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过多少年,我都相信会有人记得这个画面:
一个长袖飘飘、面容俊朗的白衣少年眼噙热泪,在暗如黑夜的暴风雨中拔剑自刎——
它成就起中国动画史上最高光、最动人的一幕。那种深入骨髓的悲哀与悲壮的古典英雄气息,往后的中国动画再也没有。

为什么?
因为在1979年上影厂的《哪吒闹海》中,哪吒是为民而“死”的。
一、《哪吒闹海》的哪吒形象
东海龙王(即敖光)因儿子敖丙死于哪吒之手,与其它三位龙王一起来陈塘关兴师问罪。他们施法水淹全城,用百姓生命胁迫李靖斩杀哪吒。李靖不问青红皂白将哪吒绑缚起来,却迟迟不忍动手。见此情景,哪吒踟蹰片刻后,毅然决然说出了那段著名的台词:
“老妖龙,你听着!我一人做事一人当,不许你们祸害别人!爹爹!你的骨肉我还给你,我不连累你!”

哪吒死前说的这段话无比重要,因为它深刻诠释出哪吒当时的痛苦内心和自杀动机:他死于对人心的绝望和对世人的大爱。
绝望体现在:哪吒是看不惯东海龙王索要童男童女当祭品且在敖丙先出手挑衅后才杀死他的,可自己的亲生父亲——作为一城之主的李靖居然不认可自己救民于水火的大义之举,反而低三下四地给龙王“赔罪”,甚至还在后者的怂恿下想杀了自己......试问搁谁摊上这样的遭遇,这样的‘好心无好报’还想活呢?
大爱体现在:要救陈塘关百姓,哪吒除自杀外别无他法(因为李靖收了他的混天绫和乾坤圈,他已无力继续反抗)。片中有处细节:正当哪吒被众人所逼陷入挣扎时,他偶然瞥见了掉进水里、爬到树上的孩子们已危在旦夕。此情此景,促使他下定决心立即赴死。

为众生牺牲自己,是79版哪吒成为英雄和一代人精神图腾的关键。仿“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话说,《哪吒闹海》传递的价值观是:我命由民不由我。
多么伟大的人道主义和人文理想。
结合具体时代背景,片中欺压百姓、无法无天的四大龙王除了象征压迫人民的封建制度外,恐怕还另有所指。影片一上来,先拍了黑云压城,四条龙兴风作浪的情节,之后“哪吒闹海”四个大字才赫然出现,寓意够明显吧?

再看一个镜头:东海龙王被哪吒一通暴揍后,找来其它三位龙王商量对策,最终计划出水淹陈塘关,以百姓来逼哪吒自杀。帷幕落下,只透出四个人鬼鬼龊龊的身影——仿那个年代流行的话讲,这是典型的“策划于密室”、“唯恐天下不乱”。四大龙王隐喻的不是四人帮是谁?

说到这儿你就能明白:都不用提《哪吒闹海》当时达到的技术水平和美学成就,单凭“为民牺牲”的崇高主旨和对时代的反思精神,它就该跻身国际,青史留名。
而它也确实做到了:
《哪吒闹海》是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
它还是第一部在戛纳亮相的华语动画电影。
1979年,《哪吒闹海》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奖。
同年9月,英国BBC公司专门从中国购买了放映权,于圣诞节时全国播放。
1980年,《哪吒闹海》再获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动画电影奖。
1983年,又获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1988年,《哪吒闹海》在法国青年国际动画电影节上再夺两奖。
......
今年1月,《哪吒闹海》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的优秀国产动画片名单。
——我心中的“哪吒”,永远是1979年上影厂塑造的哪吒。我的记忆,也永远停留在那个意气风发、深明大义、单枪匹马敢与黑夜对峙的白衣少年身上。

但与此同时我知道,这本不是哪吒原有的形象——所以我才喜欢79版的哪吒。
王树忱、严定宪、徐景达这三位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动画电影人将哪吒的形象拔高、提纯、理想化了。若说79版《哪吒》为我们打造了一个充满童趣和童真的美丽新世界,那么《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则充满了成人暗黑色彩。
需要补充的是:哪吒这一源自古印度的形象从唐至清一直在变,譬如在《西游记》中,他是佛教的神仙;但到了《封神演义》,又成了道教人物。具体演变过程很复杂,接下来只谈他在《封神演义》中的形象,也就是大众最熟悉、最“深入人心”的形象。

