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静悄悄的大井巷,寻找老杭州的旧模样

旺财的连环画 2023-03-17 09:44:26

杭州城南有条出名的河坊街,河坊街上各种店铺林立,民俗表演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终日熙熙攘攘热闹非常

热闹非常的河坊街隔壁,有条静悄悄的大井巷

300多米长、铺着青石板的静悄悄的大井巷里,曾经汇聚了胡庆余堂、保大参号、张小泉剪刀店、朱养心膏药店、、、杭州城里众多有名气的老字号

老底子的大井巷,可是个市井繁华所在

站在南宋皇城小镇的岔路口,往右是御街,往左是大井巷,都算得上杭州最古老的街区

大井巷顺着吴山的山势从西北到东南划出一个完美的弧形,走,去看看百年前老杭州的模样

11-13号,巷口这幢四合院式走马转角楼,曾是绿膏药名震江南的朱养心膏药店

乾隆年间的《杭州府志·方技》记载:明朝朱养心,余姚人,徒于杭,幼入山,得方书,专门外科,手到疾愈,迄今子孙皆世其业

11号的门关着,13号里边有人家住着,竖了块牌牌:民宅,谢绝参观

朱养心绿膏药专治跌打损伤、痈疽疮疡,疗效之神奇有口皆碑,神奇的秘方必有神奇的来历,笃信之下众说纷纭

有说是朱老板好心收留了装扮成贫穷烂脚老人的铁拐李,得铁拐李点化

有说是他在深山采药,大雪纷飞中遇见用翠绿荷叶包烧鸡吃的八个乞丐,给他留下了荷叶诗:铜绿铜绿,治疮拔毒;荷叶井水,按方制作

清朝的《杭俗遗风》中说,天上的和合二仙求朱养心收留过,临走给他留了荷叶,得以配置成独一无二的绿膏药

“良药良医世沾幸福,利人利已天赐吉祥”,朱养心的医术传承了十三代,延续四百多年

但是现在,不知道是我不关心膏药还是真的品牌淡化了,很少听到这个老牌子,网上查了下,有一家杭州朱养心药业有限公司,不知道是不是他的后人创办

下次用得着膏药的时候倒是要找来试试

踏着青石板路往前走,25号,一幢两层木楼,门楣富丽喜庆,是孔凤春

孔凤春创建于1862年

160年前的清同治元年,萧山人孔传鸿三兄弟来到杭州,在清河坊四拐角的西北角开了家“孔记香粉号”

有一天午睡的孔老板梦见一对孔雀和凤凰翩翩起舞、飞来祝贺开张,灵光一闪,把店改成了“孔凤春”

孔凤春有一种鹅蛋粉最出名,一共要经过15道工序方可制成:用太湖边的吴兴石捣碎磨细,加珍珠粉漂洗提纯,最后加入蛋清和花露拌匀,用木模拓成鹅蛋形状,放在太阳底下晒干、装盒

使用时粉质细腻爽滑,香气久留不散

当年孔凤春鹅蛋粉是贡品,传说有一回慈禧太后因为梳妆时鹅蛋粉用完了,在储秀宫大发脾气,急得李莲英连夜电谕杭州制造局,火速将鹅蛋粉送进京,这才平息了老佛爷的怒火

窗下一只燕子,小脑袋灵活地转来转去,东张西望,想起一句诗: 旧时王谢堂前燕

不过这深受慈禧太后钟爱的鹅蛋粉本也出自寻常百姓家

1953年,全国工商业改造,孔凤春第三代继承人孔广运把孔凤春送给了国家,自己去衢州化工当了总工程师

孔凤春对面,有五眼被称为钱塘第一井的五代吴越国古井

这五眼井其实是一口大井上的五个取水口

1000多年前,吴越国名僧德昭看到杭城百姓为江潮咸涩所苦,请人在吴山脚下凿了一口大井,井口周长有四丈,井底与山脉相连,清泉汩汩终年不绝

南宋《梦粱录》记载:吴山北大井曰吴山井,盖此井系吴越王时,有韶国师始开,为钱塘第一井,山脉融液,泉源所钟,不杂江湖之水,遇大旱不涸

“宋淳祐七年(1247),杭州大旱,西湖龟坼,城中诸井皆竭,独此井日下万绠,水源不绝,远近赖之”

宋高宗绍兴年间,因井口阔大,常有人不慎落井,太尉董德元捐资买了一块青石板盖在井口上,石板上凿了六个井眼(明弘治年间改为五眼),既可多人同时汲水,又免除了落井之险

明太祖洪武五年,参政徐立本在井旁立石表刻"吴山第一泉"

