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啦!你不知道的“氟噻唑吡乙酮”那些事?4个“杀手锏”好厉害

吴江野鹤 2025-04-03 14:40:56

作物上的低等真菌性病害,一直以来都是乡邻朋友们在预防和治疗这类病害时的“闹心”问题。常用药剂从“三乙膦酸铝”开始,逐年迭代更新至霜脲氰,烯酰吗啉等药剂,仍效果“举足不前”,有待提升。

最近在农药的资源之中,有一种备受瞩目的“卵菌纲”病害新克星——氟噻唑吡乙酮火爆了网络和实体销售门店。

图片01~02):药剂用于葡萄上“霜霉病”

这款最初由美国杜邦公司(现为科迪华与先正达公司)研发并上市推出的创新杀菌剂,自2016年在中国上市以来,以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卓越的防控效果,迅速成为防治卵菌纲病害的首选药物。

本期图文,我们就以“氟噻唑吡乙酮”为话题,与各位亲们各位老师重点关注和聊聊关于杀菌剂“氟噻唑吡乙酮”的相关知识。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享,带您一起深入探讨氟噻唑吡乙酮的作用机制、特点、使用防控对象、高效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带您全面了解这款农药界的“明星产品”。希望你喜欢并积极参与互动评论,转发分享本期图文。

低等真菌病害的“特效药”氟噻唑吡乙酮的作用机制与特点:

氟噻唑吡乙酮是一种哌啶基噻唑异唑啉类新型高效微毒杀菌剂,其化学结构独特,由苯环、异噁唑环、噻 唑 环、哌 啶 环和吡唑环构成,作用机制新颖。

图片03~04):药剂用于水果上病害防控

它的核心作用特点是作为氧化固醇结合蛋白(OSBP)抑制剂,这一新颖的作用机制使其对卵菌纲病原菌具有独特的防治效果。

OSBP是真核细胞内参与脂质代谢的非囊泡运输蛋白质,氟噻唑吡乙酮通过抑制OSBP的活性,从而干扰病原菌的特异蛋白合成,达到杀菌的目的。

这一作用机制不仅高效,而且具有独特的位点选择性,使得氟噻唑吡乙酮在极低用量下就能展现出色的杀菌活性。

氟噻唑吡乙酮用于预防及治疗“低等真菌性”病害,效果非常不错。具有保护,治疗和抑制病原菌产孢等多重功效,与常规的用于预防及治疗“低等真菌性”病害的药剂无交互抗性。喷药以后,药液在植体表面可被作物迅速吸收,并在植体内跨层传导,运输,向顶层输送传导的能力特别强大,对新生组织保护作用更好,可用于作物各个生长发育阶段遭遇的“低等真菌性”病原菌的侵害,而产生的卵菌纲病害。

图片05~06):用于梨树病害防控

综合氟噻唑吡乙酮在田间的试验示范效果,归纳总结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01)氟噻唑吡乙酮内吸传导性好:

该药剂能迅速被作物蜡质层吸收,并在植物体内长距离传输,从老叶向新叶、从根部向叶部移动输送,提供作物全面的保护。

02)氟噻唑吡乙酮耐雨水冲刷:

其优异的耐雨水冲刷性能,使得“氟噻唑吡乙酮”在雨季也能保持稳定的杀菌除病效果。

03)氟噻唑吡乙酮的药效持效期长:

氟噻唑吡乙酮在植物体内长期存留,兼具速效与持效,持效期可达20~30天以上。

图片07~08):用于马铃薯疫病防控

04)氟噻唑吡乙酮微毒环保:

相较于传统农药,氟噻唑吡乙酮的毒性更低,对环境更友好,对人畜低毒无害。

“卵菌纲病原菌”真菌性病害的“克 星”氟噻唑吡乙酮的使用防控对象:

氟噻唑吡乙酮主要用于防治由卵菌纲病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还有些真菌性病害),包括但不限于作物的霜霉病、腐疫病腐霉病,晚疫病、疫病、猝倒病立枯病、根腐病,白腐病,赤霉病,枯萎病,菌核病等。

这些病害广泛存在于葡萄、黄瓜、番茄、马铃薯、西瓜、辣椒、白菜等多种经济(果树与药材)作物上,对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氟噻唑吡乙酮对这些病害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特别是对霜霉病和晚疫病,更是展现出了卓越的防治矫正能力。

图片09~10):用于瓜类作物疫病霜霉病

农资市场上销售的“氟噻唑吡乙酮”常见药剂及剂型:

农资市场上销售的“氟噻唑吡乙酮”单剂或者复配制剂主要有:

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浮剂(商品名称为“增威赢绿”),10.2%氟噻唑吡乙酮乳油,17%氟噻唑吡乙酮嘧菌酯悬浮剂,28%氟噻唑吡乙酮双炔酰菌胺悬浮剂,31%噁唑菌酮氟噻唑吡乙酮悬浮剂,34%苯酰胺氟噻唑吡乙酮悬浮剂,32.6%种菌唑啶氧菌酯氟噻唑吡乙酮悬浮剂,60.6%氟噻唑吡乙酮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95%氟噻唑吡乙酮原药等。