90版《封神榜》中的哪吒
二、《封神演义》的哪吒形象
在《封神演义》原著中,哪吒的形象并不讨喜。虽为灵珠子转世,但无论文字描写还是故事情节都透露出其“魔性”的一面,这集中体现为:杀戮。
哪吒对拂逆己意之人随意杀之,且对自己的杀戮表现出理所当然的态度。在原著中,龙王、敖丙一干人都不是坏的,更无水淹陈塘关、逼百姓献祭童男女之事。反而是龙王“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哪吒在九湾河洗澡,拿太乙真人赠送的混天绫在水中玩耍,他压根不知此宝的厉害:“摆一摆,江河晃动;摇一摇,乾坤动撼。那哪吒洗澡,不觉那水晶宫已晃的乱响。”
龙王一看好端端的地震了,这可不得了,赶忙差夜叉前去查看。夜叉起初见是个小孩,态度还算客气:
“那孩子将什么作怪东西,把河水映红,宫殿摇动?”
可哪吒这熊孩子是怎么回话的呢:“你那畜生,是个甚东西,也说话?”
你想想:一成年人叫小孩儿没事儿别闹,结果却被骂“畜生”,能不生气么?于是夜叉脾气上来了,结果被哪吒一乾坤圈拍死。
敖丙随后来拿杀人凶手,却还是一样的剧情,哪吒说:“你原来是敖光之子,你妄自尊大。若恼了我,连你那老泥鳅都拿出来,把皮也剥了他的。”——哪吒就是这么说话的,也是这么干事的,他还真就把敖丙拨皮抽筋,打算给李靖做条皮带。
直到敖光化身人形来李府兴师问罪,并说要上天庭告御状之后,哪吒才知自己闯下了大祸。可他是一点儿都不慌:“爹爹,母亲,孩儿今日说了罢。我不是凡夫俗子,我是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弟子,此宝皆系师父所赐,料敖光怎的不得我。我如今往乾元山上,问我师尊,必有主意。”
哪吒的意思很简单:我乃贵胄子弟+天命在身(将助武王伐纣灭商),打死个把“小配角”咋了?我有靠山,就连行凶的武器都是靠山给的,他铁定能罩我。
事情果不出哪吒所料,太乙真人对这事儿的态度是:“误伤敖丙,这是天数”,“敖光以此一小事干渎天庭,真是不谙事体!”。
于是太乙真人赐给哪吒“隐身符”,哪吒又在南天门将敖光爆K了一顿:“我便打死你这老泥鳅也无甚大事!......是我一时性急,便打死他二命,也是小事。你就上本。我师父说来,就连你这老蠢物都打死了,也不妨事。”
“无事”、“小事”、“不妨事”——这就是哪吒对于己无关的生命的态度。
至于他和石矶娘娘间的过节也是一样:哪吒不慎用乾坤弓射死了娘娘的徒弟碧云童子,非但没一丝羞愧还反污娘娘“赖人”。事情败露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又打伤了娘娘的另个徒弟彩云童子。待哪吒被石矶娘娘制住后,你猜怎么着?太乙真人出马了,他用九龙神火罩将石矶砸回了原型......
这师徒俩还真是一丘之貉。
当然这事儿其实事出有因:太乙真人栽培哪吒,就是要他杀人的。
原著中,已怀孕三年零六个月的殷夫人是怎么突然间就生下哪吒的呢?——是因为太乙真人托梦给她:
当晚夜至三更,夫人睡得正浓,梦见一道人,头挽双髻,身着道服,径进香房......道人曰:“夫人快接麟儿!”夫人未及答,只见道人将一物往夫人怀中一送,夫人猛然惊醒,骇出一身冷汗。
更“有意思”的事在后面,哪吒出生后,太乙真人赶来贺喜并问起哪吒生辰,当听李靖说完后太乙真人直摇头:
“不好。此子生于丑时,正犯了一千七百杀戒。”
——我说太乙真人不是在开玩笑吧。哪吒生辰“好不好”,不是由你决定的么?你早点儿托梦或晚点儿托梦哪吒不就不用犯杀戒了么。除非,你就是想让他杀生。
那太乙真人为何要搞一个杀人魔王出来呢?这就说来话长了......
想想哪吒闯下的两次大祸吧,一次波及天庭,一次牵涉截教(石矶娘娘是截教门人)。我觉得阐教放任“灵珠”行凶的目的是试探:我就这么挑衅了,玉帝管不管?通天教主管不管?要管,这事儿就有点麻烦......可他们要都不管,胆小怕事地搞绥靖,那未来的封神大战优势在我。
所以在《封神演义》原著中,哪吒的故事一完(12-14回),姜子牙立马奉元始天尊之命下山了(15回)......
扯远了。总之我们需了解:《封神演义》中的哪吒表现出一种视生命如草芥的嗜杀形象,与79版《哪吒闹海》中为民请命的光辉形象截然不同,倒是和新版《哪吒》的“魔童”形象更为贴近。
我相信饺子正是看到了原著中哪吒“魔”的一面才将灵珠改编成“灵珠-魔丸”的“混元珠”。

