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的一生充满传奇,独特魅力和深厚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写乎 2025-04-14 16:43:20

作者: 曾昭安

古代称皇后为“母仪天下”,期望她们在品德、智慧、仪容等方面成为全国女性的楷模。然而,能够真正胜任这一角色的皇后少之又少。而在唐太宗时代,长孙氏可谓独领风骚,她所著的《女则》更是古代文学的一颗明珠。

文德皇后长孙氏(别名长孙皇后),鲜卑族,祖籍洛阳(一说长安,即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唐太宗李世民皇后,唐高宗李治之母。

长孙皇后(601一636年)自幼酷爱文史。8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李世民当时为秦王)。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及其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则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李世民诞下三子四女。贞观十年六月己卯(636年7月28日),崩逝于立政殿,年仅36岁,谥号文德皇后,葬于唐昭陵。

说到长孙皇后保护忠诚正直、敢于直言的大臣,提醒李世民要行仁政,还有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唐太宗素以任贤纳谏而闻名,但也有不悦谏的时候。一次,他兴致突发,带了护卫近臣,准备去郊外狩猎。正出宫门,迎面遇上了谏臣、直臣魏徵。魏徵当即进言直谏:“眼下正值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宜狩猎,还请陛下返宫。”

唐太宗正在兴头上,心想:“我堂堂天子富有四海,消遣一次,就是打些哺幼的禽兽又如何?”于是,满脸不高兴地要魏徵让开,坚持出猎。魏徵不肯,站在路中间,坚决拦住去路。

唐太宗觉得很没面子,但为了保住自己“善于纳谏”的好名声,只得勉强忍住怒意,无可奈何地下马回到宫中。

唐太宗紧绷着脸,气冲冲地朝长孙皇后说:“总有一天,朕要杀了魏徵这家伙!”

问明原委后,长孙皇后换了一套正式的礼服,向李世民叩首即拜,口中直称:“恭祝陛下!”

唐太宗惊讶地问:“你这是干吗?”

长孙皇后说:“妾闻‘主明臣直’(我听说只有英明的君主,才会遇到正直的臣子),今魏徵这样正直敢谏,正是说明陛下英明,妾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唐太宗听了,心里一怔,觉得皇后贤惠,所言在理,是朕错怪魏徵了,于是满天阴云皆散。

这长孙皇后实在太聪敏、太会劝说人了!寥寥数语,就使皇上怒气全消,归于平静,并好好反省了自己,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君明、后贤、臣直,文治武功,春风和睦,亲切包容。大唐初期迎来了它令后世魂牵梦萦的理想境界一一“贞观之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长孙皇后并未垂涎于权力,她只想守护后宫的一方净土。她不仅聪慧过人,手不释卷,做事明理,柔而坚韧,甚至超越了那个时代的武则天。然而,她从未觊觎政治权谋,始终保持低调。她在政治上默默地支持着李世民,却从未涉足政务。

即便在“玄武门之变”这一历史巨变中,长孙皇后也表现得坚定果敢。她与夫君李世民一同战斗在第一线,稳固了后方,鼓舞了那些参与该事件的将士。她的坚韧与智慧在这一场面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尽管拥有如此非凡的见识和出色的才智,长孙皇后始终坚守“后宫不干政”的原则。她对李世民说:“‘牝鸡之晨,唯家之索’,妾妇人,安敢豫闻政事!”她的沉默,是对皇权的一种尊重。她甚至积极阻止亲族在朝中获得太大的权势,以稳定朝政、稳定社会。

在贞观元年七月,李世民欲提拔长孙皇后的兄长长孙无忌为宰相,但长孙皇后强烈反对。她认为兄长不应该得到如此高的官职,应该为有功之臣让路,以免授人以柄,影响朝政和社会的稳定。长孙皇后对大局的深刻思考和担当由此可见一斑。

但是,李世民这次没有听从长孙皇后的建议,坚持提拔长孙无忌。长孙皇后只好私下寻求兄长,希望他拒绝任命,她说她担心死后不安宁。尽管长孙无忌最终让位没再做宰相,而被授予其他荣誉官衔,但他的家族却在李世民的儿子手下遭到不幸。

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相继去世后,长孙无忌仍然活着,但他却被诬谋反,流放于黔州,自缢身亡;家产被抄,亲属被流放岭南作奴婢。长孙家族的命运注定了没落。这一悲剧正是长孙皇后生前所担忧的,最终得到了验证。

长孙皇后一生充满传奇,她在宫廷中的默默奉献,以及对国家大事和权力与担当的深刻思考,使她成为古代中国历史上难得的贤后之一。在她身上,看不见武媚这类女性的权利欲,亦看不见吕后那样狠毒的手段。就连后世的乾隆皇帝都忍不住赞誉她“名垂百世,媲美周姜”。她的故事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作者简介】曾昭安,湖南省洞口县文旅广体局退休干部,文学、文史爱好者,码字笔耕近半个世纪,小有成就。

0 阅读:3
写乎

写乎

历史原创平台,普及历史知识,研究历史悬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