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能力对儿童而言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能力,童年至少要有一至二段高质量的友谊,才能保证他们健康的成长,大正幼儿园设计今天同样也是给大家介绍关于幼儿社交的内容,。
在环境行为学和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中,环境和人的行为和心理息息相关。这一点在许多现代医疗机构中得到证实,国外疗养院及医院的空间设计也借鉴了环境心理学和环境行为学的研究,例如芝加哥儿童医院11层的康复花园。
作为学龄前(3-6岁)儿童长期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幼儿园设计也影响着幼儿的行为和心理,
同样也影响着儿童的社交,要创造一个促进儿童社交的理想空间,就需要懂得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不同的空间氛围对身处其中的儿童所产生的心理效应以及不同空间环境气氛的营造方法。
在《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指出,3-6岁的孩子在社交时有这样的特点:
此外,空间设计还需要结合学龄前儿童的一些身心发展特征:例如学龄前儿童身体还在发展阶段,肌肉力量较弱,具象思维能力差、从众性、向光性和亲自然性等等。
因此,为了促进儿童的社交能力,在进行空间设计时,需要为儿童创造一个具有亲和力、舒适、安全氛围的明亮的环境,并且在这个环境中还能为儿童增加社交机会。
如何创造出这样的空间?
只有空间有了人,社交才会发生,儿童在刚进入陌生环境之中,环境需要给予足够的安全感,幼儿才会愿意停留,在营造安全感和舒适性上,空间需要足够明亮和宽敞,色彩的搭配上不过于鲜艳跳跃,空间形态上,曲面、弧形具有包裹感,能让人心理上产生安全感。
幼儿之间绝大多数的社会交往是在游戏情境中发生的,如果空间中有可以诱发幼儿产生游戏的因素,比如足够的空间、具有多样性的游乐设施等。
如果希望儿童聚集,那么应该需要一个中心,可以是人,但这一点设计师无法做到,也可以是物体,比如在幼儿园大厅之中设计一个类似大树的圆柱。
但社交不是一下子就会发生的,据研究表明,在参与他人的活动前,有50%的儿童会先观察正在进行活动的儿童,这也是儿童社交的序幕,但是为了能够观察的同时又能很好的隐藏自己,他们喜欢在边界进行观察,因此在幼儿活动空间,可以划分出明确的空间界限,这种明确的边界还可以在进行活动后便于不同的幼儿小群体确认自己的领域,使儿童增进对环境的控制感,减少与他人的冲突,提高安定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