三、两版《魔童》的哪吒形象
在两版新《哪吒》中,“生是魔丸”的哪吒同样表现出一定程度对生命的漠视。这从现下的流行金句便可见一斑:“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从来生死都看淡”,“尔等妖孽快受死”。
在第一部《魔童降世》中,哪吒频繁出门吓唬百姓、屡创大祸,伏魔帮几个小孩被他整得很惨。

到了第二部《魔童闹海》,陈塘关满城百姓尽数化为焦炭。而哪吒,甚至都没看他们一眼。
当然,如果要为哪吒“辩护”几句,无非两点:
1、他生是魔丸
2、百姓对他也不好
第一点没什么好说,但第二点,我希望大家仔细想想:这其实和饺子的创作策略和情感倾向有关。
在《魔童降世》中,陈塘关的百姓就被刻画为一群有眼无珠、愚昧自私,只懂无脑跟风的丑角——想想那个动辄发出女声尖叫的大胡子男人,动辄认错人的瞎眼老头儿吧(第二部中还有)。

饺子对这些纯属“笑料”的工具人并不在意,他要通过刻画庸众的嘴脸来反衬哪吒内心的孤独和郁闷,就像申公豹的那句台词:“人心中的成见是座大山”——百姓基于“成见”孤立哪吒、恐惧哪吒甚至提出要“关他到死”。哪吒心里当然有气:我是魔丸又不是我想要的,命运为何对我如此不公?
但影片旗帜鲜明的情感站队未免过度。请我们换到百姓的立场去想一想:他们对哪吒的不友好态度真能算一种“成见”么——哪吒是魔丸是不是个事实?天劫降临时魔丸将大开杀戒是不是天尊的预言?搁你,你怕不怕?

假如你是陈塘关百姓的一员,基于人性最起码的自保本能,难道真能做的比那些百姓对哪吒的态度更好?
退一步讲:即便百姓基于“成见”先对哪吒产生了芥蒂,不公正地对待过他(如《魔童降世》闪回片段表现的:当哪吒还小时,想跟主动示好的小女孩一起踢毽子,却被人群粗暴阻止并大骂哪吒是“妖怪”),但哪吒自此之后破罐破摔、戏耍百姓的行为,也早超出了“对等报复”的程度。
就像:伏魔帮几个小孩只是骂他妖怪,可他却一脚巨石直踢过去,若非太乙真人及时赶到,几个小孩非命丧当场不可(海边众人误会哪吒绑走小女孩时也有类似一幕)。

这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谁欺负我,我就不计后果地加倍奉还的心理我不喜欢——哪怕它是魔丸。
哪吒并未反思过自己给陈塘关百姓带来的实际麻烦和伤害,他只是一味苦恼于自己不被他们接受。即便哪吒后来听从太乙真人的建议,决定“斩妖除魔”,“造福苍生”也不是真为“苍生”着想,他只是想向“苍生”证明自己。
所以当哪吒看到敖丙从海夜叉手里救回小女孩时,竟能不服气地大喊:“这妖怪我先看到的,你一边排队去!”,转而又将小女孩扔还给夜叉——救人不重要,救人的人必须是他,这才重要。
在内心深处,哪吒对自己口中的“白痴”百姓是蔑视的。