图片11~12):用于瓜类作物疫病霜霉病

高效使用氟噻唑吡乙酮的技巧:

为了充分发挥氟噻唑吡乙酮的防治效果,需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以提质增效。以下是一些高效使用的技巧建议和分享:

01)高效使用“氟噻唑吡乙酮”要选择适宜的用药时机:

在病害(如霜霉病,晚疫病疫病)的发病初期进行施药,可以迅速控制病情蔓延,矫正病害减少病害危害的损失。

02)高效使用“氟噻唑吡乙酮”要掌握精准的用药量:

根据作物的种类和病害严重程度,要选择合适的使用剂量。

图片13~14):用于番茄疫病霜霉病

一般情况下,每次每桶水可使用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浮剂13-20毫升,或31%噁酮·氟噻唑吡乙酮悬浮剂27~33毫升,兑清水30~45市斤进行均匀喷雾。果树上使用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浮剂为2000~3000倍液喷雾茎叶处理即可。

氟噻唑吡乙酮不仅可以通过叶面喷雾进行防治,还可以进行土壤和种子处理,以提供全面的病害防控。但以叶面喷施处理为主。

“氟噻唑吡乙酮”增效使用的4个“杀 手锏”配方:01)“氟噻唑吡乙酮”与“四唑吡氨酯”的协同增效作用:

“氟噻唑吡乙酮”与“四唑吡氨酯”复配使用有协同增效作用。特别是对“卵菌纲”病原菌引起的病害有“特 效”作用,功不可没。比如我们常见的作物上的“霜霉病”就是。

图片15~16):用于番茄疫病霜霉病

02)“氟噻唑吡乙酮”与“唑嘧菌胺”的协同增效使用:

“氟噻唑吡乙酮”与“唑嘧菌胺”复配使用茎叶处理,有协同增效作用。比单剂使用以上药剂效果更明显。

因为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又混合使用,药液很难产生抗药性,与其他的治这种病害的同类药剂,无交互抗性。

是“特种”作物管理“霜霉病”“疫病”“腐疫病”最理想的“管理工具”。

03)“氟噻唑吡乙酮”与“络氨铜”的复配增效使用:

“氟噻唑吡乙酮”与“铜制剂”络氨铜复配使用茎叶处理,除预防及治疗作物上的“霜霉病”“疫病”外,还可以预防及治疗田间混发的“枯萎病”情况,且有显著的防控效果。

图片17~18):用于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

04)“氟噻唑吡乙酮”与“噻霉酮”“氟吡菌胺”的三元复配组合使用:

这个三元复配使用的“黄金组合”,实际上是解决很多作物上“霜霉病”“疫病”的抗性问题的,不管多么顽固的“霜霉病”“疫病”病状病征,用这个“黄金组合”都可以收到良好的防控效果,是防控“卵菌纲”病害的多重功效叠加,是“霜霉病”“疫病”的终结者。

使用氟噻唑吡乙酮应该规避的“坑”:

虽然氟噻唑吡乙酮具有诸多优点,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01)“氟噻唑吡乙酮”应该避免的混用情况:

不可与强酸、强碱性物质混用,以免降低药效或产生药害。

图片19~20):用于辣椒疫病霜霉病

02)“氟噻唑吡乙酮”的安全间隔期:

不同作物的安全间隔期有所不同,如马铃薯为7天,番茄、黄瓜和辣椒为5天,葡萄为14天。在安全间隔期内不得采收作物。

03)“氟噻唑吡乙酮”的轮换使用情况:

为延缓“氟噻唑吡乙酮”抗药性的产生,建议与其他作用机理不同的杀菌剂轮换使用。

04)“氟噻唑吡乙酮”的个人使用防护:

在使用“氟噻唑吡乙酮”过程中,应佩戴防护眼镜和手套,避免药液接触皮肤和眼睛。操作后及时清洗暴露部位皮肤并更换衣物。

图片21~22):用于果树霜霉病

05)“氟噻唑吡乙酮”使用要注意环境保护:

使用“氟噻唑吡乙酮”,禁止在湖泊、河塘等水体内清洗施药用具,避免药液流入水体造成环境污染,规避使用风险。

写在“氟噻唑吡乙酮”最后面的结语:

氟噻唑吡乙酮以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卓越的防控效果,在农资领域独树一帜。

通过深入了解“氟噻唑吡乙酮”的作用机制、特点、防控对象、高效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氟噻唑吡乙酮”这款优秀的杀菌剂,为农业的优质丰产高效保驾护航。

图片23~24):用于果树霜霉病枯萎病

0 阅读:0
吴江野鹤

吴江野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