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农”根基

爱农者看闻 2024-09-21 16:24:51
作者:金文成 摘要:农业的强弱关乎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速度、质量和成色。农业强国依然是社会主义强国体系的最薄弱环节,农业农村现代化依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突出短板。要认清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特殊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把农业强国建设摆在优先位置,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一、深刻理解建设农业强国的“中国式”丰富内涵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要想发展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立足国情、走自己的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时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既有国外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既要遵循农业现代化一般规律,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又要立足我国国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简单照搬国外现代化农业强国模式。 建设农业强国必须立足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中国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形成了超大规模的农产品需求。目前,中国很多农产品年消费量接近或高于世界各国出口量的总和,有些甚至高出数倍。比如,国内每年粮食消费量达7.57亿吨。其中,谷物消费6.46亿吨,相当于世界出口总量的1.5倍;稻谷消费2.15亿吨,相当于世界出口总量的4.7倍;小麦消费1.49亿吨,相当于世界出口总量的七成多;玉米消费2.82亿吨,相当于世界出口总量的1.4倍。如此规模的农产品消费量,靠国际市场是满足不了更不可能充分保障的,这决定了中国不能像日本、新加坡等国家那样主要依赖进口,必须也只能依靠国内生产来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因此,中国要建设的农业强国必然不同于其他国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建设农业强国不容有失的底线,也是衡量农业强大与否、农业强国建设成效的一票否决性的指标。 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契合广大农民对共同富裕的美好向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建设农业强国不仅意味着做强农业,还要繁荣农村,更要富裕农民,实现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全面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重要最现实的根基在建设农业强国。同快速推进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相比,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仍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没有根本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于城市;在乡村内部,农村现代化又显著滞后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要在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同时,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差别和收入差距,让广大农民和广阔农村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 建设农业强国必须遵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则。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建设农业强国不光要拼科技装备的硬实力,还要看文化价值的软实力。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中国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事节气、生态伦理、宅院村落、农业景观、节庆活动、民间艺术、祖传家训、乡风民俗等,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标识,也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塑造农业强国软实力的宝贵资源。建设农业强国,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将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相结合,推动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建设宜居宜业人和村美的社会主义新乡村,构筑起农业强国建设丰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农耕文明底色。 建设农业强国必须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只有尊重自然规律,坚持“两山”理念,推进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自然资源永续利用,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确保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明永葆青春。我国40多年的改革发展,创造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现代化的斐然成就,但也面临加快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突出矛盾。建设农业强国,必须汲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延续以牺牲环境换发展成果的传统发展模式,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正确处理农业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走绿色兴农强农之路,让农业成为绿色产业、乡村成为宜居之地。 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坚持和平发展的强农兴农之路。粮食是维持国家生存的基本资源,其本身不仅具有商品属性,更有政治属性、安全属性、人权属性。粮食主权也是一国维系安全与稳定所不能让渡的核心主权、不容有失的战略命脉。由于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刚性必需品,故常被作为服务于国家外交的工具,甚至是霸权国干预别国内政、攫取政治经济利益的武器。在全球粮食治理体系中,西方发达国家往往凭借充足的资金保障、先进的农业科技、精干的农业人才和实力雄厚的跨国粮商,长期处于粮食治理体系的主导地位,操控着世界粮食产量和粮食定价,塑造自身粮食霸权。中国过去没有、今后也绝不会像某些西方国家那样,通过侵略战争、殖民统治等罪恶手段实现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中国绝不走“国强必霸”的老路,绝不会借助霸道的粮食外交、强权手腕满世界制造粮食危机、人道主义灾难;而是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农业强国之路,坚持在开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贡献中国正能量。 二、认清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农业的强弱关乎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速度、质量和成色。然而,当前农业依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体系的最薄弱环节,农业农村现代化依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突出短板。要认清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特殊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把农业强国建设摆在优先位置,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农业依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体系的最薄弱环节。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推进农业大国向强国转变的过程中,除了关注农业强国基础性地位外,还要认识到制造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等其他强国领域对农业强国建设的促进作用。农业强国建设有一定基础但还很薄弱,相对于其他领域强国建设相对滞后,来自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等外部支撑仍然不足。因此,必须双向发力,既要加快农业强国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支撑保障;又要发挥其他强国建设、外部力量对农业强国建设的支持、助推作用,全面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农”根基。 农业强国建设必须面对“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农业要强,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必须强。我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大国小农是基本国情农情,小农生产有长达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小规模家庭经营是农业的本源性制度,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的生产方式,这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无法绕开的基本现实。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农业经营户2.07亿户,耕地面积20.24亿亩,种植户平均规模仅为10.5亩,约相当于欧洲国家的1/20、美国的1/200。小农大国、人口大国、资源贫国等决定了我国在农业强国的建设道路上没有先例可循、他路可走,既不能照搬大资本大农场的欧美模式,也不能套用日韩高财政补贴规模经营的发展模式,必须克服小规模分散经营小农户抗风险能力弱、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等弱势,蹚出一条独有的“大国小农”式的农业强国之路。 农业强国建设必须解决大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共有难题。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建成农业强国的重要标志。如果没有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就很难说建成了农业强国。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最直观最现实的表现就是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显著。