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家谱》七修概述
家谱是家族的史书,记载了一个家族的起始、迁徙、繁衍,也记载了一个家族更迭起伏的历程。家谱和国史、方志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根祖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值盛世,国泰民安,续修家谱已成为家族有识之士的历史责任和自觉行为,从而将家族历史文化延续下去。
一、不忘始祖 世代铭记
我高邮南州蕃礼堂徐氏始祖徐佛,字佳儒,原系苏州昆山人。明初,公元1368年,奉旨随众迁徙高邮北城门外,落籍德胜乡两管西村王家庄,后移居汤家庙(原东墩乡阮湾村,俗称徐老庄),以耕读传家,迄今六百余年。
六百余年来,徐氏后人生生不息,枝繁叶茂,现今徐氏族人已开枝散叶省内外,主要聚居在高邮经济开发区(阮湾、双龙、东墩、汤南二、四、五、七组、双庙等)、龙虬镇(徐王、裔家、友谊三、五组等)、高邮镇(黄渡等)、三垛镇(左家)、江苏省丹阳市导墅镇(河头村),还有散居在安徽、江西、天津等省市和地区。至今裔孙已逾25代,人口达数千人,可谓名门望族,人丁兴旺。
二、首修家谱 五次续修
徐氏家族创修家谱至今已近300年,可谓历史悠久。清雍正十一年(1733),阖族捐资议立家谱,颁发数十余载,是为创修家谱。乾隆十七年(1752),由十三世孙君杰公完全修成谱书;乾隆五十七年(1792),由十四世孙宝宦公第二次重修家谱;咸丰二年(1852),由十六世孙天忂、天柱、天南、天秩、天休公第三次增修家谱;民国十八年(1929),由十八世孙永清、永精、永标,十九世孙安柏、安堃公第四次修订家谱,并创立白绫挂谱;公元1986年,由十九世孙安德,二十世孙文鼎、文珍、文宏、文业、文祥、文浩、文友、文羲,二十一世孙攀龙、攀茂、攀鹤公第五次新修家谱;公元2004年,由二十世孙文鼎、文祥、文浩、文友,二十一世孙攀龙、攀茂,二十二世孙长春(汤南五组)、长流公第六次纂修家谱。
《徐氏家谱》之所以能传承至今,是先辈们不忘祖先,无私奉献,不断续修家谱的结果,为徐氏家族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先辈们续修家谱的传承意识值得后人的崇敬和学习,也是鞭策后人不忘先辈之举,为徐氏家谱世代传承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承前启后 七修家谱
前人不修谱,后人寻根难。今人不修谱,后人不知苦。徐氏家族第六次修谱距今已20载。族人家庭、人口、职业、婚姻、文化教育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续修家谱是今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2023年春,会长攀俊、常务副会长长春(汤南七组)倡议今年进行第七次续修《徐氏家谱》工作,该倡议得到了各支系会长及广大族人的赞成和支持。从2月初,启动七修筹划准备工作,对参修人员、方法步骤、内容、资金筹措、截止时间等作了认真的讨论研究,以保证七修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一)成立组织,明确分工
为使修谱工作顺利有序进行,如期实现此次修谱目标。首先,成立续修《徐氏家谱》理事会。会长:攀俊、执行会长:长春(汤南七组),常务副会长:攀忠、长松、长秀(女)、元球,秘书长:长春(汤南五组),副会长:文涛、文军、攀松、攀明、攀桐、攀华、长英(女)、长春(友谊五组)、长海、长流、长泉。聘请参加第六次修谱宗亲文友、攀茂(高邮镇)、攀骝为顾问。理事会下设编纂委员会,主修:攀俊,监修:徐新华,统筹:长春(汤南七组),策划:元球,主编:长松,副主编:文涛、攀松,各副会长为委员。其次,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此次修谱在会长统一组织领导下,各司其职。各副会长分别兼任各分支会长,负责各分支的宣传解释、资料搜集、图表校对、资金筹措等工作。主编、副主编主要负责谱文编写、谱书内容校对等工作。
(二)宣传发动,统一思想
