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难以割舍的羁绊,却也可能是人生中的伤疤。刘志强,45岁,出生于河南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他是家中老三,兄弟姐妹四人,成长于那片贫瘠的土地,在困顿中延续着传统的礼俗和人情。然而,他与家庭的故事,尤其是与二婶的纠葛,却是一段无尽的心结。
志强的成长离不开贫困的背景。村里日子清苦,父母是勤劳的一辈农民,拼尽全力供养几个孩子念书。然而,家庭经济条件限制了他求学的梦想,初中辍学的他早早步入社会。与生活的搏斗,从扛包工到工厂打夜班,20岁的志强外出务工,与村庄告别。即便是在外风雨漂泊的这些年,家中的牵挂始终深埋心底。
在他记忆中,二叔二婶是村里人眼中的富人家。二叔手艺精湛,是村里数得上的木匠。而二婶,外表精明,心思缜密,却在志强的记忆中留下了不堪的一面——那是一口锅里装不下的情分。一块肉、一点粮,每一次向二婶家借的东西,每一次还的斤两都会被一一计算清楚。志强眼看着母亲因被二婶追债无奈应对,而父亲多次低头赔笑时,他的胸膛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一种与“二婶家”对立的情感。
令志强难以忘却的,是小学那年因一块猪肉引发的全家羞辱。那时,父亲从二叔家领回一块猪肉,母亲满怀欣喜地为孩子们煮上了久违的肉汤。然而,当全家沉浸在久旷的欢愉中时,二婶的不请自来打破了一切。指着母亲的鼻子,一通厉声呵责:“这一块肉可是志鹏(志强的堂弟)等着吃的,你们怎能全吃了?”那一席话,让母亲泣不成声,锅里的肉也被倒得一干二净。这不仅仅是食物的掠夺,更是一场尊严的践踏。
从那以后,二婶家虽富却小气、斤斤计较的刻板形象在志强心里根深蒂固。即使多年以后志强赚了些钱,在家乡盖起了新房,二婶依旧怪话连篇:“刘志强,你这房子盖得真气派,村子里还真找不出第二个像你这样有本事的人。”然而话中暗讽的语气,却让志强感到每一次成功都成了展示给村里人的“恩赐”。
去年冬天,父亲去世,志强从城市返回故乡料理后事。二婶家,这些年虽不至于冷眼旁观,却也没有尽到哪怕半点亲情之义。葬礼中,她摆出的象征性姿态,更像是例行公事。一次都未主动开口安慰,甚至留下一种讽刺意味:“二鹏,给他们留条路,别让乡亲们看着你做得太绝。”这句话直接将志强心头本就积累的怨气化为彻底的冷漠。
而几天后,志强在河南老家接到弟弟刘志鹏的电话,称二婶刚去世,村里期待他回去为长辈奔走应尽的孝礼。听到这番话,志强短暂停顿,回复却坚定且冷淡:“志鹏,我不会回去奔丧,二婶她是你的妈,不是我的!”这一回应让电话那头的堂弟顿时愣住。那些年沉积下来的不快,被志强如此直白地表述出来,他第一次明确向村里人展示立场。
面对亲人去世的“天命伦理”,村人们嘀咕不断,但志强却并未在意那些目光。他坦言,血缘从来就不是爱的绑架工具。“血缘关系,并不能强迫一个人去爱另一个人。没有真心的对待,只有薄情冷漠,那凭什么要求所有人对你感恩戴德?”
这是一次迟来的清算,也是志强的重新和解。他没有选择“原谅”二婶的家人,但也没有因为记恨而故意抹黑对方。只是那些年在家庭中所感受到的薄凉,让志强无法对这段“亲情”有更多的期待。
人生在世,谁对自己好,谁对自己冷,都要心中有数。窘迫时受轻视,丰衣足食时被言讥,生活教会了志强看清世事冷暖。他选择不回乡奔丧,既是对亲情失望的释怀,也是对自我原则的遵从。
茶杯握在手中,刘志强坐在窗边沉思,他的原则里,没有遗憾。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内心,这才是一个人最坦荡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