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大挑的录取比例是多少,通过之后一般授予什么官职?

夏夜流萤迟归 2025-04-14 09:33:19

【考中举人可以做什么官?】

通常而言,于科举体系中,各省生员经乡试脱颖而出,获取举人这一功名,便等同于具备了入仕之基本条件。然而,对广大新晋举人而言,其志不止于此,冲刺会试并斩获进士功名方为终极追求。即便朝廷依规可向其授予相应官职,他们亦不会轻易舍弃参加会试的契机。

清初时期,在官员选拔任用体系中,进士与举人获授官职的起始层级颇高。以顺治朝前期数次科举取士为例,彼时考中进士者,所授官职最低为从五品的知州,而最高可达正五品的知府之位,新科进士群体中鲜见出任知县之情况。

此乃因彼时清朝政权甫一入关,统治根基尚不稳定,朝廷致力于全国各省的整合统一。伴随清军逐步攻克并接管各省,行政区划下的府、州、县各级行政机构随即涌现出诸多职位空缺。

尽管清廷在积极吸纳前明旧臣,然官员任用缺口依旧显著。在此情形下,新科进士的仕途顺遂无阻。殿试放榜后不久,吏部旋即高效安排其履新。依据职位空缺,有知府之缺则补任知府,有知州之缺便补任知州,并无候补流程。

然而,新科进士数额极为有限,且其中相当比例需留任京城。因而,每次会试结束,吏部便会以积极举措劝谕落第举子,使其接受半仕半学之模式,先行赴地方履职,俟日后遇适当时机,再行参与会试。

清初时期,官员选拔任用体系呈现出特定风貌。彼时,出身举人的士人在官职授予方面颇具优势,常获推官(该官职于康熙朝裁撤)、知州、通判以及知县等职位。这清晰地表明,在清初的人才选拔格局中,举人身份具备极高的价值。一旦有官职出缺,举人出任的最低官职通常亦为七品知县。

自康熙朝中期以降,举人入仕之路渐趋艰难。彼时,国家步入太平承平之境,科举制度亦在持续发展中臻于完备。与此同时,各省府州县官员配置趋于稳定,致使官职空缺数量逐年呈递减态势,此为举人入仕难度攀升之主因。

如同经济领域内供需关系所呈现的规律,当某类商品供给远超需求时,便极易衍生出内卷态势。以科举为例,彼时举人作为获取入仕资格的重要途径,其实际价值已因类似“供大于求”的状况而渐趋式微。这恰似当下师范教育领域,即便众多师范生持有教师资格证书,然而,经严苛考核得以跻身编制教师行列者,却寥寥无几。

在康熙朝晚期,进士群体呈现出显著的供过于求态势。据非详尽统计,该时期进士自考中至实际入仕,平均时长约为八载。这意味着,历经十载苦读而获进士功名的士人,尚需漫长等待,约八年后方可正式履职。

相较于进士,举人在仕途发展上处境更为艰难。欲于吏部谋得知县一职,对举人而言,几近遥不可及,往往需历经漫长等待,乃至垂垂老矣亦难遂愿。鉴于此,举人不得不另寻出路。在机缘契合之际,他们多选择担任各类学官,或投身公办书院执教,由此实现从行政编制到事业编制的转变。

【举人大挑制度的出现】

自康熙中期以降,迄于乾隆初年,举人入仕困境非但未获纾解,反倒呈加剧之势。此情形于朝廷而言,绝非裨益之象。盖因科举取士中,能考中进士者,仅为读书人群体中的少数。若举人亦难获入仕机会,必然挫伤读书人群体投身科举、效力朝廷之积极性。

自乾隆登基伊始,举人仕途出路之议题便萦绕于其思虑之中。乾隆十七年,经由内阁九卿审慎商议并获允准,“举人大挑”制度正式颁行。此制度旨在为那些于会试中屡遭失利的举人,开辟一条进阶之途。

乾隆推行相关举措之初衷,确具积极意图。然而,需明确的是,彼时全国官员编制体系已然既定,朝廷在制度框架下,难以因大挑制度之创设,随意增添新的官职。鉴于此,举人参与大挑面临诸多严格限制条件。

最初,吏部对“大挑”的时间间隔作出明确规定,每六年举行一次,如此安排颇具深意。一方面,可有效缓解朝廷在相关事务上的行政负担;另一方面,亦为举人提供了明确的预期,使其对仕途发展有所期许。

其次,参与大挑的举人,限定为连续三次于会试中未获中式者。此规定背后,有着深层逻辑。那些历经三次会试落第的举人,从心理层面而言,或多或少对朝廷存在一定程度的看法。他们往往并不自认为文章水准欠佳,而多将落第缘由归诸于运气欠佳,或是主考官在选拔人才过程中未能秉持公正原则。

促使那些秉持既定偏见的举子参与大挑之选,这一举措能够卓有成效地消弭读书人群体与朝廷之间存在的误解。然而,从实际情况考量,若使全体举人皆参与大挑,此设想并不具备现实可行性。究其根源,在于官职空缺数量有限,故而只能对处于困境的举人群体予以优先关照。

其三为以貌取人。大挑制度之设立,并非着眼于考量举人们的学识才华,其初衷旨在为举人开辟一条入仕途径,故而,学识才华在此制度中并非关键要素。

大挑这一选拔机制,其甄选标准别具一格。选拔过程摒弃了常规的笔试环节,主要聚焦于举人的外在形象。具体而言,要求举人具备容貌端丽、身形伟岸之特质。选拔时,举人依序列队,以类似模特展示身姿的方式,于主考官跟前展现自身形体仪态。

大挑之具体流程为,将人员以每十人为一组进行划分。于每组之中,遴选出容貌与气质最为出众者五人,其中一等名额二人,二等名额三人。需指出的是,大挑的录取比率颇高,竟达百分之五十之数。经大挑获一等者,会被委以知县之职;而获二等者,则会被授予学官之位。

自乾隆时期起,于各省知县群体中,经由大挑途径踏入仕途者占据相当比例,约达30%,仅稍低于以进士身份入仕之人。

文章伊始,读者言及祖上于大挑中脱颖而出,然而后续所任官职却无从知晓。此类情形在历史记载中并非鲜见,依据相关历史研究与分析,极有可能是在大挑中获评二等,进而被遴选为学官。

0 阅读:3
夏夜流萤迟归

夏夜流萤迟归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