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工农城乡关系属于基本的经济社会关系,是任何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均需直面和回应的重大命题。一般而言,工业化、城镇化进入稳定期后,工农城乡关系就演变到工业对农业、城镇对乡村的全面反哺阶段,国家进一步的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就必须在农业农村得到根本性改造的基础上进行。农业现代化需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反哺,农业强国建设同样需要其他领域提供支撑。世界各国大都经历过工业发达、农业落后和城市繁荣、乡村凋敝的阶段。欧美、日韩等在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通过“乡村更新”“新村运动”等举措,加大农业农村发展投入,解决了农业农村发展不足的问题。然而,巴西、墨西哥等国则在工业化、城镇化取得显著成绩的时期,未能及时调整工农城乡关系,在工业化发展水平不协调、城市承载能力不匹配的情况下,极端且快速地把农村劳动力往城市里赶,搞“拔根式”城镇化,导致其陷入难以逆转的“拉美城镇化陷阱”。在既定条件和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自然而又必然地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城乡关系格局和“亦工亦农、亦城亦乡”的城乡就业结构,支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平顺推进。亿万农民在经济周期扩张时进城务工、在经济周期收缩时返乡务农,消化了上亿人的城市就业压力,延后了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各种矛盾问题的爆发时间,实现“以空间换时间”,这是中国应对风险挑战的回旋余地和特殊优势。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突破城乡二元结构,遵循“两个规律”,进一步调整完善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构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工农互补、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确保农村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大局保持长期稳定的稳定器和战略后院。 农业强国建设这场硬仗必须在三十年内打赢。党的二十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按照新“两步走”战略安排,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2022年末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要锚定农业强国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从现在起到2050年,还有不到30年的时间,这既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政策窗口期,也是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期,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倒排建设农业强国的“工期”,既不能急躁冒进、一蹴而就,也不能按部就班、小步慢行,要只争朝夕,以时不我待的时代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奋发有为,加快建设,走好新时代强国建设的“赶考路”。 三、在中国式现代化大棋局中建设农业强国的路径选择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将伴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过程。新时代新征程,要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重心统筹抓好“三农”各项工作,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22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建设什么样的农业强国、怎样建设农业强国作出了全面系统部署,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年度重点工作。我们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农业强国建设的深刻内涵,始终坚持依靠自己力量端牢中国饭碗,坚持依托双层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坚持传承农耕文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坚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迈向共同富裕。 稳产保供强基础。农业要强,根基在稳粮。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底板,是强国建设根基的内核。要全面落实把“三农”问题始终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把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落实好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战略,实施好千亿斤粮食增产行动,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的党政同责制度,强化农业产业链稳定和供应链安全,把控住关键环节,增强粮食储备、流通、调控、减损能力,立足国内现有资源,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食物保障充分,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改革科技双驱动。农业要强,关键是科技要自立自强,着力解决卡脖子技术和装备难题。坚持产业需求导向,加快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有效解决好科技创新不足、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老大难问题。要以科技提升增强发展活力,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和开放合作,推进种源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机关键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着力构建高水平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坚持依靠改革增活力、添动力,以改革激活内生动力,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深化农村改革,在改革中保障和增进农民利益,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开展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形成中国特色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持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城乡两地双循环。农业要强,城乡循环必须畅。县域是城乡经济发展的桥梁和枢纽,是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建设现代化强国,要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要害是必须做活县域经济。以县域为载体,统筹城乡资源要素,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加快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完善县域综合服务体系,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县乡村统筹,让农民生活逐步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要求,依法确权、依法护权、充分赋权、有效活权,促进县域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 见物见人见精神。农业要强,既要塑好形更要铸好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紧紧围绕逐步使农村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个目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的理念根植于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全过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让农民就地过上富含中国味、体现中国风的现代文明生活。在抓好乡村路电水气房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强化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大力弘扬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用好传统治理资源和现代治理手段,塑造乡村文明新风尚,加快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绿色发展可持续。农业要强,青山要常在、绿水要长流。全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作为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并贯穿到农业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全过程、全领域,持续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由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向高质量、高效益、低排放转型。要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污染治理,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不欠新账,加快还旧账。建立生态价值转换机制,构建促进农业减排固碳的制度体系和方法学理论,发挥市场配置碳汇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让生态红利转化为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 和平发展走出去。农业要强,相邻要睦。坚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快构建睦邻友好、合作共赢的新型农业对外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进口多元化战略,优化农产品贸易布局,积极扩大农业利用外资力度,创新发展农业服务贸易。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促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稳步提升对外农业贸易投资水平。深化农业对外交流合作,围绕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绿色发展等重要领域,加强全球农业科技合作。坚持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讲好中国乡村故事,为国际减贫事业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作者:金文成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期刊 文章根据平台发文规则进行了删减
0 阅读:0

爱农者看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