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是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执念。它不仅是一场告别城市喧嚣的旅程,更承载着家庭责任、情感维系,以及无法回避的现实冲突。在这次春节返乡的故事中,一场看似热闹祥和的家庭聚会,却让周瑶陷入了复杂情感的漩涡中。
周瑶38岁,平凡如大多数人,一个为了生活奔波的普通女性。多年以前,她离开了家乡,与丈夫在省城扎根生活。她是文印店的店员,丈夫是普通职工,生活不算宽裕,却也安稳。尽管如此,每年的春节却始终是她心中既期待又难以面对的时刻。
家乡在日新月异的变化,水泥路替换了泥泞小路,屋顶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但另一方面,家乡的顽固观念却并未改变,比如“重男轻女”的传统。母亲对弟弟周亮的偏爱,让周瑶从小就察觉到自己的“次要”位置。小时候,母亲愿意为弟弟买糖,却拒绝给她买一套新衣。长大后,弟弟结婚买房时,母亲毫不犹豫拿出所有积蓄,甚至借债,而周瑶出嫁时,仅得到象征性的一点支持。
今年再度归乡的契机,源自母亲的一通电话。“瑶瑶,过年来吧,今年你弟弟也搬了新房,一家人聚聚热闹热闹。”电话那端的声音透着期待,却又隐隐透露着母亲一贯的态度:弟弟永远是她的荣耀和中心。
回乡意味着应对无数不安。然而,丈夫的体贴让她点了点头:“既然妈妈开口了,那就回去吧,也算让孩子看看家乡是什么样的。”尽管如此,周瑶内心清楚,这次回家不会是一次单纯的团圆。
归途中,儿子的童稚发问打破了车内的沉默:“妈妈,外婆家有小狗吗?我可以和弟弟家孩子一起玩吗?”窗外景色飞速掠过,心中的五味杂陈却如影随形。对于周瑶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旅行,而是一次重拾和面对过往情感的旅程。
家乡村口的那棵古树已不见踪影,熟悉的景象都渐成陌生的水泥建筑。母亲穿着深绿色羽绒服站在家门口,笑容满面却略显小心翼翼:“瑶瑶,路上累了吧?快进来暖和暖和。”那瞬间,周瑶的心涌上一丝暖意,但更多的是抑制的复杂感。
回家的第二天,母亲突如其来的请托涌入她的生活——要帮忙举办弟弟新房的“进宅宴”。“村里亲戚都请了,人多,你得帮着张罗。”母亲的这句话,说得轻松,却让隐藏在周瑶心底的不满一下泛了上来。她心想:为什么总是我来承担这些?但最终,她还是应下了,“行吧。”
宴席上,亲戚们纷纷夸奖弟弟的新房装修得大气漂亮,而弟弟总带着谦虚的微笑回答:“哪有,这还多亏爸妈支持。”听着这话,周瑶心里五味杂陈。母亲张罗,自己忙前忙后,但最终弟弟依然是众人视线的焦点。
聚会结束后,周瑶暗自问母亲:“妈,为什么之前不告诉我这些事?”母亲略显心虚:“我怕麻烦你,想着一家人,何必分彼此。”这轻描淡写的解释,让周瑶心底的委屈攀上高潮,却仍忍住没再多说。
临走时,母亲塞给她一袋腊肉:“带回去吧,给孩子尝尝家里的味道。”那一刻,周瑶的情绪瞬间瓦解。她的偏心毋庸置疑,但母亲对羁绊的关怀,也真真切切。
归途中,丈夫问她:“这次回家,心里是不是不舒服?”她摇摇头又点点头:“算了,日子还是得过下去。计较太多,反倒没意思了。”风景飞速掠过,周瑶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家乡的变化、母亲的偏爱、自己的位置……情感像一团剪不断理还乱的线,让她倍感困惑。
也许每个家庭都有类似的故事,如何面对它,才是真正需要历练的地方。归乡,让她明白,有些事无需言明,也不必计较;亲情本就是复杂的,而她能做的,就是守住自己的小家,同时给原生家庭应有的尊重,却不再困于其中。
---
春节回家,也许是一场情感的考验,更是一场内心的成长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