大井巷原本叫做吴山坊,因为巷内这吴山第一泉、钱塘第一井,才改了大井巷这名字

留守在大井巷的老杭州人说:大井是有灵气的,最热闹的时候,井边挤满拎水和洗衣服的人,迟来的只能在门口排长队,井水越用越清澈,,,

井边的回廊里,展示了上城区那些有名有姓的古井和民间口口相传的关于它们的神奇传说

通自来水以前,井水是杭州人饮水的主要来源,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古井的遗迹

杭州市目前有古井211口,集中分布在上城区、西湖风景名胜区和下城区,其中建成100年以上的有78口

人们绕井而居,人口聚集得多了,就产生了满足生活需要的“市”,或许这也是市井一词的来历

大井巷曾是作坊店铺云集之地,药店、参号、剪刀店、筷子店、木梳店、铜锡器、饮食店、钱庄、、、应有尽有,且多为前店后坊,带有居住的院落

孔凤春再往前一点,是张小泉剪刀店

张小泉剪刀有300多年的历史,1628年,明末清初,为躲避战乱,安徽人张思家带着儿子张小泉来到杭州吴山脚下,开设了"张大隆"剪刀作坊,所制剪刀质量上乘,生意兴隆

子承父业张小泉当了掌柜后,为防别家冒用张大隆招牌,1663年更名为“张小泉刀剪店”

张小泉剪刀在乾隆年间就被列为贡品,这也有个传说,说呀: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到杭州,有一日便服游吴山,游兴正浓时下起了雨,只好下山,匆忙中走进一间挂着"祖传张小泉剪刀"招牌的作坊避雨,顺手拿起一把剪刀,只见寒光闪烁,锋利无比,就买了一把带回宫去。乾隆很喜欢这把剪刀,钦定宫内用剪,从此,张小泉剪刀名声大作

最近写杭州游记,突然发现乾隆皇帝在杭州玩得很转,到龙井薅一把茶叶,在大井巷买一把剪刀,去六和塔题七层匾额,哪哪都有他

张小泉剪刀最大的1.1米长,重28.25公斤,最小的旅行剪只有1寸长,4钱重,可以放入火柴盒里

记得小时候家里就有一把张小泉旅行剪,用了好多年都很锋利,想换新都轮不上,印象深刻

张小泉剪刀锋利耐用胜人一筹,传说就是因为靠着大井、用大井的井水打磨出来的缘故

剪刀的传承似乎做得比鹅蛋粉好,虽然现在德国、日本刀剪品牌进来的蛮多,但杭州人认准张小泉出品的仍不在少数

这边青藤掩映中的是一家青年旅舍

没进去看,应该是一个四合院改装的

住在吴山脚下清清净净的老杭州,与西湖景区的宾馆酒店相比,是另外一种味道,一种似乎时光驻足了的市井味道,况且离西湖也不远,走到涌金门不到2公里

旅舍斜对面是保大参号,如今改作了胡庆余堂的药房

民国时,保大参号是杭州城里经营人参的著名商行,专门卖参燕银耳,如今已是物是人非,只留下青砖的墙体,石板的门洞

墙门上方的门额镂刻得十分精细,依稀可见当年的兴盛

大井巷的房子大多依山而建,面街而筑,中间一些岔路小径,有的可以直接上吴山

有的转进去或许是一家颇有情调的茶座、咖啡馆

春深草长,玻璃门上交叠出许多个平行空间,理也理不清

大井巷的最北端,与河坊街相交处,是声名远播的百年老店胡庆余堂

胡雪岩,富甲一方的江南药王、红顶商人,左宗棠的粮饷大总管,因为金融危机破产、在贫恨交加中郁郁而终的一代传奇

胡庆余堂是胡雪岩在1874年耗银30万两创建的,当时正是辅佐西征有功,“赐穿黄马褂”的极盛之时

石库门后面,是一处雕梁画栋、气势恢宏的晚清江南建筑群

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同仁堂的旧构已经被拆毁重建,所幸胡庆余堂保留了下来

在建筑面积四千多平方米的庆余堂古建筑群上创建起来的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中药专业博物馆,有陈列展厅、中药手工作坊厅、养生保健门诊、营业厅和药膳餐厅五部分

穿行在药香缭绕的清代楼阁厅堂中,了解丸、散、膏、丹、胶、露、油、药酒的配制,观赏老药工的老手艺,吃个药膳,再带点特制的膏方、药茶回去,想想都美,下次专门来过,上午就来,有谁一起吗?

曾经的大井巷,有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叶种德堂、朱养心膏药店、、、古老的药局比邻而立,有保大参号为首的大小参店十余家,有张小泉剪刀店、大井记剪刀店,据说光天竺筷作坊就有20多家

大井巷东南入口外的一组九墙雕塑记录了老杭州的记忆

阁楼

28吋的“老坦克”自行车,挂了满墙的电表

漆成绿色的木门上一年过半后褪色的春联,火红的煤球炉上咝咝作响的烧水铝壶

水泥的电线杆子,搪瓷罩子的路灯,斑驳的墙面上精致依旧的花窗

这边还有宋高宗赵构在凤凰山题写的摩崖“忠实”两字的复刻

还有四面墙,找不到共鸣或出处,就不贴了

一张20年前的大井巷

市井的烟火已远,如今倒是难得清净,在青石板的巷子里随意走走,这个午后的时光,似乎也变慢了

对了,关于吴山第一泉,还有个《西湖民间故事》,小时候读过,感动得眼泪汪汪,尤其是“孙子一头撞向龙眼睛”那一节,始终记得:

过两天要去一次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

0 阅读:8

旺财的连环画

简介:路过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