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江是江苏泰兴人,民国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一生成年累月在野外奔波劳碌勘察,搜罗第一手材料著书立说,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学术上的严谨作风也是众所周知的。
丁文江早年带领学生实地考察时,力倡“登山必到峰顶,移动必须步行”,“近路不走走远路,平路不走走山路”的原则,为中国地质学者树立了实地调查采集的工作典范。
一天,他带学生去河北阜平段太行山脉考察。一次登山采集,他突然发高烧,浑身无力,只好安排学生继续登山,他下山休整。学生们想分兵两路,一路下山照顾老师,另一路往山上攀登,可被丁文江否决了,他坚持一人下山。学生们担心老师安全,很快便下山回来。丁文江见学生们回来这么快,便问他们可有收获,可到达了山顶?学生们齐口回答:“到过了,没有啥重要发现。”丁文江指向其中一个负责的学生,问他山顶有什么?那位学生也不含糊,直接说:“山顶有一棵树木形状奇特,看似长了好多年了!”“胡说八道,前年我还上过这个山顶,哪有什么树,你们到底上去没有?”学生们不语。丁文江见学生们知错,便缓和口气说:“这个山我登过,否则,我就是再病也会坚持上山顶。可你们不能这样,对待科学要严谨,否则,你们不会干出什么成绩。”
民国时期,中国学术并不发达,尤其是在地质学方面的研究与洋人比还有很大差距,但他对洋人调查中国地质的结论绝不轻信盲从,而是实事求是、具体分析。
一次,丁文江在翻阅资料时发现,德国人李希霍芬上世纪曾断言:“山西是世界煤铁最丰富的地方,照现在世界的销路来说,山西可以单独供给全世界几千年”。丁文江对这一结论产生了置疑,他带了两名学生,前往山西实地考察,一年后他们发现,山西的煤的确很多,而铁却不然,正太路附近铁矿最厚的矿层不超过0.6米,且厚度不稳定,不规则,经济价值不大。他运用翔实的数据和考察结果,写了一篇题为《有名无实的山西铁矿——新旧矿冶业的比较》的文章,纠正洋人的错误。这篇文章一发表,给那时中国的学术界造成了很大震动,在当时科学研究并不发达的中国,能够驳斥洋人的观点,特别是李希霍芬这样的世界知名的地质学家的断言,这是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货真价实成果的,丁文江为此得到了当时国民政府的奖励,也在学术界树起了榜样。
关于丁文江在严谨作风的故事还有很多,但仅这两件小事便值得我们深思。一个人要想在所从事的事业里有所建树,除了执著热爱以外,更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这是成功的基础,也人生辉煌的起点。
注释: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本人,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