发全身性的严重后果。例如,深静脉血栓可能导致肺栓塞,脑动脉血栓可能导致脑卒中,心脏血管中的血栓则可能引发心肌梗死。这些疾病均具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
从易患人群来看,以下人群需要格外警惕:长期久坐或卧床的人群(如术后病人、孕妇)、肥胖者、吸烟者、高血脂或高血压患者,以及有血栓家族史的人。此外,女性口服避孕药或激素替代疗法也可能增加血栓风险。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血栓?预防血栓,关键在于保持血液流动的“畅通无阻”。从日常生活角度出发,医生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避免久坐:每隔1小时起身活动,简单的伸展或步行即可有效促进血液循环。
多喝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血液黏稠。
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糖饮食,增加富含膳食纤维和抗氧化剂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
适度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增加血栓风险。
监测健康指标:定期体检,关注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血栓并非不可预防,它的早期信号往往就藏在手脚的变化中。医生提醒大家,关注身体的细微异常,尤其是手脚的肿胀、麻木、疼痛或颜色变化,可能是血栓的“报警信号”。
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必要的医学干预,我们完全可以将血栓拒之门外。健康从点滴做起,守护生命从关注身体信号开始。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