等到天劫过后,先前一见哪吒就躲的百姓纷纷给浪子回头的“救世主”下跪,感谢他“不计前嫌”救了陈塘关。但请容我们想一想:陈塘关遭此大厄,难道不是灵珠-魔丸,最多再加个申公豹一手造成的么?谁搞出的危机,自该由谁解决。
老百姓跪什么?——还真是群愚民。

因为是愚民,所以到了《魔童闹海》,他们继续被刻画成一堆抠脚擤鼻涕的歪瓜裂枣,继续为全片提供廉价的笑料。直到最残酷最具争议的一幕出现:陈塘关被屠,百姓死绝。
关于这幕,网上吵得不可开交:有人认为这是对人命的极大不尊重和对死亡的娱乐化呈现,有人认为这是“处心积虑找角度”来“黑”《哪吒》......
造成这一意见分裂的真正原因是:饺子对百姓的刻画。“愚民-故不值得同情-故可彻底忽略-故死不足惜”是条心理逻辑链。人一般都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对哪些角色花了心思、费了大篇幅描述我就共情谁,我不会去共情那些一闪而过的“小配角”甚至是“笑料”。
观众的意见如此撕裂,是影片的表达重心造成的必然结果:
有些人比较感性,易被主角团的紧急任务和高燃情绪带着走;有些人心思敏感,就会隐隐不安:觉得老百姓未免太惨了点儿(也包括土拨鼠、申正道的徒弟、石矶娘娘)。

就像那一堆焦炭中,其实还包括在《魔童降世》里出现的那位哪吒曾救过的小女孩和她父母。饺子甚至特意给了“碳化”的一家三口一个镜头......只是很多人不记得了。
本来,我是打算写篇《哪吒2魔童闹海》的影评的,但后来一看舆论场这架势,瞬间没心情了。关于这部电影的话题,早已超出了“影评”的范畴,评它干什么。
我只想告诉你:1979年的《哪吒闹海》是怎样的,《封神演义》原著是怎样的,而两部新《哪吒》中的魔童形象又与《封神演义》有怎样的渊源。
或许还有人想问:不对吧?《封神演义》和两部《魔童》中的哪吒至多在“魔性”上有点像,《封神演义》的哪吒析肉还母,析骨还父,好像是反父权的吧?但两部新《哪吒》,是典型的‘父慈子孝’,歌颂亲情啊!
No,No,No......《封神演义》的哪吒本来就很孝顺,只要看过原著就明白。里面大段大段的忠孝描写:
只见哪吒进府来谒见父亲。见李靖眉锁春山,愁容可掬,上前请罪。
哪吒近前,跪而禀曰:“老爷,母亲,只管放心。孩儿求救师父......若有大事,师父自然承当。父亲不必挂念。”
真人忙叫:“哪吒,你快去!四海龙君奏准玉帝,来拿你父母了。”哪吒听得此言,满眼垂泪,恳求真人曰:“望师父慈悲弟子一双父母!子作灾殃,遗累父母,其心何安。”道罢,放声大哭。
原著中,哪吒就是为了不连累父母才自杀的。龙王只是要拿李靖夫妇二人,并没要“整个陈塘关陪葬”。
至于哪吒后来想“弑父”是因为在“析骨还父”后李靖依然毁了他的寺庙金身(那本是复活哪吒用的,因金身被毁,太乙真人才退而求其次用莲花为哪吒化身)。这很好理解:我为你自杀,你却不让我复活?
不过哪吒一通闹下来,最后的结局依然是父慈子孝:燃灯道人赐给李靖一座金塔,可以镇住哪吒。这就跟观世音赐给唐三藏紧箍咒一样,从此往后,哪吒不孝顺也不行了。
《封神演义》本来就是要将哪吒这一外来形象与儒家家国精神融合。
79版哪吒可不这样,他是既反龙王,又反父亲,反的是“君父”。若论“反抗”,这才是最彻底、最决绝的反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