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杭州之城南旧事,去南宋的皇城根儿吃碗放了胡椒粉的小馄饨

旺财的连环画 2023-03-16 10:02:30

同事在群里念叨大马弄的杨记烧卖和中山南路的游埠豆浆,他在上海被关了一个多月了

我说,要不我去给你吃播一下?同事流着口流水关照:晓霞弄还有个拍望仙阁的网红机位,可以顺道去看看

图片来自网络

一早先到鼓楼,打算一路慢慢逛过去,赶个中午饭

鼓楼在吴山东面,南北连着十五奎巷和大井巷,东边是中河路,西边靠着吴山组合中的伍公山,鼓楼是五代时杭州城的十座城门之一

城楼从上到下三层牌匾分别写着朝天门、镇海楼和鼓楼,是1000多年来这座城楼的不同叫法

连年战乱的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为保一方安宁,修筑城池,建造了十座城门,这是其中的朝天门

元代改朝天门为拱北楼

明代更名镇海楼是因为日本浪人袭扰浙江沿海,威胁杭城,官府在城楼置大钟一座、大小鼓九只,作为报警之用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镇海楼毁于火灾, 浙闽总督胡宗宪下令重建,历时五年完工,徐文长撰写《镇海楼记》,勒字立碑

因为楼上报警用的大钟和九鼓,镇海楼又名鼓楼,鼓楼的名字沿用至今

突然发现镜头里城楼上站岗的士兵比刚才少了一个,难道雕塑也会跑路?左右寻找,原来是箭垛挡住了,尽职的将士还好好地守在那里

鼓楼的名字沿用至今,鼓楼却已不是原来的鼓楼

1970年,400多年历史的明代鼓楼被拿着铁钎、铁镐的市政工人一块块地拆了下来,拆除的理由是:鼓楼城门阻碍了公交车的运行路线

2002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复建杭州鼓楼完成

四层的望仙阁从鼓楼右肩上探出头来

2011年的望仙阁站在中山南路美食街入口处,有点突兀,其实它不是要东施效颦,它只是个保护罩,地上三层的楼阁主要为了罩住地下一层的一座南宋手工作坊遗址,考古推测是800年前一座170平方米的染坊

这一带是南宋的皇城根儿,挖开来,指不定哪里就是沉降的古城,记得南宋御街上有个玻璃罩子

罩着一米之下南宋时的御街路面,那是古人走来走去的街道,南宋皇帝的仪仗曾在这里呼啸而过

望仙阁所以叫望仙阁,是因为附近有座望仙桥

中河上的望仙桥始建于宋,那时候它是一座古老的石拱桥,石拱桥东北边是宰相秦桧的宅业,义士施全曾经等在这儿刺杀秦桧

1936年填河筑路,只留下石拱桥的东侧桥栏和施公庙,到1992年,就剩下一个桥名和一段传说了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比南宋还要早的很久以前,石拱桥边有个专治疮痈的瘸腿神医“赛华佗”,因为生意太好,嫉妒的同行买通了知府,一路把他逼得跳了中河

跳河的那天河面上升起一缕青烟,赛华佗袅袅而去,众人方知是神仙,此后逢年过节总会有人来求拜,希望神仙能再回来治病救人,日子久了这桥就被叫作望仙桥

不说桥了,还是去找吃的,大马弄在鼓楼的西南边,打算从十五奎巷穿过去

出发前做过功课,这一带是南宋时天子脚下的二十三坊

伍公山、紫阳山的环抱中,以太庙遗址为核心,一共有大大小小23条坊巷和支路,称为二十三坊,分别是:十五奎巷、晓霞弄、井弄、茶啾弄、丁衙弄、城隍牌楼、四牌楼、察院前巷、察院前支路、勤远里、周衙弄、大马弄、花生弄、元宝心、方井弄、丁衙巷、瑞石亭、燕春里、太庙巷、白马庙巷、高士坊巷、严官巷、泗水弄

南宋时,察院前巷是左右丞相府所在地,而中央官署三省六部就在高士坊巷

是不是有点厉害的?

杭州以西湖山水、文人墨迹和美丽传说闻名,却很少以南宋京城、一朝帝都现身。在杭州二十多年了,只知道往西湖和西湖以西的景区跑,没有关注过杭州城东南边曾经的辉煌

那天看到说吴山这边德寿宫遗址上在复建宋高宗赵构的“北宫”,才发现慵懒浪漫的杭州还曾是一个王朝的政治中心,失敬

昔日的宫墙官邸早已湮没成了遗迹,唯有百姓的生活还在继续,小巷深处,二十三坊间,老杭州人不疾不徐、有滋有味儿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走进十五奎巷,先找到了施公庙,那位在望仙桥上行刺秦桧的义士施全,老百姓为了纪念他给他建了庙