续修家谱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文化工程,涉及面之广,工作量之大,资金筹措、资料搜集之难,因此,宣传发动,统一思想是关键。3月18日,在高邮服装城徐元球公司会议室召开了理事会全体成员及被邀请的各支系成功人士宗亲代表参加的座谈会,由会长攀俊对这次修谱的宣传发动、资料搜集、资金筹措、截止时间等主要议题和设想向与会者做了通报,征求各位意见。通过讨论研究,与会者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一致同意续修家谱,并表态一定做好本支系族人的思想工作,积极支持配合这次修谱。由于大家思想的高度统一,为此次修谱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和工作基础。
3月25日,利用友谊祭祖活动的有利时机,向参加活动的300多户代表下发了续修《徐氏家谱》书面倡议书,对续修家谱的意义、提供资料、资金筹措、截止时间、注意事项等都作了宣传和要求。同时,号召族人对此次修谱献计献策,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期此次家谱更加完善,更具有可读性和存史价值。
(三)齐心协力,搜集资料
一是寻找老谱。老谱是续修家谱的前提条件,没有老谱,新谱就不能接续,它是续修新谱的蓝本和依据。现存最早《徐氏家谱》为民国十八年(1929),第四次修订的《徐氏宗谱》只有两本,五修、六修谱书存量较多。
二是编制各户资料调查登记表。族人资料是编写家族世系图表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登记表包括如下内容:该户分支、世系、户主及家人的姓名、生卒日期、学历、职业、现居住地、联系方式等信息。要求不重复、不漏登,必须详细、真实、准确,要对历史负责。调查登记表各户填写提供,由各分支会长审核把关。截至6月底,共收到入谱户调查登记表316份。
三是优秀宗亲调查摸底。理事会集体研究决定,将徐氏家族中的公仆、从戎、各行各业带头创业致富的能人、本科以上学子等族人载入此次家谱中,彰显徐氏家族人才辈出,激励后人不断进取。根据不完全统计,徐氏族人中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7人。从戎24人(其中:烈士1人,参加抗美援朝2人,援越抗美1人,排长以上干部5人,立功受奖2人,战士14人),种粮大户(250亩以上)2人,建筑装潢业4人,商贸服务业6人,本科以上学子141人。
(四)捐助并举,筹集资金
为了体现家谱具有时代特征,具有可读性和存史价值,此次谱书特委托扬州谱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承印谱书330套、挂谱一幅的制作费、印刷费、颁谱仪式等费用需20万余元。筹集资金渠道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入谱户捐资。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每套书680元,只要求每户捐资300元;二是动员家族中经济比较富裕、成功人士、商海贤达、富有实力的企业老板赞助。此次修谱共收到赞(捐)助款20.83万元。其中:赞助10000元2户,5000元8户,3300元2户,3000元4户,2300元2户,2000元18户,1300元3户,1000元18户,300元253户。赞助1000元以上57户,赞助金额13.24万元,占总金额63.56%。凡户捐300元以上者,颁发谱书一套。对于家族中特别困难户赠送谱书一套。
四、文约事丰 条理不紊
第七次续修的《徐氏家谱》,采用彩印精装版,上下两册。谱书内容除扉页外,设置5个篇章分别阐述。第一章:七修《徐氏家谱》序、1—6次《徐氏家谱》序、凡例、族训格言、概述、寻根认祖纪实、六修有感;第二章:徐姓源流、迁徙分布、郡望堂号、宗祠简介、楹联、趣事典故、徐姓名人;第三章:修谱功臣、优秀宗亲(公仆篇、从戎篇、创业篇、学子篇);第四章:排行字辈、支系分布、索引目录、世系图表;第五章:家族理事会章程、家谱会须知、乐捐榜、家谱会轮流表、后记。
家谱文史部分,是家族文化所在,是家谱的精华部分。七修的《徐氏家谱》,既承续了旧家谱的精华部分,又吸纳了新的文化元素;既体现承前启后,又反映时代特征,谱书撰写时务求史维其真,数维其实,文约事丰,条理不紊,以最大努力将此次《徐氏家谱》打造成具有可读性和存史价值的珍品。
编委会
二○二三年十二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