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的传说之中,清明节是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的。古时的寒食节在现在的清明节的前两天。前一天为古寒食节,第二天为小寒食。寒食节是古人的“第一大祭日”,亦即春祭。
在现代的民间民俗传统节日之中,寒食节虽然不如春节、中秋那样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它却也承载着深厚的节日历史文化底蕴和感人至深的纪念意义。
图片01~02):民间寒食节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寒食节的那些由来,了解它与介子推的传奇故事,以及它与清明节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希望你喜欢并积极参与互动评论,转发分享本期图文。
“寒食节”是古人动“火”作业管理的需要而诞生的:古人的寒食节,顾名思义,是一个禁火、吃寒食的日子。因此,寒食节又称为“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古俗讲究在冬至以后的一百零五天内成节)而得此名。
图片03~04):民间寒食节的由来


最初的寒食节与人们的“动火作业”有关。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的需求。但是“火”使用不当,又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使用风险。所以古人认为“火”是有神灵的要祭祀。
但是祭祀用火,每年要止熄1次,然后再重新燃起,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要将象征物等东西,在祭祀的时候烧掉,称之为“人牺"。这就是后来的“禁火节”。
“寒食节”与“介子推”的故事:“寒食节”的起源,普遍认为是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介子推的。
图片05~06):寒食节的故事


据相关的历史资料记载,晋献公晚年宠爱老婆骊姬。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顺利继位当上下一任“董事长”,在高级参谋们的指导下,采用不正当手段陷害了当时处于“副董事长”位置的关键人物申生。
申生不知是套路,不知不觉“迷糊”之中就中计骊姬的计,在走投无路的时候选择了自杀,导致晋献公集团公司内部发生了内乱。
申生的兄弟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为了躲避战乱被迫流亡国外去留学。当时有很多追随重耳流亡国外的大臣们,都先后选择了出走避嫌,但介子推却不这么认为。因此介子推便成了这些追随者中随重耳流亡的重要“陪读”之一。
图片07~08):清明节


在长达19年的出国留学生涯之中,重耳受尽了别人的屈辱和嫌言碎语。但介子推对重耳却忠心耿耿,不离不弃。不仅陪伴重耳度过了无数艰难险阻的日子,更在重耳饥饿难耐的时候,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烧烤”煮汤给重耳喝,这就是著名的“割股啖君”的典故由来。
后来,重耳留学结束了流亡“咸鱼翻身”的日子,回国以后即位顺利地当上“董事长”,亦即晋文公,就开始大刀阔斧地大封跟随他在留学期间的陪读们,却唯独遗漏了介子推。这时就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然而介子推却淡泊名利,心底无私天地宽,不愿以功邀赏接受晋文公的“加持”,便携着老母亲在山林中(绵山)隐藏起来,过上了仙居日子。
图片09~10):古人的寒食节


晋文公得知介子推的隐居情况以后,忆起自己的留学岁月,觉得心中有愧。于是就派人去请介子推出山,差人跑了好几个来回,介子推就是始终不肯接受晋文公的封赏。
晋文公没办法,只好自己亲自去请介子推。介子推闻讯而藏,更不与晋文公相见。
为了找到介子推本人逼他出山打工,有人给晋文公就出了个“坏”主意,下令把绵山三面烧起来,只留一面让他出来,希望介子推能因避火而出。
然而,介子推母子俩却坚守信念,只想过隐士生活,决定不得已抱树而亡。
图片11~12):古人的寒食节


事件的发展终没有按照晋文公的计划终结。于是晋文公就决定在山上去寻介子推。晋文公在发现介子推的尸首以后,看见他后背处有一个柳树树洞没有被烧着。
晋文公拔开柳树洞,发现介子推给晋文公写有一封信。于是赶紧打开阅读起来: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以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见诗如见人。晋文公读着介子推的信,深感悲痛早已哭成泪人,就将绵山封为介子推的田地,同时把介子推死亡这天,下令日禁烟火,仅食寒食(凉食),以纪念他的忠诚与牺牲。从此,寒食节就这么流传开来。
图片13~14):现代人的清明节


介子推故亡以后,晋文公治国愈发用功。励精图治,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而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每年的清明节前两天(古人的寒食节),晋文公就带着他集团公司的下属们,素服登上到介子推故亡的柳树下,进行祭奠。祭奠完成之后,他们就在柳树上折几枝柳条,圈成柳帽戴在头上,这就是“戴柳”的由来。
后来,晋文公就把复活的柳树赐名“清明柳”,把祭奠介子推的这天定为“清明节”。
介子推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他淡泊名利、忠诚不渝的高尚品质,成为了后人们学习的楷模。
寒食节的存在,正是对这种精神的纪念与弘扬。在这一天,人们通过禁火、吃寒食等方式,表达对介子推的敬仰与怀念,同时也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坚守信念。
图片15~16):清明前后“清明茶”


寒食节在汉代的时候,要“禁烟”“禁火”1个月时间。到了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下令取消“寒食节”这个习俗。
《阴罚令》中就对此事件作有详尽地介绍:令人者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后来晋朝取代了三国,晋属集团因同属姓“晋”的缘故,对晋地“寒食节”特别垂青。把已经趋于灭亡的“寒食节”又“发扬光大”,不过,缩短了寒食节中“禁火”的时间,前后仅为3天。这期间,人们可以吃凉食,亦也可以吃“炒面”。
“寒食节”与“清明节”的逐渐融合:从现在人的视觉来看,寒食节与清明节原本就是两个独立的节日。
图片17~18):清明时节雨纷纷


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至两天,主要习俗是禁火、吃寒食;而清明节则是祭祖扫墓、缅怀先人的日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节日逐渐融合,成为了一个既有纪念意义又富含文化内涵的节日。此外,清明节还是农业24节气之一。
据史料记载,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之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
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这一变动,使得寒食节与清明节在时间上就紧密相连了,习俗上也相互渗透了。
如今人们在清明节期间,既会扫墓祭祖,也会进行踏青、放风筝等进行寒食节的传统活动,共同构成了这个节日的丰富内涵。但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寒食节的身影在逐渐“隐”地,而清明节却愈来愈受到人们注视。
图片19~20):“清明”气清景明


寒食节,这个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节日,不仅让我们铭记了介子推的忠诚与牺牲,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力量。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同追忆历史、缅怀先人,同时也将这份对忠诚与信念的坚守传承下去,让它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