现在已经改成了办公场所,保安问你找谁?我找,,,算了,我找的人他不在

施公庙往前一点的支路就是晓霞弄,名字始于清朝,有诗曰:晓霞举处已轩轩

小巷很拥挤,路边地摊上有人在卖些针头线脑,有人在卖几本旧书画册,仿佛上世纪8、90年代的样子

坡上屋前,石阶的缝隙中野草在蓬勃地生长

小巷的尽头直接就可以上伍公山

站在台阶上蓦然回首,网红机位来了:脚下的人间烟火喧嚣凡尘,远处的望仙阁玲珑清癯

网上说很有日本京都的味道,哦,原来京都是晓霞弄的味道

发现镜头里有一家旅社叫巴尔干,莞尔,小巷里的东欧风情,很有三十年前改革开放初期的气质

回来查了查,巴尔干是由土耳其语的"山脉"一词派生出来的,倒是我孤陋寡闻了,伍公山下晓霞弄,清晨打开旅社楼上的木棂窗,只见朝霞满天,这名字很应景

左边半山腰有个平台,平台上有亭子,绿荫蔽日,满目葱茏

大伯大叔们悠闲自在地遛鸟打牌,等一下忙好了中午饭的大妈们也会上来喝喝茶话话家常

回到十五奎巷,十五奎巷就像一只竹节虫的身子,晓霞弄啊、井弄啊、茶啾弄啊就像它伸展开去的腿脚

十五奎巷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巷内徽州会馆里有一个大石龟,因此得名石乌龟巷,但有人嫌其不雅,改称十五奎巷;另一种说法是明嘉靖年间巷里的居民多擅长骑马射箭,科举考试时一举得中十人,故称十武魁巷,谐音读成“十五奎巷”

据说南宋年间,十五奎巷里街头戏剧、街头杂耍汇聚,是皇城根儿最繁华的娱乐场所

巷子里的民居多是粉墙青瓦、面街背山,临街做店面,后边做起居室,典型的清末民初的样式

100多年了还能很好地保存下来,得益于一直有人居住,二十三坊的原住民大多舍不得离开

很多老人已经在这里住了六七十年,街坊邻居从小一起长大,互相看着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儿孙满堂,是6、70年代的那种亲切、亲密、知根知底

在路边的荫凉里摆个小凳子看看报纸,在小区里的亭子里拉拉二胡唱唱歌,去屋后的伍公山上遛遛鸟打打牌,今天想吃啥就到大马弄买点、自个儿做几个可口的当季小菜,,,

有人间的烟火气滋养着,二十三坊的小巷和老房子是鲜活的

前面岔开去的小巷叫井弄,短短80米的弄堂里有三口古井,由此得名

进去找找,介绍上说有井的三家墙门有两家落了锁,从门缝里张张,没看到井,倒是感觉有警惕的目光落在后脑勺上

小巷的住家都是相互认得的,来个东张西望的陌生人自然要特别留意

幸好顶针井在墙门外面

社区井长,民间井长,这口小小的古井还有两位井长呢

古拙的青石井栏上有岁月留下的斑驳,伸头望望,井水清澈透亮

看见井边的吊桶,突然想起小时候老家天井里的那口井

那时候的吊桶是铁皮的,放下去打水不小心撞在井壁上会发出duang的一声,很清脆,井水冬暖夏凉,夏天用塑料网兜挂个西瓜下去,午睡醒了拎起来切半个用小勺剜着吃,那个甜蜜冰凉到现在还记得,总觉得那感觉是冰箱怎么也比不了的

据说二十三坊里,现在还在用的,一共有17口古井

走过茶啾弄,十五奎巷就到头了,隔着城隍牌楼巷,迎面是丁衙巷,传说明代文人丁野鹤曾在此隐居,是这巷名的由来

这可真是大隐于市了

跟清静的十五奎巷比,城隍牌楼巷就太热闹了,各种小吃店、蔬菜水果店挨挨挤挤,叫“城隍牌楼街”似乎更合适

城隍阁静静地站在北边的吴山顶上,欣慰地看着巷子里人来人往的市井喧嚣

石库门,有穿着时尚的小女生在这里打卡留影,看来二十三坊正在成为网红

大马弄,大伯大妈们在一个个菜摊、小吃摊、卤味店门前流连

这是一个马路菜场,据说这里有杭州最后的老味道:张师傅的白切羊肉,老奶奶杭菜的大肠头,侯大姐的葱包桧,蒋师傅的爆鱼,阿胖的卤鸭,小劳的荠菜鲜肉馄饨,,,

资料上写,南宋时,马车司、司农寺(管粮食禄米的)、将作监(管宫室建筑、器用打造的)这些官署都设在大马弄

关在上海的同事说,大马弄的价格是全杭州最实惠的,举例:车厘子的价格是外面的一半

提到同事,觉得有些饿了,杨记烧卖就在大马弄旁边,吃播开始

烧卖的味道倒是跟我家附近的差不太多,惊艳的是小馄饨,馄饨汤里放了胡、椒、粉

没想到加了胡椒粉的馄饨如此特别,好吃到我回家就买了瓶胡椒粉备用

本来瑞石亭那里也有个民间故事的,但是门口有居委会大妈守着,就没过去,记得有次路过,里面有个燕春里

40米长的青石板巷号称是杭州最有“民国范儿”的坊巷,界碑、山花、老井、黑门、红窗,门楣上精美的浮雕花饰,,,

等疫情好些再去吧,二十三坊走了一半,留一半做个念想,省得朋友说“写得不错,就是太长了”

其实不能怪我,实在是杭州值得细说的地方太多了啊,随便找一个地方出来都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个传说,都可以写成一本书

再来碗游埠豆浆,就可以心满意足地回家了

除了二十三坊,杭州有故事的巷子还很多,《雨巷》的作者戴望舒出生在大塔儿巷,林徽因出生在蔡官巷,陆游居住过的孩儿巷,司徒雷登居住过的耶稣堂弄,毛主席到过的小营巷,,,

下次找个雨天,去大塔儿巷找打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西湖民间故事《望仙桥》

0 阅读:7

旺财的连环画

简介:路过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